肖志民 王丽娟 姚卫星 张立民 闫增辉
摘要:林业属于我国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它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有效的维持我国的自然环境资源,使我国的自然环境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我国的林业保护工作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完善工作和社会经济的稳步提高,因此展开对林业保护工作进行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主要分析了林业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探討了林业保护工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关对策,希望能为我国的林业产业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林业保护;森林资源;生态环境
随着我国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已经对林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林业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善我国的绿化环境,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在林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林业发展往往更加注重林业种植或者是核算方面的事情,对于监督工作有所疏忽,导致很多林业产业并没有得到预期的经济收益,林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并根据对应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林业环境,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1 林业保护的必要性
一般来讲林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人工需求量较大,在人工方面的支出就占了很大一部分。同时因为我国林业发展时间较短的缘故,林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相关制度还没有得到完善,大部分林业工作都是没有明确发展方向的[1]。林业发展本身因为需要承担着社会制度问题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所以林业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现如今我国的林业工业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为林业本身就是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角度出发的,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性,很多林业渐渐的将生态改造放在第一位,公益性质大于经济利益。因此展开林业保护工作是非常具有意义的,可以保证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林业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火灾
火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一旦林业发生火灾,大部分的林业都会受到破坏,且这种破坏是短时间内无法修复和弥补的,同时又因为森林火灾的特点导致一旦发生火灾,救援工作也会受到阻碍,森林大火很难受到控制,林业的发展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2.2 病虫害
林业本身出现病虫害等问题是因为森林内部的生态结构和环境失去了平衡,或者是林业管理人员对病虫的管理工作过于疏忽,很多保护预防工作没有在第一时间内完成。很多林业保护人员对于病虫害问题缺乏专业的知识,加上经验不足以及资金短缺等情况影响,病虫害问题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根治。
2.3 乱砍乱伐
林业在被非法砍伐之后,需要经历很长时间才能复原,导致乱砍乱伐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树木本身会给砍伐者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砍伐树木给森林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林业内部的树木种类组成会遭到破坏,林业空地面积会慢慢变大,浪费了大量的林业资源[2]。
3 林业保护工作对策
3.1 强化防火理念
林业产业是我国目前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林业进行保护是我国社会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林业保护工作从防火开始,防火工作主要从人为因素开始,林业保护部门应该着重加强林业保护工作,向相关员工推行火灾防护理念,降低火灾发生的概率,在林业内部张贴各种防火标语,同时增加保护人员的巡逻次数,全方位的防止火灾问题的发生。
3.2 制定林业保护制度
林业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制度的支持,林业部门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的林业保护制度,健全相关的制度规划,从而实现对工作人员的规范和管理。林业保护制度的建立基础应该是我国对森林的相关保护法律,在此基础上制定林业保护的相关规定,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制度内容应该包括人员的分配问题以及工作问题,委派管理人员对乱砍乱伐现象、火灾隐患以及病虫害现象进行检查和看管,保证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进行上报,从而处理问题。
3.3 制定严格的林检标准
在林业保护工作当中,为了保证林业的安全问题,林业部门需要制定严格的林检标准,以此来保证林业生态环境的安全问题,防止病虫害、火灾等危险情况的出现。林业部门在制定过严格的林检标准后需要对员工的基础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训练员工的专业素养以及技术能力,明确相关制度标准,在检查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违背制度现象进行严惩,从而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3]。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林业产业的效益变得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林业本身作为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产业,更加关注的应该是林业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能力。林业产业应该制定相关的工作制度以及林检标准,保证火灾、病虫害以及乱砍乱伐现象不会出现。
参考文献
[1] 王保平.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J].种子科技,2020,38(12):117-118.
[2] 周树森.分析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的管理措施[J].农家参谋,2020(17):101.
[3] 宋洪祥.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20,43(9):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