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东民歌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承

2021-09-13 10:25徐玉琳
教育界·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园文化

徐玉琳

【摘要】通东民歌广泛流传于江苏省海门市北部的通东地区,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自然沿传下来的民间音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受主流文化的冲击力越来越大,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通东民歌,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对家乡民歌的传承现状以及可行性做法,为传统音乐在校园文化中的扎根与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通东民歌;音乐教育;校园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的确,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展现出了我们国家独特的魅力,比如具有代表性的各地民歌,表达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愿望,其内涵和影响力让全世界都為之赞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迅速发展,各地民歌在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传承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学校教育的环境优势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融入家乡传统音乐文化的元素,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他们懂得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自觉地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一、以“历史意识”传承家乡传统音乐文化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凝练出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以音乐为例,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不同风格的民歌,底蕴深厚,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里专门开设音乐课,目的就是通过音乐的熏陶来提高小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介绍家乡的音乐文化历史,唤起学生的“历史意识”,为传承家乡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北部的通东地区,这里东临黄海,南向长江,经济比较发达,从公元958年开始,通东人就在这里开辟荒滩、耕作稼禾。由于气候适宜、文教昌盛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东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通东民歌的内容和曲调丰富多彩,语言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江海风韵和乡土气息,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由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被江苏省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目录来看,通东民歌属于传统音乐大类下的民歌子目,但是由于其存在于民间,以口口相传为传播媒介,相对来讲,传播面并不广。教师在课前进行学情调查分析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对流行音乐非常喜爱,但是对家乡的这个音乐文化瑰宝却知晓甚少,这就非常不利于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好在近年来家乡文化部门非常重视通东民歌的搜集,多次到村野田头进行采访,整理出了很多原生态的通东民歌,寻找到很多演唱通东民歌的民间歌手,定期开展传承演唱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前去文化部门时借到了很多关于通东民歌的新闻报道、知识讲座、演唱视频等资料,在音乐课中学到江苏民歌这个内容时,就给学生讲解通东民歌的历史,播放通东民歌的视频,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音乐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很多学生听了以后,都激动地说,听到熟悉的乡音能够演唱这么多美妙悠长的曲调,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和自豪,心里油然升起一种想要深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

传统音乐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家乡传统音乐文化,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利用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通东民歌的历史,学生顿时打开了视野,感受到劳动人民在音乐中所表达的真实感受,从而成功地使通东民歌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二、以“使命意识”传承家乡传统音乐文化

小学生是我们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就要秉承“传承家乡文化,为我家乡争光”的教学理念,以具体事例启发学生的使命意识,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主动承担起传承家乡传统文化的职责,将“使命感”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

利用音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一大任务,因此在教学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教师就充分利用通东民歌来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课堂上,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通东民歌的来历:在远古时代,人们在各种集体劳动中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就逐渐形成了民歌。通东民歌的来源也是如此,通东地区是家乡历史最悠久的地方,特别是海界河以北,从唐朝开始,通东人就在这里开辟耕作,一边劳动一边用歌声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感。然后介绍通东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通东民歌有近百种曲调,根据其音乐曲调分类,可以分为劳动号子、小调歌谣、喜庆利市、贺房说令、民间器乐曲等;根据其唱词内容分类,可以分为劳动、生活、爱情、礼仪等多个方面。学生在生活中肯定听到过家乡人民在劳动以及各种庆祝活动中哼唱的劳动号子、山歌曲调等,只不过没有得到大人的点拨,对此印象比较淡薄。因此,教师就在课堂上播放一些通东民歌,向学生介绍其特点,如通东民歌音乐中最丰富、最生动的是劳动号子,因为它直接来源于劳动生活,所以各种劳动就有各种不同的号子:挑泥号子、挑粪号子、车水号子、木匠号子、锄草倒耥号子、拉船号子、夯宅基号子等,这些号子的节奏与劳动形式紧密相连,具体唱词少而衬词多,音乐豪放有力,特别能振奋精神。而通东民歌中的通东山歌就具有丰富的唱词内容,如《一把芝麻撒上天》《樱桃好吃树难栽》《红娘子》《撑船山歌》等,山歌内容融入了方言俚语,通俗易懂,曲调悠扬动听。再如说利市这种民歌形式中的《脚踏楼梯步步高》颂扬了劳动的成就和理想,脚踏楼梯是每逢春节或结婚建新房的必备节目,体现了通东民歌的淳朴。通东民歌中用民间器乐演奏的音乐更是五花八门,如《串金杯》《星上寿》等曲目,更是十分常见。

在音乐课堂上通过欣赏通东民歌这种艺术形式,学生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从曲调和内容中体会到了通东劳动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向上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家乡人民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学生的“使命意识”也就深深地扎了根。

三、以“特色意識”传承家乡传统音乐文化

创办特色学校,是建设校园文化、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利用通东民歌的独特艺术风格作为学校的“特色”开展教学,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树立“特色意识”,用实际行动传承家乡传统音乐文化。

通东民歌是家乡的传统文化,学校以此作为校园文化创建的一大特色。作为音乐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在“特色意识”的指导下教学生唱一唱、演一演通东民歌,用实际行动传承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通东民歌的音乐风格与苏南的吴语音乐完全不同,主要以五声音阶1、2、3、5、6为主,充分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有的曲调是四声音阶,只有1、2、5、6四个音,完全是地道的劳动风格,唱起来既简单又非常感人。通东民歌的唱词非常生动,例如:“一把芝麻撒上天,我唱山歌万万千,南京唱到北京去,回来还要唱二三年。”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规整唱词,却形象地反映了通东民歌的数量之多。逢年过节时民间艺人演唱的《说利市》也是非常精彩,寄寓了人们美好的祝愿:“送福来,送寿来,福禄寿喜一道来,八宝堂上喜双槌,月里婆娑蟠仙桃。新年新岁新年好,新人新事步步高。”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歌曲的内容和曲调,然后跟着一句一句学唱,在学唱的过程中,介绍这些民歌的特点。通过教师的精心讲解,学生就会从家乡民歌中感受到传统音乐的特色,体会到其中独特的韵味。在学生学会演唱整首歌以后,教师再播放一些获奖的通东民歌,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崔立民演唱的《建筑工人号子扬》荣获海门市民歌汇演一等奖;大型通东民间歌舞《丰收乐》被选入全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大型广场演出;2010年,通东民歌《拉网号子》唱到了上海世博会城市广场,《东灶港渔歌》又唱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华情》的舞台,并向全世界播出。演唱这些富有家乡特色的歌曲,学生的心里就充满了亲切感和自豪感,因而在学校文艺演出的时候,学校也就把通东民歌的演唱作为一个压轴节目进行展示,真正把传承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落到实处。

如果对传统音乐不加以传承的话,那么通东民歌这颗“明珠”就可能会蒙上沙尘而隐没在浩瀚的宇宙中,但是我们把它作为特色教育进行挖掘、落实,那么学生就能从传统文化中得到很多启示,就能自觉地去做好传承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历史,需要我们精心呵护与传承,在小学阶段开展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历史意识、使命意识、特色意识,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在校园文化中把这片天地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杜小鹭.音乐课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J].新课程·小学,2018(03):64-65.

[2]江燕.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文艺生活,2018(02):98.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