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仕康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四联小学 广东深圳 518100)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相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学生中多数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不良反应和心理障碍,近少数人出现中度心理障碍,目前这种状态在不断恶化,病态心理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如何预防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已是教育界密切关心和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当前校园篮球文化的正在兴起,且有研究指出篮球运动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心理健康进行深入探讨,旨在研究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为篮球运动在小学更好地开展提出建议[1]。
以深圳市四联小学五年级学生两个自然班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用篮球运动作为教学手段和方法,对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研究。参加实验的学生均身体健康且从未接受过任何体育训练。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全国高校联盟网、市教育局、市体育局网站,搜索关于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的资料和数据。
2.访谈法
针对此次研究,对体育局和部分小学开展篮球项目的实践者进行访谈,根据各专家学者的意见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有效实施建议。
抽样对学生进行个别或集体访谈,了解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3.实验法
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将篮球运动加以创新化,结合篮球游戏的方式用于体育课堂上,制定适合学生群体的篮球运动健身方案。
时间:每周两节体育课,均采用篮球类游戏。利用其中一节体育课对学生进行篮球动作的练习和篮球比赛的进行,且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每周三次四分之一场篮球赛。为期一个学期。
方法:选取1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实验过程中统一安排运动内容和运动负荷。采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对研究对象做实验前后测试,对其进行实验前后的心理变化进行研究。按照严格要求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填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问卷问题进行作答,确保问卷结果信效度。
4.数理统计法
采用计算机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是由心理学工作者和小学教师协同研发出来的,对筛选、诊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成效。综合评定小学生心理健康,探讨篮球教学对小学生学习适应性、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及行为习惯等方面的促进作用[2]。
当代对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为以下几点:智力水平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生活平衡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情绪乐观向上;意志行为健全;人格完整统一;心神特征意志。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目前教育观念未从应试教育中真正脱离。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完全普及的现在,仅有少部分学校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或者开办心理健康课程,且多为流于形式。加之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以及课余为孩子报名为数不少训练班的做法也增添了孩子的许多压力。因此,当代小学生同时面对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引起许多心理不良反应,但又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者出现心理疾病。本文就此次调研结果对深圳市四联小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出以下四点总结。
1.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不足
素质教育的推行,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必要条件。而素质教育推行至今,已有一定的显著效果。从小学生的诸多创意比赛中,可发现现代学生的智力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总体而言,当代小学生的整体智力发展水平出现不均衡现状。表1中“学习障碍”这一单元的实验前均分虽显示该校学生未出现学习障碍的心理问题,但当前教育界中“学困生”这一名词的频繁出现,也证明着当代小学生的整体智力发展水平相当不均衡[3]。
表1 深圳市四联小学学生心理健康评定表
2.小学生人际关系出现危机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其交往对象为家中成人居多。小学生长期处于不协调的交往中,加之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宠溺更是造成孩子“以自己为中心”的个性。使其长期在“顺境”下生活。因此,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呈现唯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怕吃苦,缺乏自信,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导致封闭自己,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4]。
3.小学生情绪稳定性差
由于学校学习压力、父母期望过高、人际关系不良等诸多因素,小学生经历情感情绪上的苦恼,孤独、失望、焦虑、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不断侵袭。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不良的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导致了不良情绪转变为严重的情绪障碍。小学生情绪障碍的发生率仅次于行为障碍。在对情绪障碍者进行治疗中发现,若及时诊治,多数痊愈后表现良好。但如不及时矫治,有可能会发展为慢性,甚至迁延到成年,对小学生个性的形成及智力的发育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5]。
4.小学生行为问题频繁出现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知识与信息都能够被小学生轻而易举地获取,但是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认识水平有限,心理健康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导致小学生表现出厌学、抑郁、孤僻、消极甚至自杀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与之相生的便是一些问题行为的出现,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相关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大部分研究认为我国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不小;王鉴在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中,1739名中小学生,心理有问题的为230名,占到了13.23%,且心理问题随着年龄增加有加重的趋势。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群体中有问题行为检出率和稍有问题行为检出率呈现逐年攀升状况,且检出年龄也越来越小[6][7]。
经过为期一个学期的篮球运动课程和课余锻炼,四联小学学生在参加篮球运动学习和练习前后的心理健康评定调查结果显示:学习障碍、品德缺陷、特种障碍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性格障碍、不良习惯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情绪障碍、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障碍p≤0.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1.篮球运动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
表1可得,学习障碍实验前后标准差幅度呈现下降趋势,这表明整体之间差异减小,证明篮球运动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且有研究表明:人进行运动的各种动作,基本都是在短时间、甚至是一瞬间完成,并有一定质量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活动产生的刺激越强,动员工作的神经细胞越多。这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有利于增强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为智力增强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为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篮球比赛中,篮球动作为一项运动技能,其必然有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密切关系[8]。
2.篮球运动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维持
篮球运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良好维持,特别是团队精神、集体精神。篮球比赛中全体队员为了取得胜利,有意识地将集体利益放置在个人利益之上,通过球队的各成员的相互配合,不争锋,不“独食”,使整体潜能得到发挥。其本质上也是团队精神的体现且在实验结果中明显可以看出,学生在经过半年体育课篮球游戏训练。学生在社会适应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提出,在此次调查中明显发现,量表中D32(在集体合场适应困难)的分值实验前后进行对比,更是下降了多达80%。
3.篮球运动促进情绪稳定
篮球比赛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在观看比赛的人的心理上都会产生悬念和期待,同时也意味着情绪的波动。而它更是要求在场上进行激烈竞争的队员们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与对手进行激烈的争夺。比赛分数的领先落后更能培养学生应对突发情况,培养良好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控制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且对小学生进行篮球运动的训练,学生通过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安多啡,从而提高血液中的安多啡水平含量,以达到心情舒畅的运动效果[9]。
4.篮球运动帮助改善行为问题
从表1可得,在情绪、性格、社会适应、品德、行为等方面的障碍,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后都得到一定的改善。其中,情绪、社会适应和行为障碍更是具有高度显著差异。这几方面的障碍都影响到问题行为的产生。在本次实验中,充分利用了课余时间对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有益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外界不良信息的可能性,有益身心健康的篮球运动同时也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还可以在运动进行潜移默化的正面心理健康教育,最终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的品质,达到防止和改善行为问题,促进身心健康发展[10]。
1.深圳市四联小学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出现危机,情绪稳定性差,行为问题出现频繁。
2.实验结果证明篮球运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各部分中绝大部分起到减少得分作用,由此证明心理不良现象的减少,且对各部分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
3.研究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篮球运动锻炼后,得到了以下结果:篮球运动促进小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良好社会关系维持和情绪稳定,篮球运动帮助改善行为问题。
1.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格监督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两课三操”。(“两课”是指体育课、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每天坚持1小时;“三操”是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必须保证各学校按质按量完成,对于不达标者应进行批评并监督其改正。另外,应当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完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好保障。
2.学校除按教育部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按规定完成“两课三操”之外,还应当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活动,将体育运动运用在活动中。建立有利于开展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形成运用体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
3.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要转变“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不能以成绩定终生。应当为学生进行“减负”工作,学生家长及科任老师应当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做到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