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岚
摘 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所面临的生态和资源问题日趋明显,需要转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并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力度,以此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大参与主体及直接受益者,公众的利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损害。本文以政府和公众为博弈主体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政府与公众的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使双方的策略选择走出囚徒困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公众参与;囚徒困境;博弈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5.006
0 引言
面对如城市洪涝频发、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实现绿水青山的城市发展理念,我国部署推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旨在关注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显示,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和运营要在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不仅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也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海绵城市须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及新老城区双兼顾的海绵化改造为宗旨,提升城市建成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并期望城市能拥有科学的雨洪管理体系,为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此利用囚徒困境模型来判断海绵城市建设中政府与公众的策略选择。就如何促进政府与公众互相信任与合作进行探讨,在双方共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公众参与水平。
1 相关理论基础
1.1 海绵城市
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试行)》条例对海绵城市理念作出了如下解释,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拥有类似海绵的特性,在应对自然灾害及适应周遭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的时候“吸、蓄、渗、净”水资源,缺水时将储存在蓄水池的水加以“释放”并利用。
1.2 博弈论及“囚徒困境”理论
博弈论也称为对策论,其做出的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本身具有推理能力。面对策略选择时,预先对另一局中人将要作出的选择进行判断,以此为基础选择使自己利益最大的策略。
作为博弈论中非零和博弈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描述的是,两个小偷被警察逮捕后,分别被关在不同的审讯室,无法交换信息。没有足够的证据将两人定罪,所以警方向这两名嫌犯提供选择:(1)若两名嫌疑人都承认则各判5年;(2)若两人中一个承认一个抵赖,承认的将被释放,抵赖的则被判刑10年;(3)两人都抵赖,就由于证据不足只能各判 1 年。基于理性人假设,人会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所以对两名嫌疑人而言,显然最好的做法就是都否认。“囚徒困境”模型所展现的是个人的理性并非与集体理性相契合,换句话讲就是都坦白比都抵赖所得到的结果要好。
2 “囚徒困境”模型构建及分析
2.1 模型假设
(1)本文假设在城市海绵化改造过程中,政府与公众都是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政府部门的主要目标是有效配置和管理城市水资源,消除由于极端天气带来的城市用水困难等问题,并致力于城市的发展与生态建设;社会公众的主要目标是能够在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积极影响的作用下,提高生活质量。
(2)政府拥有的相关信息多于公众,并且公众的所能获取的信息主要由政府提供。政府部门的策略集合为(主动引导,被动接受),公众的策略集合为(主动参与,被动参与)。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政府部门轻视公众的话语力量和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公众参与途径少、参与度低,对决策影响较小。
2.2 博弈模型建立
海绵城市建设的这个囚徒困境博弈中,政府和公众作为两大参与主体。政府部门的策略选择是:主动引导或被动接受公众参与;公众的策略选择是:主动参与或被动参与。据此构建博弈模型,如表 1 所示。以P来表示政府与公众获得的最大效用,以N来表示获得的最小效用;以L表示政府获得了低效用,以S表示公众获得了低效用。
2.3 博弈分析
2.3.1 产生(P,P)的情况分析
根据上述囚徒困境模型,这种情况表示政府主动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一方面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建设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拉动社会投资,广泛听取社会舆论,及时调整建设布局;另一方面公众能够充分了解海绵城市建设并积极参与,这也得益于政府的主动引导。信息公开、及时披露等手段使得公众愿意主动为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此时就会实现双方效用最大化的目标。我们假设政府和公众双方所获得的收益大小是相同的,此时(P,P)就等于最佳策略选择,将会实现帕累托最优。
2.3.2 产生(L,S)和(S,L)两种情况的分析
以上述理念来分析,这两种情况是指在一个主体选择积极主动的前提下,另一主体只被动接受或参与,此时产生的效用是消极的。以海绵城市为例来讲,一方面相关部门虽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但存在公众选择不主动参与的情况。这是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周期长,而且在老旧小区、道路海绵化改造等施工过程中给居民出行生活带来了不便之处,此时公众感知到自身利益的损失,便不会积极参与则导致了效用不足。另一方面是指相关职能部门轻看公众参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没有积极开展关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宣传科普活动,并且没有为公众提供有效参与途径,破坏了政府引领示范的社会形象。此时对比(P,P)的结果,没有产生帕累托最优。
2.3.3 产生(N,N)的情况分析
這种情况指试点城市职能部门被动接受公众参与,公众被动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此时项目建设受到的阻碍相对来说较大,双方产生的效用是最低的。从海绵城市建设角度来分析,这是由于参与双方都会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地方政府首先考虑到引导和宣传所造成的成本负担;公众也由于施工过程对于自身利益的损害而有抵触心理。例如,老旧小区、道路海绵化改造中管道开挖、停车场绿化等都在一定时间段内损害了居民对于小区停车位、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使用,并有可能要付出寻找其他停车场及出行绕路等其他成本。据此可推断公众在施工期间会选择逃避主动参与,并作为小区业主被动的参与建设过程之中。而被动、象征性参与所得到的效用显然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