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期间,四川文艺运动之盛况为史所无。由于抗日救亡运动宣传需要,运用通俗的漫画创作与有效传播格外引人注目。通过漫画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向群众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在四川地区掀起了新的高潮,从而促进了抗战新文艺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抗战时期 四川漫画 艺术创作 传播
抗战爆发,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全国文化界人士强烈的民族士气和爱国热情高涨。随着抗日大后方的建立,四川地区文人荟萃,文化飞速发展。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四川党组织对文化战线的政治思想、政策和组织领导与支持下,这一时期四川的文化艺术活动围绕着抗敌救国、拯救民族等主题,为唤起民众,宣传抗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后方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文化运动。
一
抗战期间,漫画作为抗战文化的锐利武器,发挥了它特殊的作用。七七事变之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一群进步的美术教师、编辑、记者、作家汇聚在一起,他们深感国难当前,民族危亡,应当拿起画笔,以漫画替代枪支,宣传抗敌救国,揭露侵略者罪行。他们认为漫画能以其尖锐、活泼、鲜明的形式,对广大民众进行最有效,最普及的传播。1937年8月,来自多行业以张漾兮、乐以钧、苗渤然、谢趣生、洪毅然、车幅为代表的十余人,在成都成立了一个抗日救亡宣传团体“四川漫画社”。①其成立打响了历时八年的抗日漫画持久战,在中国现代漫畫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战初期,物资极度匮乏,报纸上的漫画均由刻字工木刻。但因锌板少,漫画需刻成木刻再浇铸成铅板印刷。漫画的木刻化传播原为物质条件所限,但这种便捷、经济的“新手法”,却将明快、强健之力传递给漫画,使此时的漫画语言具有一种简洁和雄健的特点。当时,因张漾兮与谢趣生二人在报社工作之便,漫画社成立后,便借《新民报》和《新新新闻》两报篇幅,交替刊出该社“抗战漫画”的专页。②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星芒报》《时事新刊》等进步刊物均向漫画社约稿,使这些报刊丰富了内容,增强了抗战气氛,反映了民众的现实生活。
二
因需受众的拓宽,战时漫画社同仁意识到仅在报刊上发表漫画、宣传动员的力量还远远不足。社里决定一方面把抗日宣传画送到街头闹市,鼓舞人民斗志,另一方面积极筹备一次规模较大的“救亡漫画展览”。他们说干就干,自给自足,以澎湃的激情集体创作了一大批抗日宣传画。其中悬挂在总府街商业场口的宣传画《日寇到处无净土》以中国平民无言的悲愤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揭示了日军惨绝人寰的暴行。此外,立于少城公园门口的《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号召同胞捐款救国,以不屈的精神和面对侵略者必胜的信心。同时,在春熙路中山先生铜像面前的《平型关大捷》则以散点透视的构图展现了八路军将士在抗敌前线同日本侵略者展开英勇战斗的壮烈场景。闹市区中的宣传画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行人驻足观看,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果。
这个时期,除了创作抗日宣传画以外,漫画社还自制抗战漫画幻灯片在影院放映。电影艺术是文艺战线最活跃的部分,为了形象的宣传抗日救国,让更多的四川民众提升抗日热情,感受艺术熏陶,战时成都等地建造了一批电影院,如中央、蜀一、新明、智育、青年会等日夜为群众演出,上座率非常高,几乎场场客满。漫画社瞧准这一契机,尽心竭力利用各色玻璃纸剪贴拼凑,再涂以黑色线条,制作了一批宣传抗日救亡的漫画幻灯片,在影院正片前加映,激发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
三
随着战争形势更加严峻,1938年,在位于成都春熙路的基督教青年会举行了四川漫画社第一次“救亡漫画展览”。这次展览,共展出了一百余幅作品,内容、形式各有特点。如苗勃然创作的《如此凯旋》,以日军骷髅身披太阳旗、仓皇回逃的图示对应侵略者的最终下场。龚敬威的《比娘子关更重要》则描绘了在抗战期间充满戏剧性的一幕,讽刺某些军阀不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却为地主乡绅把守家门,向百姓耀武扬威。谢趣生的《劝夫从军》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动员和鼓励男儿扛枪上阵,抗御外侮,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些抗战漫画运用勾线平涂和贴近现实的手法表现出了这一时期的流行风格,呈现出单纯有力、明朗朴素、情绪激烈的视觉特征。
这次展览,一方面配合当时抗战宣传运动,唤起民众不畏强敌、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把抗战进行到底;另一方面通过举办画展,标价义卖,将收入之款全部购买布匹,献给抗日将士和援助入川难童,直接从经济上支援了抗战。同时期,展览受到业界与观者的高度评价。四川著名报人邓穆卿,在《新新新闻》上发表评论文章,称赞四川漫画社的众人自掏腰包、自己动手举办抗战画展的精神,在四川艺术界中不可多得。一位参观者引用鲁迅先生的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来比喻这场展览。③展览结束后,漫画社还为全国漫画作家协会出版的《抗战漫画》提供画稿,进一步推进抗战文艺的发展。
结语
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背景,造就四川抗战文艺和漫画艺术的空前繁荣。四川漫画社应运而生,成果辉煌,影响深远,不仅造就了大批新人,为新文艺的发展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各项政策筑下坚实基础,也为新文艺和抗敌救亡大业在民众中的普及与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抗战时期四川漫画创作和传播历程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从新的学术视角认识战时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与独特性。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开拓与建构:中国现代早期设计教育家群体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EG209)
注释:
[1]廖仲宣.漫画家谢趣生[J].美术,1988年第7期,第58页。
[2]王斌.四川现代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第283页。
[3]王斌.四川现代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第283页。
作者简介:黄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