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掌握的写作技巧也不多,经常不知道该如何写,教师可以组织读写结合的活动,抓住课本中的读写切入点,指导学生随文练笔,以提升他们的读写综合能力。
一、在矛盾处激活思维
明代学者陈献章提出:“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生的思考能力较弱,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矛盾处,积极思考,并通过写作理清头绪,这样不仅能提升写作能力,还能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以《月是故乡明》一文为例,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很快就发现了矛盾点:“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月亮其实始终是一样大的,为何作者会用大月亮和小月亮来区分呢?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这个矛盾点分析,并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文章,在随文练笔的活动中激活思维。学生结合上下文后认识到:“作者用‘大月亮指代大世界中的月亮,用‘小月亮指代家乡那个小天地的月亮。”还有的学生从情感入手分析,认为:“大月亮让人感觉遥不可及,而小月亮让人觉得就在身边,给人亲切的感觉。”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手法写作,先提出观点,然后将分析所得记录下来,最后再次总结,进行读写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勇于质疑,可以先抛砖引玉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指导他们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出疑问,最后将想到的内容写下来。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目的、多层次,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写出有条理、有思想的文章。
二、在情动处抒发真情实感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经典课文,都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地方,指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内涵,将想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转化成语言,学会在作文中抒发情感,以吸引人阅读。
《梅花魂》蕴含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通过诵读感受作品中的情感,然后将自己想象成“我”或者外祖父,想象一下“我”是如何感受到外祖父对家乡的眷恋的,以及外祖父旅居国外的时候,对家乡抱有怎样的情感。学生尝试和作品中的人物共情,体会他们的情感。教师组织读写结合的活动,让学生以“我”或“外祖父”的口吻写作,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有学生将自己想象成“我”,这样写:“我这时才感受到外祖父对家乡的情感,而我也感到奇怪,为何我从未去过故乡,但是脑海中好像有模糊的记忆,似乎自己曾经在梦中千百回地到过那里……”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把握其内容,想象其描述的情境,领悟其情感。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写作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进一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在留白处放飞想象
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指导学生围绕文本的留白处展开想象,并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将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样学生能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作品,补充留白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将想象的内容融入到作品中,提升作文水平。
《少年闰土》中有很多省略号,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时关注这些标点符号,并说说它们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留白处写作,想象一下闰土当时的行为代表的是什么、想了些什么。如有学生围绕“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尝试在写作中补充。有学生描写了闰土灵巧的身手,面对猹等动物丝毫不畏惧,而是勇敢地向其刺了过去;还有学生描写了闰土的心理活动,体现了少年的朝气蓬勃。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互动,看看谁的补白更能体現闰土的特点。
在围绕留白处随文练笔教学中,学生认识到写作是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遣词造句、审题立意,更需要理解、想象,还要融入思考和创造,进而有创意地表达。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组织读写结合活动时,要注意找准切入点,以提升写作教学的效率。学生在阅读作品中总结写作规律,并在实践中运用,能熟练地掌握写作技巧,更好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