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
记忆里,我曾与一位做哨口的爷爷有过几面之缘,他总是拿着刻刀坐在门前,专心致志雕刻他的小玩意儿,我喜欢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他做。那些小玩意儿大小不一,材质也不同。有一天,我好奇地问他:“爷爷,这些是什么?是给我们做的玩具吗?”他笑着对我说:“这些东西可不是玩的,这是我们南通的宝贝,叫哨口,这些哨口可以让风筝发出美妙的声音呢!”“风筝还能发出声音?”我顿感好奇,心想,什么时候我也可以跟随老爷爷亲自做一做呢?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遇见那位老爷爷。
后来我查阅了相关书籍,得知原来哨口是板鹞风筝上特有的手工艺品。风筝有“北鸢南鹞”之分,南鹞就是以南通为代表的南通板鹞风筝,其独具魅力之处是风筝上安装了数枚哨口,哨口大小各异,选材巧妙,雕刻精细,是国务院批准列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到底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又是怎么发声的呢?这个疑问在我的心底深藏许久,直到……
一次失利
15岁那年,我中考失利,由于父亲从事建筑行业,就顺理成章替我选择了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但那时我的脑海里却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灰蒙蒙的天空下,尘土飞扬,机器轰鸣;安全帽下,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手掌,一张张略显茫然的面孔。这就是我的未来吗?我忐忑且犹豫,但想到父亲已为我铺好今后的路,我最终选择了妥协。
刚入学的我,几乎每天都沉浸在郁闷和压抑中,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实训室里的我也提不起劲来,感觉自己已经沒有未来了。
重燃信心
高一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去了。高二第一学期,学校开设了文化传承类公共选修课程。我忽然发现了板鹞风筝公选课,但当我想要报名时,这门课程的名额已经满了。我非常失落,难道我又要和哨口擦肩而过了?我不甘心,鼓足勇气去寻求班主任的帮助。本以为老师会拒绝我这个成绩不理想的“差生”,但当老师知道了我对板鹞风筝、对哨口的执念后,她非常支持我,主动帮我协调,给了我进入板鹞风筝公选课学习的机会。她对我说:“只要想学,我就一定会支持你,我相信你也一定会学好!”
成功放飞
每周一次的板鹞风筝公选课是我学习中最开心的时刻,但当真正动手做时才发现,看和做是两码事,一次又一次失败,双手都磨出了血泡,但我做出的哨口却还是“哑巴”。就在我快灰心时,非遗大师王志清老师点醒了我,他说:“我们南通的板鹞风筝就和你学的建筑专业一样,需要非常精确的计算。比如风筝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能承受多少重量,都是计算出来的,差那么一丁点都飞不上天。你要静下心来慢慢学,人生就和做风筝一样,走好、走稳每一步,你的人生才会出彩。”
在大师的指导下,我静下心来设计、选材、雕刻、扎制、绘图……虽然仍经历了不少失败,虽然做出的成品依旧不够完美,但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亲手制作的风筝翱翔在操场上空。那一刻,我激动地和同学们抱在一起,蹦啊、跳啊……一切都值得了。
再次出发
学习制作板鹞风筝让我明白:只要内心笃定,执着坚持,精益求精,定能有所收获。系部开设的钢筋实训课程难度颇大,我从熟悉图纸到钢筋下料,最后进行绑扎,下了很多功夫,一次绑不好就拆了重来,还是绑不好,我便虚心向老师请教,向会做的同学请教,一遍又一遍地练,就是不服输!慢慢地,梁、板、柱,一个个构件作品出来了,总是“老大难”的我终于赢了过去的自己。
高二下学期,学校启动了一年一度的技能大赛,我积极报名建筑算量项目,一个月的训练期内,我时刻牢记王志清大师的话,“没有三万个小时的工作历练,哪能算得上一名匠人”。我认真背诵理论,从头开始学习手算和电算,一点点钻研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如愿进入了系技能集训队。这时,我可以有信心地对父亲说:“未来的路走向哪里,我说了算!”
其实学建筑和扎风筝一样,都要用心、用情,认真投入。等风来,板鹞风筝可以飞,梦想也可以。有一天,当凝聚自己心血和汗水的建筑矗立在面前时,我会感到整个世界都属于我。
(指导教师:张淑桦 张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