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小惠
摘 要:思维导图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象化的文字表述,使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化、形象化,并且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尤其对小学数学来说,涉及的数学概念、定理、定律较多,学生常常遇到学习瓶颈,难以吸收和消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0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21
思维导图主要是围绕一个关键词组,向外发散出一个或多个关节知识点,而每一个关节知识点亦可以作为新的关键词组,继续向外发散出多个关节点,使原本复杂的知识脉络变得清晰、直观,因此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与青睐。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开启成功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只有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快速提升数学成绩。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数学课堂,将本节课所要讲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清晰直观的树状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供帮助。
以“运算定律”为例,由于本单元涉及的运算法则较多,学生在运用这些定律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时,极易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以致事倍功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将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转化为思维导图,从而既能加深对每一个运算法则的印象,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将“运算定律”作为关键词组,由此延伸出乘法运算定律、加法运算定律、四则运算法则、减法的运算性质,然后将这四个关节点作为关键词组,再次延伸出多个分支。
教师在演示制作思维导图的具体步骤时,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演示进度,想象每一个关键词组能够衍生出哪些分支节点,学生的脑海当中就会对加、减、乘、除的运算定律产生深刻印象。通过这种方法,所有的运算定律全部被归纳在一个思维导图当中,学生参照思维导图能够直观地看到每一个运算定律和法则,进而对本单元知识点产生深刻印象,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时,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1]。
二、小组合作探讨,构建思维导图框架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广泛应用,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大幅提升,但在实践教学当中,教师常常使用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导图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人潜质与创造力受到约束和限制。久而久之,学生的大脑思维意识固化,数学学习成绩也将变得不理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围绕教师设置的主题任务,由小组成员单独完成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这样既能够深入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质,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知识互补、情感互通、思维互动的平台。
比如在学习“简易方程”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讲授方程的概念,并列举一些简易方程的实例,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单元知识点的印象。然后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学习小组,教师针对简易方程知识点给各小组布置一个课堂思考与探讨的主题任务:“请各小组围绕简易方程,创建一个思维导图,要求将简易方程的相关概念、运算法则、实际应用等内容体现在同一个导图上面。”当学生接收到教师的主题任务后,随即进入思考状态,各小组成员通过畅所欲言的讨论,集思广益,快速地解决这一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当中选择一名学生代表作答[2]。学生:“以简易方程作为关键词组,由此延伸出三个关节知识点,即用字母表示数、解方程、用方程解应用题,然后围绕这三个关节点,再次延伸出与这三方面内容相关联的知识点。”当各小组分别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后,教师应当及时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方程知识,对方程的概念以及具体用法比较模糊,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将列方程、解方程的思路与脉络清晰地呈现在树状图上,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提示,快速接受和理解方程知识。尤其是在解决与简易方程相关的数学题型时,学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提示与引导,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进而提高解题效率。通過这种方法,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而且在自行创设思维导图时,大脑思维也将始终处于活跃状态,这就为其个人潜质的挖掘与开发创造了必要的先决条件。
三、借助思维导图,延伸知识脉络
学习数学能够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而思维导图特有的发散式构架特点,将数学学科中的重要知识点分解细化成多个具体的知识脉络,不仅把一个难于理解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化与清晰化,同时也覆盖了与该知识点息息相关的所有分支体系。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快速判断出哪一个关键词组属于重点知识,哪一项分支内容属于难点知识,进而将关注焦点集中在这些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上面,这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将大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所学的知识点绘制成一个宏观的思维导图架构,然后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搭建一个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
例如在学到“三角形”的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将三角形的思维导图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画面中,三角形为核心层,由此延伸出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分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删减功能,将这三个关节点延伸出的知识脉络清除,然后选择学生代表分别回答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分类。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还原功能,展现出以三角形为关键词组的完整的思维导图,并与学生的答案相对照,找出学生的遗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