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福
一直以来,重庆市荣昌区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
劳动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样态,也是生命的高级呈现形式,借助劳动,人们培养了情感,完善了自我,生成了思想。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对其人格的全面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荣昌区劳动教育实践工作室成立以来,不断强化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重视体力劳动和劳动实践锻炼、加强生存劳动和创新劳动体验的教育,从组织架构、课程设计、特色路径、评价机制四个维度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新时期中小学生成长需求、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的劳动育人模式。提高了荣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整体水平,学生劳动素养持续提升,家长意识逐步转变,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机制创新:工作室+联盟+示范
一直以来,重庆市荣昌区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培养全过程,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2020年,荣昌区劳动教育实践工作室成立,在主持人黄珍辉的引领下,工作室坚持“更小一点、更活一点、更近一点、更实一点”原则,创新构建“1+N”劳动教育模式(“1”指组建一个工作室,“N”指各成员项目学校),形成“学校专心于劳动改革、学子潜心于劳动创造、家长热心于劳动实践、社会向心于劳动探索”的新格局,有力促进区域内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建立一个工作室。加强组织协调,理顺管理机制,推动改革深化。工作室成立后,在荣昌区教委的坚强领导下,依托西南大学(荣昌校区)优质资源,结合城区学校办学特色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区域内学校劳动教育与科技创新发展齐头并进。
打造一个教育联盟。在工作室的牵头引领下,荣昌城区8所学校(荣昌初级中学、学院路小学、棠香小学、联升小学、桂花园小学、后西小学、玉屏实验小学、高新区实验小学)资源共建,农村20所学校(盘龙中学、仁义镇中、盘龙中心小学、广顺小学、双河中心小学、吴家中心小学、峰高中心小学、仁义中心小学、荣隆中心小学、安富中心小学、盛家沟完小、双河治安中心小学、建设中心小学、双河回龙完小、盘龙昌龙完小、吴家海棠中心小学、双河金佛完小、学院路-碧云小学、清升中心小学 、吴家荣江完小)共进共享。通过联合,打造荣昌区“劳动教育创新学校联盟共同体”。
据介绍,吴家海棠中心小学花坛里原来种植有不少花草 ,每到开花季节,引来无数野蜂,对学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2020年,在荣昌区劳动教育实践工作室的带动帮助下,该校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開心农场。学校把开心农场分成6块,分给1至6年级各班。每到时令季节,再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统筹安排种植时令蔬菜,以便于对学生进行教育。从种下种子到浇水、施肥、除草,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盛夏时节,瓜果成熟,硕大的茄子,长条的青椒,圆滚滚的西红柿……曾经隐藏危险的荒地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们一手拎篮子,一手拿剪刀,一人摘南瓜,一人摘豆角,分工协作,有序推进。采摘结束后,部分瓜果被送往食堂,做成美味的菜肴,师生共同品尝劳动成果。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我们有搞好劳动教育的自然优势,在地理位置上,我们紧邻荣昌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吴家双流村蔬菜种植基地。下一步,我们将走出校园,带领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蔬菜种植技术,为弘扬劳动精神奠定基础,五育并举,我们一起努力。”该校负责人说道。
与此同时,培育多点示范学校,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基点学校(示范学校)评选,经过学校自愿申报,评选出首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劳动教育基点校”创建单位。
课程创新:基础+特色+平台
工作室成立以来,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社会参与为突破口,以实践创新为着力点,结合荣昌区非遗、特产等资源,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活动全过程,扩展了劳动教育时间和空间,激发了中小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内生动力,调动了社会各界支持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努力夯实基础课程。根据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课程设置相关标准,各联盟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每周不少于2课时的劳动与技术创新教育课,并辅以烹饪、手工、园艺、种植、非遗、创想、志愿服务等10余门特色课程。2021年3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荣昌区劳动创新实践研讨会,聚焦课程建设,探索劳动教育。活动中,成员们观摩了劳动教育录像课《穿针引线》,就劳动教育课程及课堂教学进行交流,提出建议。大家积极行动,从劳动教育课程入手,让劳动教育有目标、有内容、有载体、有途径,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因实践而有作为。
积极开发特色课程。遵循区域劳动教育清单(即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会劳动、生产劳动),引导教师设计对应活动案例,让教师有内容可上,学生有规律可学。同时,结合地域优势、学生兴趣爱好开展乡遗课程——“三纵四横”+实践创新特色校本课程。黄珍辉介绍,“三纵”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低中高段学习目标要求,“四横”指具体开展的活动项目,如“非遗类”“特产类”“美食类”“人文类”等。据介绍,在工作室的带动下,荣昌区学院路小学、仁义镇初级中学分别引入了“蚕丝之国的神奇冒险”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和“天禾行动”航天育种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助力两所学校开展本地特色劳动教育。
“蚕丝之国的神奇冒险”特色劳动教育课程颠覆了采桑养蚕的传统模式,以创新性养蚕劳动为特色,多学科融合,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课堂上,学生化身为小小蚕学家,开启复兴蚕丝之国的神奇冒险,在游戏化的课程学习中,体验创新性养蚕科技、传承经典文化、感悟时代脉搏、提升民族自豪感。“天禾行动”航天育种特色劳动课程依托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生态创新型劳动形式,将水稻、番茄、青椒等作物的太空种子播种到校园,让学生亲历一粒种子到一顿餐食的劳苦不易,同时,观察太空种子未知诱变的生长历程,在科学、人文等多学科融合熏陶下成为新时代创新型劳动人才。
创新建立平台课程。组织专门力量创建了微信公众平台、QQ群。整合实践基地、优质师资、劳动明星、民间工匠等资源,将课程和项目进行网上发布,形成线上参与交流与线下辅导实践、体验感悟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融合创新:教育+实践+创造
一直以来,工作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初步建成了社会资源充分融合、教育合力凝聚的新型区域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
强化校内教育。与校内活动结合,将校内种植园、饲养场、观测场等作为实践阵地,每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劳动实践、校园保洁、植绿护绿等活动,积极推动学生成长为“学科知识+专业知识、生存技能、职业追求、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1+N”复合型人才。
据了解,2020年9月,荣昌城区四所中小学联合建立了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碧云五彩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大学、企业、政府机构作技术指导。黄珍辉介绍,该基地践行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旨在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回归自然、亲近土地,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在体验中感知人类对生活的能动性创造,发现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碧云五彩园”以劳动教育课程为载体,分为三大功能区:传统种植区、创新种养区和劳动拓展区。这里栽种有五彩稻谷、苎麻、太空莲以及传统果蔬等。在五彩园里,孩子们的双手变得更加灵巧,智慧得到发展,才能得以体现。孩子们在愉悦的劳动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劳动知识,获得了劳动技能,懂得劳动最光荣的道理。在这里,孩子们种下希望,在日月轮转中长怀期盼,直至金秋之时收获沉甸甸的硕果!
与此同时,注重校外实践。工作室联合西南大学、荣昌科技馆、荣昌实践活动基地等教育、文化阵地建立了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联系超市、社区为学生提供体验平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衔接互动。突出创新创造。依托工作室,培养名师和骨干教师直接服务学生劳动教育和创新实践的服务群体,通过工作室成员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性劳动创新教育发展。
12月8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小学劳动教育研讨会在荣昌举行。来自泸州市、隆昌市、綦江区、潼南区等地近400名教育学会负责人、中小学分管劳动教育的负责人及教师,共同围绕“劳动教育与实践创新”的主题,进行交流与研讨。活动分为专家报告、研讨交流、活动展示三大板块,旨在通过搭建成渝两地教育教学交流平台,促进两地教育互联互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深入开展。活动现场非遗类、美食类、人文类等4大类40个展位,涵盖了书法、剪纸、簸箕画、陶艺等上千件精选作品。会后,参会人员参观了学院路小学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成果展、学校种植基地、学校陈列室、顶楼果蔬采摘园,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创新发展模式连连称赞。
评价创新:观念+考评+推广
工作室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评价导向作用,适时举办劳动技能比赛和成果展示,营造劳动教育创新环境,为强化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实践创新和总结提升,开展外延更广、内涵更深、层次更丰富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探索推行实时记录、阶段总结、多元评价、分级达标等功能于一体,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全覆盖的“劳动观念”评价管理模式,有效推动学生树立“成就自己、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正确劳动价值观。2021年4月,学院路小学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到碧云五彩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本次劳动内容是种植向日葵。开始栽种,家长示范拔苗,老师指导浇水软化土壤、埋根、固株。学生跟着实践,很快就得心应手了,一棵棵向日葵幼苗落地生根。本次活动,把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共同开展劳动教育,转变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观念,在实践中引导孩子们乐于参加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实施多渠道劳动考评。按照“树典型、强引领、争先进”原则,建立完善区级、校级、班级三级考评机制。各学校每年组织评比,授予参与活动积极主动、具有科学探究精神且成效显著的学生“劳动新星”“劳动小能手”称号。据介绍,吴家荣江完小组织孩子们对种植的蔬菜进行观察、护理,写成日记或是办成手抄报,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作为评选校“十佳种植小能手”和“十佳观察小能手”重要依据。在实施多元评价、分级达标考评过程中,学生通过寻标对标、学习先进典型,让劳动教育的荣誉价值得到有效提升。
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工作室成效显著。区域内30所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落地生根,起到发展一所校引领一大片的辐射效果;“劳动教育案例教学设计集锦”“三纵四横”课程体系在重庆市内外进行交流推广,好评不断。
“接下来,通过工作室引领,让区域内各学校形成积极投身实践、主动创新创造、志愿服务他人的劳动教育新风尚。”黄珍辉说道。
学生劳动实践作品展示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长期经验的积累,是劳动人民成果和智慧的结晶。学习二十四节气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朗读背诵,荣昌区学院路小学的学子们,在黄珍辉等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树枝、树叶等材料,制作二十四節气手工展示作品:立春有娇艳的花朵,立夏有苍翠的荷叶,立秋有金黄的银杏,立冬有丰收储粮的喜悦。通过手工作品,把二十四节气的特点更为直观地展示出来,相较于朗读背诵,学生记忆轻松,理解深刻。
折扇:折扇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折扇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又寄寓着个人的文化趣味。折扇开合自如,开之则用,合之则藏,进退自如,逍遥自在。为了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工作室带领学生亲自制作折扇,从选材到制作,每一步都由学生亲自动手,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体味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可谓一举两得。
京剧脸谱: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让学生动手制作京剧脸谱,一方面是强化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工作室主持人黄珍辉介绍,动手制作前,学生要翻阅很多资料,做很多总结,紧接着才是找材料,开始制作。一张小小的脸谱,既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凝聚了汗水,丰富了阅历。
GOOD TEACHER
黄珍辉
重庆市荣昌区学院路小学科学教师,2016年至2020年领衔荣昌区科学、劳动教育两个工作室,先后获评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优秀科技辅导员、重庆最美创新教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优秀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等30余项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