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图书馆的出现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以萱草书屋、老苗书馆、柴舍公益图书馆为代表的乡村图书馆,开创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新途径。通过对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意义与运营模式的分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56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关于我国农村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振兴全面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事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成败[1]。乡村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线阵地,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文化生活,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这种以公益阅读为主的文化形式开辟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
1 我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乡村图书馆的发展历经起伏。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有过发展的小高峰。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重视乡镇文化建设,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乡镇文化站,进而开设各类乡镇图书馆(室),乡镇图书馆(室)发展空前繁荣,截至1986年底全国乡镇文化站数量突破5万个[2]。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开展,乡村图书馆由于自身的非盈利性质而遭遇困境,导致我国乡村图书馆事业发展停滞不前。本世纪以来我国乡村公共文化发展问题受到重视,2016、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相继颁布[3]。这两部法律分别对地方政府设立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图书馆进行了规定,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与农家书屋工程不同的是,乡村图书馆并不局限于农家书屋的全公益、纯政府投入惠民工程,乡村图书馆允许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建设与运营,但不能脱离乡村图书馆的公益性质。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 212个,其中乡镇公共图书馆数量约占比82%[4]。
2 我国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三个样本分析
乡村图书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形式,本文提到的三个乡村图书馆样本分别是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脚下的萱草书屋、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的老苗书馆以及北京怀柔区交界河村的柴舍公益图书馆,他们都是公益性的乡村图书馆。研究这三家乡村图书馆缘于它们在业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也是新媒体时代通过网络广为传播的网红乡村图书馆。
2.1 萱草书屋:文艺界新宠
萱草书屋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庾村),莫干山镇有“风情民国小镇”之称,是位于莫干山脚下的一个乡村旅游景点。萱草书屋是一个在民国时期养蚕场老建筑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免费对外开放的公益乡村图书馆,并由周凌、朱胜萱等知名建筑设计师对书屋进行整体设计。书屋的改造和运营由清境(上海)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书屋所有图书和运营经费均来自社会各界捐赠,通过图书捐赠活动,带动了城乡文化互动与传递,来自城市和乡村的人们,在这里分享知识,共沐乡村文化洗礼。各种读书活动的举办和多位大师级文化创意产品的汇集,使萱草书屋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图书馆。值得一提的是,萱草书屋所经营的文创产品收益大部分都用作书屋日常运营和发展经费,为萱草书屋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此同时,萱草书屋所在的莫干山景区已发展成集民宿旅游、文化集市、艺术公园、乡村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前往,莫干山还曾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之一”[5]。
2.2 老苗书馆: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老苗书馆地处河南省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莫沟村位于太行山前丘陵向黄河平原过渡地区,距离孟州市区约15公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莫沟村的村民大部分住在窑洞里,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变迁,村民陆续搬离窑洞,莫沟村的窑洞逐渐被村民废弃。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莫沟村的废弃窑洞得到了重新利用,村民们把其中一处有8口窑洞的院子改建成了图书馆,由于这处院子的前主人姓苗,因此给这座图书馆取为老苗书馆。老苗书馆建成于2015年上半年,原来窑洞的后面被设计成一个露天双层屋顶阅读大厅,方便于采光和空气流通,为了体现窑洞特色,设计师还特意保留了门口的顶门杠,门楣上题字“耕读传家”,窑洞的许多地方还保留原有的墙壁,使老苗书馆既有窑洞特色又不失简约现代。馆内5万余册藏书部分由党员和干部捐赠,并24小时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了村民和游客喜欢去的地方,为莫沟村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由于莫家沟老苗书馆的网红效应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兴旺发展,莫家沟“老家莫沟”景区还被评为国家4A景区,老苗书馆也被称媒体为“中国最美乡村图书馆 ” [6]。
2.3 柴舍公益图书馆:全球最美图书馆
在北京怀柔区的交界河村,有一座外面铺满木材的長30米,宽4.35米的木屋型建筑 ,这座建筑就是柴舍公益图书馆又叫篱苑书屋。柴舍公益图书馆2012年正式建成开放,这也是一座公益性质的乡村图书馆,图书馆建筑就地取材共用掉附近4万多根洋槐和桑木等木材,共有来自社会捐赠的各类藏书过万册,图书馆日常管理由附近村民轮流值班,馆长也是义务馆长。图书馆内部空间造型独特且没有采用任何隔断,由各种楼梯营造出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氛围。由于柴舍公益图书馆外形独特,环境优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5年被美国一家网站评为“全球最美的18家图书馆之一” [7]。随后大量到访的各地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怀柔区交界河村带来旅游红利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乡村呈现出深厚的文化气息。
以上三个乡村图书馆都是公益性图书馆,但由于其与乡村发展紧密相联,既提振了乡村文化发展,也使其独具特色,声名远播。
3 乡村图书馆建设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意义
三个分别位于不同省份的乡村 ,都是因为乡村图书馆的存在而助推当地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通过外部力量催生的乡村图书馆融合乡村传统人文生态环境,借助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加大宣传,最终促成乡村图书馆所在的乡村走上文化振兴之路。宋小霞,王婷婷认为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8];王子舟指出图书馆通过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在国家精准扶贫措施中和城乡文化反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9];邓银花提出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包括法律驱动、政策驱动、利益驱动在内的构成驱动因素体系的5个驱动因素[10]。因此,根据业界学者的思路,乡村图书馆完全有可能作为一种特有文化符号改变乡村的文化氛围和生态布局,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促进文旅融合,由此彰显出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体现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新路径。
3.1 乡村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乡村图书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阵地,可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因素和空间因素,为乡村居民开展文化讲座、读书沙龙、农业科普展览等活动;还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或当地风俗习惯,开展当地村民各类喜闻乐见、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乡村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知识传播、社会教育的文化阵地作用。此外,乡村图书馆可以成为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中心。乡村特有的手工艺品、文化古迹、农村老物件等都可以通过乡村图书馆进行保存和展示。由此可见,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图书馆进入乡村是一项有利于乡村文化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1]。如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会牵头成立的“乡村三馆”2018年初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六龙镇恒大三十三村和凤山乡恒大一村正式挂牌成立。“乡村三馆”包括乡村图书馆、道德茶馆和法律会馆三部分,道德茶馆和法律会馆依托乡村图书馆中相对应的藏书,为当地村民提供服务。“乡村三馆”项目是北大法学院研究生会的日常工作内容之一,北大法学院研究生会为该项目提供运营指导和智力支持,如利用假期组织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学生到“乡村三馆”开展普法活动等。
3.2 乡村图书馆可以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2018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其中最基础和重要的环节就是产业兴旺[12]。乡村图书馆可以围绕这一环节有所作为,一是根据产业兴旺的具体要求和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联合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开展送资源下乡活动。与更高一级的公共图书馆进行合作,可以弥补乡村图书馆资源不足的短板,可以借助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的力量,为乡村居民开展图书下乡、信息服务下乡等活动;二是邀请知名农业专家或资深技术员,到乡村开展农业科普讲座和农业技能培训活动。乡村图书馆也可以通过充当乡村发展代言人,通过乡村产业发展宣传、乡村文化展示打造吸引事业有成的人员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建设添砖加瓦,助力乡村产业升级;三是依靠乡村图书馆文化基础,形成以文化创意为基础的综合性乡村产业发展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将乡村文化、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乡村特产、乡村美食深度融合,丰富乡村产业兴旺的内容,让文化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粘合剂,助力乡村产业走向持续化、集成化、品牌化和特色化之路。
3.3 乡村图书馆能够推进乡村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宜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生态宜居是一个集环境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自然生态为一体的综合体[13]。生态宜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体现之一,只有将生态宜居切实落实到位,人与自然在乡村和谐发展,才能让乡村焕发独特魅力,真正實现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就是围绕文化生态建设这一目标来体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如文中所提到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萱草书屋就是利用自身特色,借助自身建筑特色和文化创意,最终把自身打造成一所远近闻名的网红图书馆,助力莫干山景区成为具有浓厚生态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
3.4 乡村图书馆助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同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和有效途径,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体现出乡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友爱互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能体现出乡村居民文化生活品质上的提升[14]。乡村图书馆可以通过举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化知识讲座等活动来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建设成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多元化的乡村文化元素,让乡村处处显示文明语言、文明习惯、文明生态、文明家风,把城市的优秀文化也融入到乡风文明建设中,使乡村图书馆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摇篮。如柴舍公益图书馆在2017年9月举办了一场乡村音乐会,让来自社会各界的文艺青年和村民因为共同的爱好在这里相聚交流。因为城市青年文化群体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使乡村图书馆得以快速融入城市青年文化生活圈,从而使乡村图书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推手。乡村文化振兴正是依靠这些城市资源和文化的涌入,进一步改变了乡村的原有文化生态,并以一种开放文化模式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助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
4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图书馆建设策略
4.1 完善乡村图书馆服务保障机制
乡村图书馆服务保障机制是保障乡村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完善乡村图书馆服务保障机制可以从多个维度考虑。一是建立乡村图书馆运营资金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是乡村图书馆建设与日常运营的基本条件,经费条件的保证与否,直接决定了乡村图书馆建设与运行的状况。乡村图书馆从建成到日常开放,从图书购置到设备更新与维护以及人员工资,都离不开运行经费的保障。乡村图书馆的本质仍然是公共图书馆,其建设运营的主体依然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参与和指导。完善乡村图书馆的建设运营资金保障机制,可以从根本上保证乡村图书馆的基本建设和日常运营。政策的优化创新可以建立一种各级政府按比例承担乡村图书馆建设运营经费的制度,最好能以法律形式对各级政府应承担的财政责任进行明确,以杜绝个别部门存在着执行不到位问题;二是完善乡村图书馆运营管理机制。从目前已有的乡村图书馆建设模式来看,除了独立建设运营模式,还有就是与县级公共图书馆共建的总分馆模式。但我国目前各地发展水平极不均衡,乡村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不应采用完全统一的方式,建议可根据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人文地理和人口分布特点等因素分别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除了独立建设运营模式,还可以采用馆际联盟共建模式,这种共建模式的好处就是可以由联盟区域内各乡镇政府共同承担乡村图书馆建设运营费用,建成后可委托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代管,由县级公共图书馆进行乡村图书馆日常运营管理,并借助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为乡村图书馆提供后备支持,保证乡村图书馆的专业化和行业化运营。同时,乡村图书馆的运营管理机制可纳入当地镇级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参照乡镇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使乡村图书馆具备规范化、标准化的运行机制;三是将乡村图书馆的发展纳入当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使乡村图书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不可或缺的一环。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涉及政府各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是一项综合性的文化惠民工程,离不开乡镇文化、宣传、财政、科技、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同推进。为了保障乡村图书馆建设稳步推进、合理发展,必须将其纳入乡镇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中去,明确乡村图书馆发展的具体目标和各部门任务,并对乡村图书馆建设做出全局性的合理部署和统筹安排,才能凝聚乡村图书馆发展所需的各方力量,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整合各项乡村图书馆发展资源,共同推进乡村图书馆稳步发展。
4.2 加快乡村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2021年2月,中央发布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表明信息数字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数字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5]。乡村图书馆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文化载体,自然也不能缺少数字化和信息服务。乡村图书馆建成数字化平台后,农户商家可以借助平台实现异业联盟,对接供应链,互为销售渠道,利用“互联网+”的形式,打造优质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对外输出乡村区域特产,助力当地农产品实现网络销售。另一方面,乡村图书馆可联合当地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成为县市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和信息服务辐射乡村的重要支点;同时,提供数字化阅读和信息服务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与智能技术,如使用图像处理、视频记录和无人机数据采集等技术充分挖掘乡村特有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等资源进行网络宣传,让乡村图书馆成为城市与乡村文化汇集的平台。
4.3 强化乡村图书馆特色化建设
合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要求,立足乡村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是拉动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16]。乡村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挖掘和保存乡村地域文化资源,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赋予了乡村图书馆进行特色化建设的使命,适当开发与当地民俗风情、历史痕迹、文化特色相符合的文创产品,建设具有当地乡村特色资源的乡村图书馆,是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旅融合、实现乡村产业升级、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此外,乡村图书馆应建立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为导向的特色馆藏资源结构。乡村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当地村民,乡村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只有符合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才能体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背景下,结合当地村民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实用的农业科普图书、农村法规政策类图书及青少年普及读物的收藏。同时,乡村图书馆还应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当地产业特色的特色藏书,如东莞市厚街镇为家具产业重镇,东莞图书馆厚街分馆根据当地家具产业特点打造以家具产业为特色的家具文献资料库,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献特色。
4.4 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
当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模式有许多种,既有像萱草书屋那样的由旅游管理公司投资建设的公益乡村图书馆,也有像老苗书馆那样由政府出资主导建设的乡村图书馆,更有由社会公益基金投资建成的如柴舍公益图书馆,不管是哪一种模式的乡村图书馆,都已经开始渗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在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同时,首先要确立政府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制度,确保政府每年公共文化建设的支出稳步增加;其次对参与捐建乡村图书馆的企业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要拿出相应的财政预算,对参与乡村图书馆建设的企业或機构实行财政补贴;三是对乡村图书馆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以推进乡村图书馆建设进度和降低乡村图书馆建设难度;四是加大对乡村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力度,并适当提升他们的工资待遇,确保乡村图书馆从业人员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五是不断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乡村图书馆的渠道,个人、企业、社会团体、高校等都可以成为乡村图书馆的建设参与者和支持者。
5 结语
乡村图书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并非一定能成为全国适用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17]。这涉及到具体乡村的地理、生态、人文等多种因素,特别是乡村的文化背景,能决定城市文化能否在当地顺利嵌入。且乡村图书馆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也离不开特定的内因和外因,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难免会遇到各种主观或客观的障碍。但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振兴大背景和地方政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浪潮下,我们相信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图书馆以特有的方式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凸显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J].思想战线,2019,45(4):86-96.
[2]朱冰,胡宝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文化关系的逻辑演进[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8,4(6):28-36.
[3]柯平,胡娟.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与公共图书馆法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38(3):3-9.
[4]程焕文,刘佳亲.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与建设创新的重点和难点[J].图书情报知识,2020,4(1):9-14,31.
[5]海滨云霞.“清凉世界”——莫干山[J].防灾博览,2017,4(5):74-85.
[6]高长征,王禹翰.基于农庄小镇理论的豫西乡土聚落地域基因传承分析[J].创新科技,2017,4(9):40-44.
[7]邢若新.人文介入乡村:创新型“乡村书店”服务乡村文化复兴与全面振兴[J].人文天下,2019,4(17):48-54.
[8]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9]王子舟,李静,陈欣悦,等.乡村图书馆是孵化乡村文化的暖巢——关于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讨论[J].图书与情报,2021(1):116-125.
[10]邓银花.乡村图书馆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作用机理和驱动因素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0(6):84-92.
[11]刘志刚.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建乡村文明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4):15-20.
[12]黄祖辉.准确把握中国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8,4(4):2-12.
[13]汪德輝.零污染村庄: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新路径[J].行政科学论坛,2020,4(8):23-26.
[14]李军明,向轼.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重构[J].广西民族研究,2018,4(5):95-103.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 [2021-02-21].http://www.moa.gov.cn/xw
/zwdt/202102/t20210221_6361863.htm.
[16]蔡宇宏,李卓凡.基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选择——以信阳市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3):49-56.
[17]萧子扬,叶锦涛.公共图书馆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境、内在契合和主要路径[J].图书馆,2020,4(2):46-52.
作者简介:邓玉祥(1981),男,东莞松山湖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读者服务。
(收稿日期:2021-06-01 责任编辑:孙 炜)
Research on Rural Librar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eng Yu-xiang
Abstract: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emergence of rural library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Represented by Hemerocallis Library, Laomiao Library and Chaishe Public Library, the rural library has created a new way of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operation mode of rural library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ural library construction unde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Rural Culture Revitalization; Rural Library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