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泳昕 许乃军 鄂崇毅 孙永娟
[摘 要]湿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水陆过渡特性造就了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湿地是进行生态教育的天然场所,中学地理教师可开设研学课程,带领学生走进湿地,认识湿地生态系统,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湿地;生态;研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87-02
生态教育致力于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生态意识,以实际行动投入生态保护活动,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研学旅行是近年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的新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挥了实际作用。以生态教育为主题,选取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作为研学目的地,有如下好处:加强学生对区域的认识,让学生学习湿地生态系统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让学生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增强地理实践力;让学生通过生态主题研学的前期资料准备、探究活动及活动后的总结反思这一系列环节,进一步明确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增强人地协调观。
一、行前准备
(一)教师前期准备
研学旅行的目的不仅限于强化教材中的知识,还在于教给学生在课堂上很难学到的东西。因此,研学旅行的导师在研学旅行成行之前不仅应对目的地有全面的认识,还需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有整体把握,从而确定研学旅行的目的、探究活动设计及其具体开展等。
1.研学主题及目的地的确定
本次研学以湿地生态教育为主题,以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为目的地。目的地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美丽而又恬静。可鲁克湖-托素湖作为青海省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分布有多种湿地生态类型,水陆过渡特征明显,生态环境类型多样。因此,该区是湿地生态主题研学的理想目的地。而且,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已挂牌成为多所学校的实习基地,积极为学校的校外实践活动提供场所,安全性也有保障。
2.研学内容选择
在确定研学主题后,研学导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研学内容的选择,包括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和布置学生自主或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详见表1),并要求学生拓展思维,多方式获取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搜索词条、文献、纪录片等。
3.研学工具及其他准备
根据布置给学生完成的野外自主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工具,如手持盐度仪、塞氏盘、样方框、相机、望远镜、画纸等。
分组准备:以6人一组为宜,且不超过6组;选好组长,设计组名。
安全准备:购买保险,多次提醒学生要小组集体活动且不可下水。
(二)学生前期准备
学生在研学旅行开始前,明确研学的主题、需预习的内容,做好身体、心理、知识方面的多重准备。
二、外出学习
(一)野外课堂知识讲授
一些难点知识在野外的环境中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预习、布置适宜的探究活动,还需要在大自然的课堂中进行知识讲授。
首先,在学生已经自主学习过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段的群落形态照片为学生讲解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的演替历程,同时指出自然因素是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演替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且气候的变化影响着演替方向与速率,并提示学生可从此角度思考提出湿地保护的可行措施[1]。
其次,讲解“情人湖”“褡裢湖”这类别称的由来,结合地图讲述可鲁克湖-托素湖一“淡”一“咸”的原因,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选择是否进行地貌、地质构造、土壤、湖泊理化性质等相关知识的拓展[2]。
再次,由保护区工作人员向大家讲解社会各界针对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保护提出的建议及采取的措施,讲述多年来可鲁克湖-托素湖湿地的变迁历程。
(二)野外探究活动设计(见表2)
三、探究成果集中展示与评价
(一)成果展示
研学旅行作为校外实践活动,其学习成果不能通过答题方式直观展现。因此,在野外活动结束后,还应设置课堂上的集中展示环节。在湿地生态主题研学课程结束后,学生绘制的简图、设计的湿地宣传方案、整理出的访谈及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合理保护建议等活动成果都可在地理课堂中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展示,教师给出评价与建议,学生们在交流中学习。同时,及时做好记录,将活动成果以纸质或电子文档的形式存档,以便学生自我反思和后续学习。
(二)研学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在总结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研学课程结束后,师生需就本次课程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要结合研学目的,多方面考虑,遵循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基于以上认识,制作评价量表(见表3),以期学生、教师、学校都能从中得到收获并找到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 参 考 文 獻 ]
[1] 陈白.行走的课堂:“走进闽江口湿地”研学旅行实践反思[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6):71-72.
[2] 郭银宝.青海可鲁克湖-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保护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3(7):80.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