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13 06:20侯小红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创设学科情境

侯小红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堂仍然存在“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学生厌学、课堂沉闷”等问题。新课改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培养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学习,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因此,将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地理教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关键词: 抛锚式教学法   地理教学   学科特点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

地理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圈层结构中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及这些圈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主要包括一些自然地理概念和自然地理原理。特点有:

(1)综合性。自然地理中的地理现象和过程是复杂的,各个自然地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的,且是不断变化的。某一要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任何一要素或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因此,自然地理中各要素之间存在客观科学联系,即综合性。

(2)空间性。空间性是指空间位置、分布、联系三个不同又有联系的概念。自然地理研究的地理事物及现象都具有一定的存在空间规律可循。培养地理空间思维是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应弄清楚这个地区位置及内部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的空间分布及联系。

(3)动态性。自然地理研究的地理事物及现象是动态形成的。现存的自然地理事物是過去的发展结果,也是未来的发展起点。我们必须从空间和时间上把地理事物同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一起思考,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抛锚式教学法与地理学科的适切性分析

1.自然地理的学科特点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匹配性

(1)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相匹配。自然地理教学中有些复杂的空间变化过程及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地方。运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考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发展变化的特点,提高能力,形成知识迁移,用以解决其他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例如:在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同学们熟悉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境,让学生思考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当地的影响和对下游地区的影响,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建构出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让学生自主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及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2)地理学科空间性的特点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相匹配。自然地理的内容源于我们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如果单凭传统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具有一定的难度。抛锚式教学模式可通过创设形象具体的空间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深对内容的掌握,渐渐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例如:在学习全球气候类型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种气候,使学生有直观印象,同时结合地图册,使学生了解它的位置,分析形成原因。之后通过几种气候的学习,使学生发现规律,进行类比,有利于对其他气候类型的学习,最终从整体上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地理学科动态性的特点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相匹配。自然地理学科的动态性强调地理事物及现象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抛锚式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创设动态的变化情境,使学生形象地理解并掌握。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冷锋和暖锋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动态的冷锋和暖锋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从直观的动画中学生可以形象地理解冷暖锋的概念及移动过程中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特点。之后教师展示我国在4月份—5月份、6月份、7月份—8月份和9月份—10月份时段的降水量分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我国降水随时间分布的规律,实现情境迁移,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分内容。

2.自然地理的基本理念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适切性

在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建构开放的地理课程、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注重学习结果评价与学习过程评价的结合等六个方面。抛锚式教学模式强调创设真实的、熟悉的情境(包括社会热点、实验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建构自然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自然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学习对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强调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见,抛锚式教学模式与自然地理的基本理念是相适切的。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教学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自然地理学科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的学科特点与地理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好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方法、理念、功能和特点相匹配。

3.自然地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建立

由于抛锚式教学模式与自然地理学科相适切,笔者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一般设计程序,构建了地理课堂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如图1:

(1)创设情境——创设学生感兴趣且熟悉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知识的可理解性。具体可通过实验、开放性问题、社会热点事件或者利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创设情境。例如:在讲热力环流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验,或者用多媒体展示动态画面进行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在讲洋流时,可以引入热点事件(2011年3月份,日本的核电站发生核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对中国暂无影响,但是太平洋东北部受到影响),使学生关注热点事件,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样学习不再是无本之木,而会在所创设的情境中生根发芽。

(2)问题的设置与提出——即“抛锚”,可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但是由学生在教师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会更好,更贴近学生的思维,便于引发积极探究,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例如:在学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可以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在中国各城市中位居前列,故有“日光城”的美誉,但又是一个寒冷的地方。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明明是“日光城”,却是一个寒冷的地方?另外,关于问题的设置要注意难易度的控制,避免出现难度过大的问题。应该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层层递进的设问。这样学生才会愿意积极思考,勇于参与课堂的讨论。

(3)解决问题——对学生建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必有时教师可提供指导与帮助。例如:在讲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2013年8月,在大同举办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有来自13个国家35所大学的20支参赛队伍带着新型的太阳能环保技术的“太阳屋”)。接着抛出一个“锚”:太阳能电池板如何摆放,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紧接着,教师又抛出“锚”:如果你是一名参赛的大学生,既能保证我们山西民居的特色,又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应如何设计房屋?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了解到问题的关键是房屋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摆放角度。他们开始合作讨论如何摆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关于纬度计算方面的知识。最终,学生知道了房屋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的摆放角度是通过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得出的。

(4)情境迁移——在学生掌握自然地理课堂知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设计相类似的拓展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掌握热力环流原理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学习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深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5)效果評价——除了每次行动研究后的专门测验以外,还注重课堂观察并记录学生的上课发言次数、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及发言的质量等课堂表现。对于课堂观察,笔者邀请本年级地理科目的教师,对各自负责的小组进行持续观察。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评价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更具说服力。

三、结语

抛锚式教学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还趋于均衡,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主动“抛锚”。另外,从对学生课堂的表现和最后的访谈中,明显得出抛锚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地理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地理成绩。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本次研究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笔者行动研究的时间有限,行动研究的周期较短,未能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持续性。同时缺乏对学生练习册完成情况的检查及对练习测不明白地方的引导学习,使得学生课后对知识的复习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笔者的能力有限未能尝试其他课堂活动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效果,使得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褚丽娟,许振文,姜明.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5(11).

[2]陈中增.“抛锚式”教学在地理新课程课堂的实际应用[J].学周刊,2019(9).

[3]张波.“抛锚式”教学在中职地理新课程课堂的实际应用[J].都市家教,2018(8).

[4]陈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地理教学设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卢晓.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7.

猜你喜欢
创设学科情境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超学科”来啦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