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丽
摘 要:文章首先简要分析职业院校中工业机器人专业老师发展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其次,基于“1+X”证书制度,针对性地提出3项促进老师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素养发展的措施,包括:提高教师职业能力、组建专业师资队伍、深化三教改革,以期促进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发展。
关键词:“1+X”证书制度;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师资团队
0 引言
国务院在教改实施相关的方案中,已明确“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需结合多种等级证书,达到促进教育深化改革的目的。而如何高效落实“1”与“X”融合工作,实现对工业机器人专业老师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是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需重视且有待解决的难题。
1 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机器人专业最先于2015年在东南大学成立,随后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才开设该专业。由于开课时间较短,且机器人工程是一项极具难度的课程,间接导致了该专业的教师并不具备极强的专业性,而教授该课程的老师通常为机电、电气等专业转岗而来。在证书制度下,相关职业技能考级考核标准极为严格,不仅需要老师具备极专业的课程理论,还需具有极强的动手实操能力,可见,老师专业能力是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
1.2 教学课程资源缺乏
证书制度下,工业机器人专业的教学标准以及课程内容能够与老师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内容相互联系并互通,这一转变会暴露当前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甚至无法满足现如今的教学局面以及教学所需。在老师开展教学时,科学且适用的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开展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证书制度的要求阻碍了老师授课进度,不能促使老师借助课程资源完成专业任务教学。因此,如何构建既适合教学又能够满足证书考核要求的课程资源,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1]。
1.3 对应课程标准不匹配
在证书制度试点前,机器人专业在制定课程体系时,会以专业教学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实施。随着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机器人专业在设计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时,需参照等级考核标准以及考核内容后方可进行,在这种要求下,促使教学与等级考试相互分离。为了保证证书制度落实的有效性,就需保证教师的学历证书与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相匹配,以此实现学历教学与等级培训互相连通,进而确保工业机器人专业老师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针对性。
1.4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结构合理且专业能力极强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工业机器人专业全方面发展的前提。当前开设该专业的职业院校数量较少,且专业老师的配备数量也具有极高的限制,因此机器人专业对于任课老师的需求也较大。现如今,该专业的师资队伍通常由各专业课的老师组建而成,其中大多数为机械、机电工程等专业的教师。而职业院校为了开设机器人专业,将上述其他专业课相关的教师送往机器人研发企业进行集训,以此让其快速接收并了解该专业的基础内容,例如,应用机器人进行编程、焊接、拆卸等操作,但这种临时学习的做法不能使非专业老师独立研制并开发机器人设备,进而在教学时,无法发挥老师教学作用,不仅阻碍了专业老师和非专业老师整体发展,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对此,职业院校需重视机器人专业教师队伍职业技能的提升,同时完善师资整体结构[2]。
2 “1+X”证书制度下专业教师发展探究
2.1 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老师是教师育人的根本,只有老师能够有效掌握与专业课程相关基本能力,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根据“1+X”有关于机器人专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在院校实训室建设现状的基础上,要求专业老师应具备5点知识以及职业能力要求:(1)能够独立完成机器人结构图、电气系统图识别的能力,同时还应具备通过观察结构图案安装并调试现场设备。(2)具备准确使用电工、电子工具的能力,并可以借助仪表调试机器人内部的电气系统。(3)具备布局机器人工作站的能力,老师能够结合相关要求制作科学且合理的机器人外围零件,并做到机器人周边产品销售以及技术依托。 (4)具备独立分析机械结构的能力,通过设计图纸以及结构构造图完成机器人零部件的三维建模。(5)具备精准应用视觉系统的能力,可以遵循检测要求,检测工件的颜色、位置以及尺寸等,再将其结果上传至工作站,以此实现信息交互。
2.2 组建专业师资队伍
工业机器人专业开设至今已有多年,但课程开设的整体效果仍无法达到最初预想,该专业老师队伍建设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为了加强老师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就要重视对该专业的老师开展培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指派专业教师前往机器人技术处于发展前端的国家进行培训学习。例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曾筛选出3名骨干教师赴德国某机器人公司总部学习有关于机器人的操作技能,并取得了德国的认证证书。邀请资深专家向专业教师讲解相关课程,在相互交流中,促进老师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
建设科学的师资结构,并重点培养教学名师,也需兼顾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构建高水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运作时,应加强与机器人研发企业的合作,并注重教师积极参与到相关证书的技能等级考核培训职能,进而创设出一批符合“1+X”证书制度试点高素质教师队伍。在培训过程中,也需注重老师教学方法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适当地引入优秀的兼职教师,并聘请机器人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院校的产业教授、客座教授,以此完善教师的专业技能,为高校打造一批具备前沿知识、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师资储备[3]。
2.3 深化三教改革
工业机器人专业团队通过分析相关课程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教学标准要求,完善师资团队、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实现“三教”改革,进而促进该专业教师更具灵活性、适应性以及针对性。工业机器人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首先,师资团队方面,职业院校要建设一支既有专业教师又有兼职教师的队伍,并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对其展开培训,而教师则应根据专业要求考取职业等级和技能证书。定期组织老师进入机器人研发企业培训与实践,以此掌握更多先进技术以及专业技能,进而增强该领域的实践经验。
其次,合理安排课程,老师考取等级证书后应将其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安排课堂、课后练习时,也需围绕资格证书的题库进行。老师可以在指导学生专业技能时,不断完善自身不足,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实现老师、学生共同进步。此外,在优化课程的过程中,促使老师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最后,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要求老师将现有的课程体系转化为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模块,这一过程需要老师具备极强的职业素养,并明确课程体系以及技能等级之间的关联,以此实现体系的科学、高效转化。同时,职业院校还需建设一支能够编制职业考级的相关教材,促使专业老师可以将掌握的知识以及考级经验应用到其中,在教学时,融合教材设计以及课程标准,以此培养老师灵活性的能力。
3 结语
在证书制度下,为了促进工业机器人专业老师自身素养的发展,就需明确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提升老师职业能力、组建师资队伍的方式,实现对老师多方面素质的培养,进而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价值,为社会培育出高素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益飞.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索与实践[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5):1-5.
[2]韦雅曼,莫名韶.基于1+X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轻工科技,2020(7):218-219.
[3]李梦楠,刘志宏,冯贺平,等.关于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创”教育的思考[J].无线互联科技,2020(10):107-108.
(编辑 何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