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陆军
【摘 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接受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研究时间及对象为2020年1月至12月接诊的72例T2DM患者,分为:对照组(纳入36例,行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纳入36例,行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对照分析组间血糖指标、用药安全性。结果:(1)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更低,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较高(P <0.05);(2)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11.11%),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8.33%)(P >0.05),症状轻微。结论:对T2DM患者行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可以增强血糖控制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关键词】沙格列汀;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安全性;有效性
T2DM是发病率高、并发症多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异常升高、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等。当前主要以药物治疗T2DM,且首选药物是二甲双胍,该药可以阻碍肠壁细胞摄取糖分,增强外周组织葡萄糖利用率,从而发挥降糖效果,不过相关报道指出,单用二甲双胍疗效欠佳,可以联合采用沙格列汀。基于此,本文就T2DM患者接受沙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展开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研究时间及对象为2020年1月至12月接诊的72例T2DM患者,分为:对照组(纳入36例)、观察组(纳入36例)。对照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45岁~74岁,平均年龄(60.6±12.6)岁,病程23个月~86个月,平均病程(54.0±5.3)月。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7岁~76岁,平均年龄(61.3±12.5)岁,病程25个月~86个月,平均病程(54.7±5.1)月。纳入标准:①主动配合临床试验;②精神、智力正常;③閱读知情书后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慢性心衰者;②酮症酸中毒者;③所用药物过敏、禁忌者;④严重感染者;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⑥中重度贫血者。基本病例资料(患者病程及年龄等)组间无差异,P>0.05,可对照研究。
1.2 方法
全部病例接受适当运动且控制饮食,同时:(1)对照组:随餐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药品厂家: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3514),每日1次,每次0.5g,若用药1周无明显不良反应及不适症状,之后每2周加用0.5g,直至增加至每日3次,每次0.5g;(2)观察组:行沙格列汀片(药品厂家: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93008;用法用量:每日2次,每次2.5mg)+二甲双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治疗;(3)疗程:均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血糖指标:2hPG、FPG以血糖分析仪测定,HOMA-β、HOMA-IR以稳态模型法计算[1];(2)用药安全性:了解不良反应类型(乏力、低血糖反应、恶心)及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分析血糖指标
组间2hPG、FPG、HOMA-β、HOMA-IR在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2hPG、FPG、HOMA-IR水平更低,而HOMA-β水平较高(P<0.05),见表1。
2.2 分析用药安全性
治疗期间观察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包括1例乏力、2例低血糖反应、1例恶心),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33%,包括2例乏力、1例恶心),P>0.05(为0.158,为0.691)。
3 讨论
T2DM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进展性疾病,采用二甲双胍药物能够抑制胃肠道摄取葡萄糖,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但是临床实践指出[2],部分T2DM患者仅用该药难以有效控制血糖。
本次研究表明,沙格列汀+二甲双胍对T2DM有较好疗效。沙格列汀对DPP-4抑制时间较长,对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释放有促进作用,且能抑制高血糖素分泌,减缓肠促胰岛素失活,当联合二甲双胍时可以起到协同增效作用[3],促进胰岛β腺细胞功能改善,增强血糖控制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2hPG、FPG、HOMA-β、HOMA-IR更佳(P<0.05),同时研究结果亦显示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提示联合用药不会增加用药风险,有一定的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由于沙格列汀+二甲双胍对于治疗T2DM兼具安全性及有效性,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殷璐,董其娟,于江红.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血液生化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8,16(6):566-568.
[2] 王宏道.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7):3182-3183.
[3] 刘枘岢,陈毅光,李雯翀,等.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对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8,17(8):790-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