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无奈:家长热衷课外补习的动因及策略
——基于构像理论的质性研究

2021-09-14 05:15杨宝琰
关键词:辅导班课外家长

杨宝琰,张 静

(1.西北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近年来,课外补习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持续发展与扩张之势。据中国教育学会调查,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教育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培训的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1]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显示,小学及初、高中阶段的校外培训费用分别占到家庭校外支出的86.9%、81.3%、87.3%。[2]这些数据表明,课外补习愈演愈烈,已然成为我国一种常态化的教育现象。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以及家长相应的精力负担。为此,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实际上,课外补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较为复杂。方晨晨等人考察了补习支出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发现补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成绩,但对语文成绩的效果并不显著。[3][4]张羽的研究则发现,课外补习对高中生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成绩较差的城市学生有显著的积极影响。[5]

从这些研究结论来看,对于学业成绩,课外补习并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但是,为何家长还要寄希望于课外补习?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

(一)课外补习

课外补习指补习教师为获取额外经济收益,提供的除正规学校教育之外的学科补习,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6]由于其模仿了主流教育体系的培训模式,课外补习又被称为“影子教育”。近年来,市场提供的课外补习已不局限于全日制学校所开设的学术科目,还囊括了艺术、体育、科学等方面的非学术科目。[7]

目前,课外补习研究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对需求原因和影响因素的探索。这些研究大多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三个层面展开。从宏观层面看,社会转型期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精英体制下的文凭推崇是课外补习盛行的重要社会因素。[8]中观层面的因素是宏观因素的具体显现,当高风险考试作为学生获得更高教育的主要筛选机制,办学条件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时,人们对课外补习的要求就会增加。[9]在微观或个人层面上,参加补习往往受预期教育目标、个人信念的影响,即人们认为课外补习有助于提高学业成就,进而使学生能够进入重点大学,最终获得有声望的工作,因此将补习教育作为维持或获得高社会地位的途径。[10]

另外,中国三十年来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背景,独生子女家庭急剧增多、代际重心倾斜,这种变化也对家庭资源分配和消费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11]

课外补习作为学校教育之外的有偿私人教育方式,家庭经济条件是参与补习的基础,家庭资源影响父母的教育补习投入。迟巍和钱晓烨指出,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两个关键因素。[12]

Bourdieu和Passeron认为,拥有大量经济资本的人们会将其所拥有的资本更多地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些投入会使他们在教育领域中获得最终回报,维持他们在社会中的精英身份,从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实现优质资源的代际更替。[13]另外,父母教育期望是影响家庭补习投入的主要个人信念因素。[14]王甫勤、时怡雯发现,孩子接受大学教育的可能性与自身及其父母的大学教育期望相关。[15]更高的教育抱负可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并产生对辅导的需求,以获得学校教育之外的帮助。

(二)构像理论

构像理论(Image Theory)包含价值构像、轨迹构像和策略构像,是当前行为决策研究的新取向。[16]

价值构像旨在解释人们为什么要做出决策,代表了个体的基本价值观、标准、信念等,是人们采纳和拒绝目标的必要条件,控制着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计划和行动。轨迹构像涉及目标,是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个体做出的具体努力,也可以是抽象的状态。

策略构像指个体为了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计划和策略,以及在达成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具体行动。传统决策理论关注成本效益分析和理性决策,但在面临具有价值导向的决策时,难以帮助人们实现最佳决策。

构像理论探讨了在涉及价值和原则时的消费决策,为价值决策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17]教育补习作为一种教育决策,其不仅仅是传统的经济决策(如商品的购买),而且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性决策,其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教育和未来的一种长期性投资,是具有长远价值的决策方式,这一决策过程中体现了父母培养孩子的教育观念、目标以及所采取的具体行为。

基于此,本研究拟引入构像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框架,考察母亲为孩子报辅导班的动因、目标及其执行策略,以期为“双减”工作的组织实施、取得实效提供一定的对策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收集资料,结合构像理论对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研究对象

鉴于母亲是孩子日常教育和生活的主要决策者,本研究将参加辅导班学生的母亲作为访谈对象,[18]共招募13名母亲进行深度访谈,她们孩子的年龄在6岁到18岁之间,补习内容涉及文化课、绘画、舞蹈等,保证了孩子年龄和辅导内容的多样性,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表

(三)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表、访谈提纲。基本信息表内容包括访谈对象的年龄、学历、职业,孩子的年龄、年级、补课时间等。访谈提纲采用半结构化的提问方式、开放性的问题,引导访谈对象深入、自发地谈及相关问题。

(四)研究程序

在确定初步访谈提纲后,研究者选择一名符合研究目的的访谈对象进行预访谈,旨在熟悉访谈过程,修订访谈提纲,为之后的正式访谈奠定了基础。访谈开始前,研究者告知受访者研究目的,在被访者同意后,对整个访谈过程进行录音。

(五)资料整理与分析

每次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本形式,结合当时记录的其他线索进行补充。当完成整个访谈,整理出访谈的文本资料后,研究者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资料凝练访谈的主要信息,找出被访者提及次数较多的观点,根据这些观点整理出信息表征251个。

其中,关于原则、期望的信息表征为98次,目标的信息表征为114次,行为策略的信息表征出现39次。然后对访谈内容中的信息表征进行编码,同时对每一部分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和说明。编码遵循理论驱动和访谈资料驱动相结合的原则,在文本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笔记进行编码。编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编码结果

三、研究结果

在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信息表征编码结果,我们得出了家长给孩子报辅导班的决策范例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决策范例模式

(一)价值构像

价值构像由个人的价值观、标准、信念等组成(统称为原则)。在本研究中,价值构像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及其影响下的行动表现中。

1.以孩子学业、前途为中心,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一家一孩成为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模式,独生子女担负起更多的家庭希望。[19]基于“家庭本位”的价值观念,子女的学业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攸关家庭,甚至家族的兴衰荣辱。[20]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很多父母将课外补习看作是孩子获得教育成功的一种有效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尽可能降低子代未来处于比父母更低社会阶层的风险,实现个人乃至家庭的阶层跃升。在访谈中,部分母亲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不满意,将这种现状归结为教育机会的欠缺,希望借助课外补习增加子女进入高等学府机会,打破现有家庭生活的劣势状态。

A女士的女儿是家中独子,目前读高二,由于临近艺考,每月美术以及文化课的补习支出高达上万元,她认为:“毕竟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在她身上我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她还将课外补习看作是取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最终可以帮助孩子找到理想的工作、过上想要的生活。在谈到对孩子的未来设想时,她说到:“肯定不愿意孩子像我一样走这样的路,因为我从事的工作不是特别稳定,全靠自己,我能拼,我能吃苦,如果孩子走这样的路,肯定像我一样,也会吃不少苦,碰不少钉子,就等于说是走的路不那么平坦,不那么稳。所以,对于我来说,一个女孩子,我肯定希望她有一份稳定的、永久性的工作,而且走一条平平坦坦的路。”

教育是实现个人向上社会流动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阶层结构再生产的重要机制。[21]Lucas的“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指出,当基础教育普及、受教育机会逐渐平等时,教育不平等仍以其他途径维持着——追求教育质量。[22]而课外补习便是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此外,学历主义和精英主义观念在整个教育和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3]即学历在职业选择和社会地位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精英更多来自重点高等学府,他们在社会中相较于普通人也拥有更多实现自我和价值的机会。因此,很多父母将“高学历”“好工作”和“前途光明”联系在一起。

I女士为了让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考取好高中而选择补习班。她提到:“孩子觉得辅导班比学校讲的难题之类的多一些,比学校老师讲的好一些,甚至辅导班老师会对学校不涉及的重难点题型进行讲解,既然孩子那样说了,那么补习班的授课对孩子还是有所帮助和提升的”。

G女士提到:“孩子要是知识文化层次高,她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她将来的生活也会比较轻松一点。”

B女士认为,对于孩子来说,上大学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经历,在谈到孩子学业时讲到:“希望她能好好考一个大学,将来她自己的路能够更加顺利一点,至于大学出来要继续深造,这个她自己可以做主,但考上大学是很有必要的。”

从G、B女士的访谈可以看出,课外补习现象的本质在于父母对子女前途的焦虑感。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被动的加入到“补习大军”,不得不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在子女的教育补习中,这使得家境普通的家庭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孩子的成长发展需要优质的教育资源,额外的教育支出又使得原本普通的家庭生活陷入艰难。

G女士:“补习支出对生活方面还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家庭三分之一的开支都花费在孩子补习中”。但是,为了让女儿学的更好一点,有一个好的未来,她仍然坚持给孩子补习。

2.家长自身能力有限、时间冲突下的被迫性选择

金华政等人在对韩国私人辅导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参与补习和教育支出与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就业状况呈负相关。[24]在本次访谈中,我们却发现,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反而更加依赖课外补习,被访母亲均认为补习对于孩子学业和未来发展是一种必要的消费。

因此,补习不再是精英阶层获取教育资源的专有途径,普通家庭孩子也加入到“补习阵营”中。从访谈结果看,一方面,这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后积极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许多家长因自身文化水平受限、工作时间与孩子上下学时间冲突时的被迫选择。

当前,社会提供给女性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母亲而言,投身于事业发展势必造成对子女生活和教育的“缺位”。另外,教育部规定,从2018年9月起实施新的减负政策,推迟到校时间,提前放学时间。这意味着学生离校早,孩子的上下学时间和父母的工作时间是冲突的,这便使得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负起更多责任。这一系列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均强化了学生参加补习班的行为——辅导作业的作业班、接送孩子的半托班、吃饭及辅导作业兼具的全托班应运而生。

在访谈中,J女士提到因为工作时间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寒暑假,自己和丈夫对女儿学业疏于指导,不得不将孩子送到补习班。她说:“因为假期嘛,假期的话,我们上班也没时间,就想着把她送到补习班上去,再说,有些爱好的话毕竟好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参与学科补习孩子的母亲,其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下水平,这使得子女很难从她们那里获得有效的教育指导,她们不得不选择补习来弥补自己在面对子女教育问题时的能力不足。

B女士:初中学历,拥有自己的小吃店。她说:“对我们这个年龄段来说,父母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占很大比例,几乎可以说是很大一部分,现在小孩学的这个学科比较杂,我们想给她讲解一下,帮助一下,我们是没有能力的,所以我们就是想通过报班,希望能把她所需要的地方能给她讲清楚。”

3.对孩子主体性的尊重

课外补习作为传递教育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普遍受到家长的青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父母们会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想法为子女报辅导班。在访谈中我们发现,面对学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寻求课外补习,处于关键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

G女士的女儿处于备战中考的关键时期,为了进入理想的重点学校,孩子主动提出对弱势科目进行考前“突击”。她说:“既然女儿提出来要报,就是她这一门学科可能就是薄弱。”

除此之外,培训班不仅仅是父母对于孩子未来的一种“投资”,还是家长对孩子爱的表现。父母给予子女教育培训方面的满足,同时也是父母自我心理上的一种满足,通过这种方式支持孩子,实现两代人感情和价值观念的传递。

E女士认为:以孩子兴趣为出发点、尊重孩子意愿的情况下,参加补习班的效果更好,并且对于亲子关系也会起到维持与巩固作用。她提到:“强迫她了,效果也起不到你想要的效果,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

不同于经济资本直接传递的特点,文化资本具有不可直接继承的特性,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教育或补习。在文化资本方面,父母们可以给子女提供优质条件,但是还依赖于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再者,由于社会变迁加快,家长也经历了一个二次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孩子进行双向的信息流动,方可实现文化资本更好的代际传递。因此,在补习问题上家长们更多会尊重子女意愿。

(二)轨迹构像

轨迹构像的组成部分被称为目标,可以是具体目标,如短期需要完成的事件和长期的目标规划,也可以是抽象的状态,如想要进步的一个方向。目标也是母亲们决定是否给孩子进行补习的关键所在,无论是长远目标还是短期具体目标,都会对母亲的决策产生影响。另外,补习过程中的目标也可作为检验决策的一种方式,孩子通过补习在某个方面有所改变、提升,将会增强母亲让孩子继续参加辅导班的积极性。

1.长期目标

2018年3月,教育部取消部分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补习助力升学的“功利性”动机减弱。尽管各种辅导班仍以“上重点、升名校”作为招生的噱头,但在本次访谈中发现,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培养更注重内在品质的形成,意识到艺术特长不仅包括才艺技能方面,还有更重要的综合育人功能。参加课外补习班的动机也不仅仅局限于升学方面,而是呈现出更多元的趋势,重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参与补习的低龄儿童母亲中最为常见。

F女士认为,相对于学业与就业,她更重视通过参加特长班提升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等个人内在素养的发展。她在访谈中提到:“我觉得(才艺)可能会对一个孩子的先天能力,还有协调性之类,或者说对她的那个素养之类的都有潜移默化的改变吧。”

其中,子女身体素质也是母亲们格外关注的一个问题。一些母亲认为,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作为一种娱乐方式让孩子获得愉悦感。

M女士希望孩子获得专业老师的指导,重视专业培训对孩子短期技能提升和长期休闲娱乐方式获取的积极作用。对于报轮滑班的原因,她说:“为了加强锻炼身体嘛,平时在家里玩,现在还是照样可以自己滑起来、走起来。其实怎么说呢,有些人他不用学也会,但是毕竟一个是老师教出来的,一个是自学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2.短期目标

然而,随着子女进入高年级,面临繁重的课业和升学压力,才艺的培养逐渐让位于文化课程的补习。

I女士:“不学(跆拳道),就是因为上五年级,课程重一些吧,老师可能抓文化课抓的紧一些。”

一方面,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整个教育活动事实上是以分数为中心、以升学为宗旨,考试成为高等院校选拔学生的途径,通过课外补习提高学科成绩成为学生在此背景下的重要目标。

G女士:“孩子进入初三后,秉承‘哪弱补哪’的原则,主要是希望通过课外补习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以应付即将到来的升学考试。因为她数学是弱项,我觉得她补了和没补,到最后还是有一点点效果,就是效果不明显。一分就一操场人,但是我娃通过那个最后数学补习能进步一二十分,虽然看着不多吧,但是对我娃来说已经很多了。”

另一方面,近年来艺术类高等院校招生持续升温,家长和学生看准了部分艺术类高校重专业、轻文化课的机会,将艺术类特长作为升入理想学校的“撬板”,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通过特长补习班来培养子女的才艺。但随着艺考改革的逐步推进,知名艺术院校更加看重学生的文化素养,要求考生在专业和文化课方面都具有相当的优势,这更是愈发助长了课外补习之风。

A女士:“那(美术艺考),作为家长来说那就是一个撬板,相当于一个捷径,让她依靠美术专业再带动文化课能进入大学的校门”。在考试来临之际,A女士说到:“现在给她补的就是语文、数学、英语这三样,因为艺术考生要想提分的话主要是靠这三门,因为这三门的满分都是一百五,把这三门分数提高的话,她高考的总分就会上去。”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长远目标中对于子女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短期目标中对于升学的考量,都是父母在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等背景下的应变性方式。

(三)策略构像

策略构像是个人在达成预定期望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策略和行为,是实现目标的基础。

1.发展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母亲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呢?本研究发现,母亲们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创建者、引导者的角色。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创设机会,发现兴趣。家长旨在通过为孩子报辅导班制造机会,让孩子能够接触到新鲜事物,借此发现兴趣所在。

F女士:“就除了报的这个兴趣班之外,可能就是各种书呀、电视节目上才艺表演之类的,就是让她无意识地接触这方面的东西吧。”

专业指导,发展兴趣。早期能够发现孩子兴趣,借助辅导班专业化的指导,帮助孩子发展内在潜能。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较为注意引导,发挥孩子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A女士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A女士:“家长只是作为一个配合性的,上舞蹈也是她自愿要求的,美术是我们提了个建议。家长还要引导,有些孩子小的时候兴趣爱好特别多,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家长要正确的引导,让她把一到两个兴趣永久的长期坚持下来,要去引导她。”

适度培养,实时纠正。家长对于子女的特长培养存在弹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积极性以及投入度。母亲们会根据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课业压力来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特长培训。当孩子能够在培训中投入饱满的热情,能够有效处理与学业间的冲突时,家长会继续选择辅导班,如果子女对时间上的冲突不能及时处理,或者对所学习才艺丧失兴趣时,培训也随之结束或者在内容上做出调整变化。

E女士:“学钢琴是上小学的时候,学了一到两年,那时候孩子不喜欢就没学了,吉他是现在她自己要学的,就一直学着呢。”

2.信息收集

对于辅导机构的选择,母亲们通常会借助外部各种信息渠道判断利弊,从而做出最优选择。外部信息渠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辅导机构自身宣传;二是朋友推荐,在报班之前大部分母亲都会向周围朋友、同事多方面打听培训机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

B女士:“每年放假,学校门口就会有很多托管老师,或者发传单的,然后就要电话,一个是这种途径;第二个途径可能是口口相传的比较多,就是听同学讲家长给她报的啥,然后我们再考虑斟酌一下。”

3.班型选择

辅导机构的主要班型包括大班、精品小班、一对一辅导等。由于学校教育属于大班教学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辅导班的各个班型人数相对较少,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尽可能实施针对性的辅导。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因为经济原因,很多母亲选择的都是精品小班,即便没有达到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的效果,但相较于学校的大班教学还是存在优势的。

G女士给女儿报了数学小班,她就提到:“这个老师针对娃,比较了解娃,他就会针对性的辅导,比如说你娃基础差,那我就针对基础这块,给你娃单独补。”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本研究发现,为了孩子的成长发展,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都将课外补习看作是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一条途径。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中国社会中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有研究发现,重视教育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信念,优势阶层和弱势阶层均对教育抱有很高期望,人们普遍将接受教育看作是维持或改善家庭当前处境的一条重要途径。[25]另一方面,当前高等教育扩张增加了大众受教育的机会,但同时导致了顶尖大学和学历的整体膨胀,人们对优质教育机会的追求更加迫切。[26]相比之下,义务教育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却相对匮乏、分布不均衡,这使得父母们为了子女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得不求助于校外补习教育。

对于优势群体而言,补习是借助其经济优势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捷径,有助于他们实现阶层地位的代际传递,而弱势群体接受补习教育在更多情况下是无奈之举。在学历社会的背景下,用人单位的门槛越来越高,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未来职业竞争中获取优势,避免社会地位下沉,弱势家庭需要在孩子教育上加大投入,但受制于拥有的文化、经济资本,家庭自身能够带给孩子的文化教育极为有限,而且弱势群体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补习机构。本研究发现,一些家长迫于自己文化水平较低,或者工作时间与孩子上下学时间冲突,不得不让孩子参加辅导班。可是,由于自身能力、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弱势群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难与辅导班的补习形成良性互动,使得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接受了低效、甚至无效的补习教育。而且,课外补习虽然有助于弥补家长们因不能照顾好孩子而带来的心理缺憾,却给家庭带来了经济上的负担。

此外,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各种“减负令”“规定”和“禁令”,但学生课业负担不仅没有因此得到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很大部分负担便来自课外补习。当然,从中我们也看到了积极的一面,一些家庭在为孩子报辅导班时较为尊重孩子的意愿,注重孩子个性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但是,在面对升学压力时,又不得不让位于学业成绩的短期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好多家长为了孩子升学,不顾自身家庭条件和孩子的禀赋与兴趣,让孩子参加艺术辅导班,这无疑给弱势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二)建议

1.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

“补差”型教育补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孩子缩小学业差异,弥补校内教育不足;特长补习则能够培养孩子艺术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补习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帮助是毋庸置疑的,但家长在做出补习决策时,应该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理性确定孩子成长预期。一方面要遵从子女的兴趣和意愿,激发其积极性、有针对性的补习;另一方面,家长需结合家庭经济状况合理消费,不要将希望完全交托于补习机构,应认识到家庭建设是促进孩子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学习环境。

2.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对于补习机构而言,其存在的意义在于对学校课程的补充和发展,满足家长对于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追求。为此,补习机构应依据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着力于提高课程品质,加强教学建设,采取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教育方法,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3.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

《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这为政府治理过热的“课外补习”指明了方向,依据本研究结果,在《意见》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政府方面还应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应当从供给侧的角度重视公共教育建设,提高公共学校的教育质量,加强课程和教学改革,消除大班额,为孩子们提供合乎其发展需求的教育资源;

第二,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在区域、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均衡分配,补偿弱势群体家庭孩子成长环境的不足;

第三,政府要从教育供给的角度对课外辅导加以规范治理,完善补习机构的准入认证制度,方便家长选择合乎孩子需要以及有质量保证的补习机构;

第四,对于费用较高,弱势群体难以负担起的那些高质量补习,政府应当给予相应的补贴,或者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积极推动公共学校为孩子提供必要且免费的补习机会;

第五,重视家校合作,公共学校为家长提供必要的课外补习指导和咨询服务,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对学业上遇到问题的孩子进行“补习”,发挥制衡过度课外补习的积极作用;

第六,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现实境遇,避免制定出的政策事与愿违,给弱势群体孩子和家庭带来新的问题。

猜你喜欢
辅导班课外家长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校外辅导班对学生学业影响调查分析
没完没了的辅导班
课外辅导班安排也是一门学问
辅导班:是奇迹还是谎言?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