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五六月份,杭州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在工厂旁边山坡上取土时,挖出了一些原始瓷器。文物部门在现场调查后认为这里可能有大型墓葬的存在,有必要进行考古发掘。当年的10月,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发现了编号为90-1的战国土墩墓一座,出土了包括水晶杯在内的一批文物。
这座墓葬是杭州地区发现的战国时期最大的墓葬。考古队员们使用一边削尖的毛竹一点点地清理。当时的天气很好,一个多月没下雨。有一天,工作人员在清理时,突然被一道刺眼的反射光晃了眼,这道反射光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大家就顺着这个地方清理,最后发现了水晶杯。墓葬中的棺材没有了踪影,水晶杯的旁邊还出土了一些墓主人随身佩戴的玉器、玛瑙等小型器,著名考古学家杜正贤推测水晶杯出于墓葬的棺中。战国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杯身通体平素简洁,透明无纹饰,整器略带淡琥珀色,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绵状自然结晶。
这座墓不仅规模大,出土的随葬品数量也很多,并且制作十分精美。水晶杯是实用器还是礼器呢?水晶杯应该是墓主人用来喝水、喝酒的。如果是礼器的话,它应该是雕刻花纹的,但是这件水晶杯没有花纹。
谈到对水晶杯的研究,首先是水晶杯的材料问题,它是天然水晶的材质,我们国内现在找不出这样的高纯度水晶。这么高的纯度,这么好的水晶,国内是没有的。即使到了现在,光是这样的水晶价值就非常高了。但是也不能判断古代有没有这样的水晶。所以到现在为止,水晶的来源还是一个谜。
这件水晶杯是由一整块水晶制作而成的,如何取芯是一个问题。首先是水晶的硬度很高,很难加工。其次,杯子是斜壁,上面宽,下面窄,这就导致了加工更加的复杂。“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看到杯子之后,对它的制作工艺很疑惑。他当时讲,可能使用了和玉器一样的制作方法,用了管钻的方法;也可能使用金刚砂磨。”杜正贤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抛光。外壁抛光相对简单一些,但是因为水晶杯上宽下窄的特点,手伸不进去,里面的部分很难打磨到。古代人是如何把内壁和底部打磨得那么光洁平整,也是一个问题。
(摘自《奇闻怪事》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