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网络文明,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和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等在网络的呈现,伴随着互联网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文明形式,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核心的智能革命的深入展开,互联网已经不再只是提供虚拟空间的平台,更不再只是充当传递信息的直通车,而是成为人们重构一切的驱动力,成为变革社会的转角石。
(一)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截至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网站数量接近500万,各类app达到367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在线教育用户规模3.42亿,在线医疗用户规模2.51亿,网上零售额达11.76万亿元,网购用户达7.82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短视频用户规模为8.72亿,网络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8.43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民众共同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舆论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给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交融、交锋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是实现网络强国战略和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大局,就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晴,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养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明,是当前一项非常重大而迫切的任务。作为网信工作者,要主动顺应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深刻认识网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一)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正能量充满网络空间。各网络媒体要精心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突出入脑入心。持续做好网上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动设置各种重大主题和专项议题,强化互动引导,做到全渠道参与,全平台覆盖,使党的声音成为网络最强音。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做好解疑释惑工作,更好凝聚共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深入开展网上意识形态斗争,严密防范各类有害信息传播和扩散,对错误思想和观点及时进行批驳和反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得到有力维护。
(二)加快网络综合治理,使网络空间天朗气清。加快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出台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文件,推动网络综合治理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深入开展“清朗”“净网”等系列专项行动,推进自媒体乱象和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处理违法违规网站,网络空间不断清朗。深化网信体系建设,充实基层网信工作力量,常态化开展网信系统人员培训,大力提升网信执法能力和水平,管网治网的力量不断加强,管网治网的水平不断提高。
(三)实施网络文明实践活动,网络空间丰富多彩。各地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创建活动向互联网领域拓展,深入实施“争做中国好网民”工程,加强网络诚信建设,“讲文明树新风”和网络公益、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大力倡导网络文明新风,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丰富了网络空间。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对网络环境的期待相比,网络文明建设方面还有很多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网络内容建设还面临很多新课题、新挑战。
一是内容传播方面。网上各种社会思想多样杂陈,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扩散,特别是西方社会将互联网意识形态输出作为最直接的工具,不断升级对我国的网络攻势。“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对思想理论传播格局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网上舆论环境错综复杂。各类信息爆炸式传播,“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自媒体”,其中不乏虚假的、低俗的、错误的信息。网络作品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不少,低俗色情,封建迷信也时时出现。
二是网络生态治理方面。网络乱象丛生,淫秽色情、网络诈骗、非法集资、网络侵权盗版等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危害良好社会风气,污染了网络环境。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屡禁不止,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经济利益和网上生态环境。“饭圈”乱象凸显,诱导青少年无底线追星,形成不良网络文化。
三是网络新技术应用方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推荐等新技术大规模应用,无网络社交、匿名社交、加密社区、网络直播等新应用层出不穷,个人信息过度收集、滥用、泄露等问题时有发生,侵害了群众利益。特别是“深度伪造”等技术的应用容易被用于制作虚假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类社会风险向网络空间传导,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
(一)守正创新,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局。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持续创新宣传语态,把科学理论讲清楚,把深刻的思想讲鲜活,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飞入寻常百姓家”。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打造现代传播体系,开展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传播,完善效果评价系统,不断提升网上正面宣传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增强网络宣传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正能量充满网络空间。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精心做好党的创新理论网上宣传,统筹做好庆祝建党百年以及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等重大主题网上宣传,结合青海连疆络藏的区位特点,把加强少数民族语传播体系建设作为增强主流媒体影响力、提升舆论引导传播力的重要内容,积极打造综合性新媒体传播矩阵,及时向民族地区群众传达党的声音。在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上做文章,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做到小而美、多而精,达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引导鼓励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大量的文艺精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深入反映人民呼声,在网络空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立破并举,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把握网上斗争特点,在管网治网上出重拳、亮利剑、见实效。对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信息坚决打击,对散布色情、进行人身攻击等言行坚决管控,对建设性意见及时吸纳,对提出的困难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及时廓清,对怨气及时化解,对错误及时纠正。探索建设高水平的互联网舆情预警分析系统,及时发现网络敏感热点舆情,及时分析研判,总结典型舆情传播规律,提高舆情应对水平。建立健全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一体化受理处置体系,坚决打擊有害信息在网络空间传播蔓延。要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创新,讲好中国故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三)创建共进,广泛开展网络文明实践活动。把“线上”和“线下”、“键对键”和“面对面”结合起来,让网络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网络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网民和互联网企业共同弘扬网络新风,共建网上精神家园。大力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向网络延伸,号召鼓励广大党员干部“进圈入群”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充分发挥互联网党委和自媒体联盟等网络社会组织优势,持续开展“中国好网民”、“网络诚信”等网络公益行动,教育引导更多的网民依法文明上网、诚实守信上网,共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组织开展“互联网+文明新风”,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媒介,不断扩大讲文明树新风的影响力,把公益广告、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宣传融入到群众日常生活中,培养广大群众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新风,实现全面覆盖、群众全面参与、生活全面融入。积极做好“互联网+网络文明传播”,从“小、巧、新、活”入手,从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着手,着重解决创建工作的难点问题,引导群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展现精神文明创建的丰硕成果,传递好风气,输送正能量。
(四)综合施策,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的多主体参与,经济、技术、法律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完善网络法治建设,推动现有法律法规延伸使用到网络空间,制定完善对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媒体业态和算法推荐、深度伪造等新技术应用的规范管理办法。深入开展各种专项治理工作,打造网络内容专项整治品牌,及时治理网络色情赌博、算法滥用、直播乱象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理顺网信执法体制,健全完善互联网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形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监管合力,真正做到监管无盲区、执法无空白。加大技术管网的力度,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提高互联网管理的水平。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教育广大网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行为,自觉净化网络空间。
(作者系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责任编辑:陈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