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义
摘要: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四个伟大历史贡献,即: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些贡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需要放在更长更广的时空中加以审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同中国近代百年史、新中国百年史是相互贯通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三个百年史的奋斗目标和伟大成果。考察分析这三个百年历程和目标,揭示出它们同中国共产党四个伟大历史贡献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科学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贡献;百年目标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21)03-0003-09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百年华诞。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神奇壮美、大气磅礴、成就显著。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四个伟大历史贡献。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四个伟大历史贡献,需要把它们放在近代以后至本世纪中叶的长时空中进行考察和分析。从1840年到2050年,中国人民已经和将要完成三个百年奋斗目标:从1840年到1949年,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从1921年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从1949年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将对这三个百年目标进行考察和分析,并揭示出它们同中国共产党四个伟大历史贡献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第一个百年目标: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追求的第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人民苦苦奋斗了100多年,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成功,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资本主义列强纷至沓来,相继发动了多次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它们贪婪地攫取在中国的种种特权,不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外國商品和资本大量输入,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个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中国;另一方面,外国侵略势力又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结合,采用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残酷地统治中国,把独立的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国家。这就使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社会呈现出许多特点:既不同于鸦片战争前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受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直接支配的殖民地。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依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占据显著的优势。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力量很薄弱,它大部分同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三,封建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封建势力是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工具和社会基础。第四,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第五,由于中国是在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或半统治下,由于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又由于中国的土地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第六,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有的。
由于帝国主义一步步剥夺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控制了中华民族的经济命脉,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非但不能采取有效的自强措施,反而压制国内人民的进步要求,顺从帝国主义的意愿,听任它们宰割中国。因此,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帝国主义是封建主义赖以存在的支柱。这两种势力的联合压迫,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民族灾难和人民痛苦的总根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也就成为中华民族所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在这两大任务中,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只有完成前一个任务,才能继续解决后一个问题。于是,就有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兴起。
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来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为了改变祖国的境遇和命运,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几乎没有间断过。可以说,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的过程。可是,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也好,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也好,鼓吹爱国救亡和变法图强的戊戌维新运动也好,号召“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也好,一次次地都失败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而抱终天之恨。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以失败而告终的历史悲剧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固然是一支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但他们并不代表新的生产方式,提不出科学的、有远见的斗争纲领,如果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是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的。1898年,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只维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顽固势力给扼杀了。它的失败表明: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竖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但是,辛亥革命也有它明显的弱点,主要是:没有提出一个完整、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没有形成一个能够领导这场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究其根本原因,是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具有很大的软弱性。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同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下层劳动群众严重脱离,并且害怕发动他们。这样,就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力量更没有勇气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结果,这场革命以同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革命的果实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没有受到削弱,封建势力依然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盘根错节。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也没有解决,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贫穷、落后、分裂、动荡、混乱的苦难深渊之中。
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都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另一个是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在寻求自强的办法和途径——主要是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力图使中国走上資本主义的富强之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逐步演进和深化的过程。首先是以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第一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者。他们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抗西方侵略者。接着,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明确支持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所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但他并没能将这个纲领付诸实施。其后,洋务运动鼓吹“采西学”“制洋器”,以“自强”“求富”为目标,先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对刺激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洋务派的强国方案以“中体西用”为宗旨,即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封建主义制度,这也就注定了这一方案失败的必然性。“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辛亥革命后,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中国的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迫切需要发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而谁能领导中国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谁就将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随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发展壮大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革命新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便应运而生。
1921年7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作出的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正是在总结近代以后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二、第二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奋斗目标,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第二个百年目标。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又一个伟大历史贡献,其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新中国72年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个重大判断。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三年,党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领导开展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工作,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职工、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从1953年开始,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并且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从1956年起,党领导人民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对本国发展道路的探索,积累了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1956年9月,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些都是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1960年代初,党中央在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订和实施了调整经济的正确方针,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焕发出欣欣向荣的景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②
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实践探索过程中,党经历了一些曲折和磨难,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从此,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整个国家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究竟怎么搞?四个现代化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此后,邓小平又多次对小康目标作出分析阐述,其中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强调小康目标与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可分割性。他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根据邓小平的设想和论述,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大又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4年到1988年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整个国民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党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小康目标的认识。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小康目标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于1991年制定、1995年修订完成了《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全国农村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和《全国城镇小康生活水平的基本标准》三套小康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全国人民跨入小康的基本条件。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提前五年就实现了。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99776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年分别达到2253元和6280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21世纪,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十六大到十八大的十年间,党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2012年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0多万亿元增加到100多万亿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2021年上半年,党中央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然后正式宣布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第三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追梦、圆梦过程中面对的第三个百年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科学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它意味著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对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乘风破浪、坚毅前行。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20年代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次巨大跨越,在新中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作出的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其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波澜壮阔,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事实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獨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在内的各项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其根本目的是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具体制度,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促进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活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而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积极汲取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既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也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前提。
改革开放是人民的愿望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必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质量,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极大地增强了中华儿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从历史比较和国际观察中,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大业。早在1985年7月,邓小平就曾经说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党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实现和推进了建立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成功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四大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总目标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这四大历史贡献体现了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和使命性要求的内在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
从1840年至1949年、1921年至2021年、1949年至2050年这三个百年历程及其奋斗目标来观察党的四个伟大历史贡献,可以更加完整、系统、清晰地呈现党接续奋斗的百年光辉历程及其阶段性成果,有助于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有助于形成对党的四大历史贡献来龙去脉、历史价值的全面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规律性认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成果,标志着近代百年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目标得以实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重大障碍、创造了政治前提,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用40多年时间进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证明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高度统一性。它昭示我们,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⑥
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目标打基础、做准备。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两个战略目标统一起来,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既呼应了毛泽东“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期许,又完善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只有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我们才能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2021年是十分紧要的一年,我们需要加倍努力。
On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ree Centenary goals
ZHANG Shiyi
(The Sixth Research Department,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the CPC Historyand literature, Beijing 100017, China)
Abstract: In 2021,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 celebrates its centenary. Over the past 100 years, the CPC has persisted in seeking happiness for the people and rejuvenation for the nation, and has made four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nation, i. e. completing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stablishing the basic system of socialism and advancing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arrying out new revolution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setting up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nishing the task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starting the new construction journey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These contribution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act, and need to be examined and explained in a longer time and broader space. The centenary history of the CPC is interlinked with the history of China since 1840 and the centenary history of New China. Seek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liberation of the people,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e three centenary goals and great achievements.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three centenary courses and objectives reveal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four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CPC, which help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perspective of the Party history and a scientific view of the historical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PC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centenary goals
(責任编辑:曾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