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从哪里来?答案从这里来

2021-09-13 02:57谭勇张玉志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8期

谭勇 张玉志

[摘   要]文章以2020年山东省高考政治试题和答案为例,采取倒推论证的方法,对“答案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求更理性地评判高考试题的科学性,更清晰地把握高考试题“引导教学”的指向性。

[关键词]山东省高考;政治试题;倒推论证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37-02

对于高考试题,我们要敢于点赞更要敢于指瑕,善于守成也要勇于创新。本文以2020年山东省高考政治试题和答案为例,采用倒推论证的方法,对“答案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以求更理性地评判高考试题的科学性,更清晰地把握高考试题“引导教学”的指向性。

一、答案从哪里来

(一)对选择题的倒推论证

2020年山东省高考政治试题(下称本套试题)的选择题有15题共45分。笔者做完选择题,然后依答案倒推,发现有很多道题目的答案可以通过简单排除错误选项后得出。下面列举其中几例:1.基层党组织履行组织城乡融合发展的职能(第7题④);2.法国是总统制国家,政府是否征收数字服务税听命于总统(第9题①);3.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第12题②)。

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容易判断出上述几个选项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选择题不需要看材料,可以直接通过排除知识性错误选项而得到正确答案,这对考生的能力要求是不是太低了?

笔者尤其欣赏本套试题中的第13题,该题立意高、文字美,而且具有较高的层次性和区分度。按照考查的难易度,可以将该题的选项排序为:①—③—②—④。①③属于知识类选项,①可以根据课本基础知识直接判错,③需要对课本知识进行引申解读才能确定其正确与否,③的难度要高于①;②④属于解读材料类选项,它们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区别在于②是材料直接体现出来的,④是材料没有充分体现的。

(二)对非选择题的倒推论证

笔者喜欢对高考题的答案进行倒推论证,因为在推理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个答案要点都言之有理、出之有据,可以从理论与材料的高度融合中,体味到学以致用的价值。

笔者对本套试题第16题的答案进行了倒推论证。该题全部材料285字,但有助于解答(1)问的有效信息只有“聚合经营的现象,即很多经营同类商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企业都喜欢在选址上扎堆”。笔者尝试用常规思路解答,却在答案和材料之间找不到连通的路径。作为一道高考题,简单地列举某一现象而缺乏足够信息,却要求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层次的分析,是不是要求太高了?而在对本套试题第18题的答案进行倒推论证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了试题设计的美感和深度。答案倒推论证过程见图1:

这道题从抗击疫情过程中无数逆行者坚定的背影切入,通过真实鲜活、丰富深刻的情境素材引发考生的深度思考,引领考生回望历史、不忘初心,关注现实、砥砺前行,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厚植了爱国主义情怀,培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答案从这里来

(一)潜移默化——以热点思辨彰显“一核”为重

思想政治课所面对的是具有复杂情感的人,教学如果只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机械式记忆,而没有对学生内心的关注,就会得不到学生情感上的认同,也就收不到德育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勇于直面现实,关注学生的心灵,包容不同的声音,引领正确的方向。

笔者经常会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整理和选择,然后将其直观地呈现在课堂上,与学生激情思辨,最终达到价值认同。例如:

庚子年春,荆楚大疫。武汉作家方方,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武汉封城之后的所闻所知、所思所感。后来,《方方日记》迅速流传于网络并在海外公开发表,这一事件引发全民热议。应该如何看待《方方日记》?对此我们进行了课堂大讨论。观点一:《方方日记》批评多、追责多、悲情多。当时,全民抗疫的武汉所呈现出的美好与感动,该日记中却没有充分表达,不理性、无感恩。观点二:对《方方日记》应客观理性地看待。真诚的、符合实际的批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观点三: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该事件发生后,无论网上舆情如何汹涌,官方都没有约谈方方,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大讨论后,笔者总结如下:同学们,每一种声音尽管表达的情感不同,有愤慨、有激动、有惋惜、有理性,但都是对我们国家的热爱和期待,国家的强大在于有团结、进取的人民。国家兴亡,责任在我。

对热点事件的讨论,师生能直抒胸臆即可,并不一定要评判出孰是孰非。就是在这种或争论或赞同或辩驳或拓展的观点碰撞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价值引领,彰显了“一核”为重。

(二)记准用活——以形式多样达到“四层”兼顾

通过对本套试题的倒推论证,笔者得到以下启示: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科基础知识,但绝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多样。

例如教学“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结合社会热点设计填空、判断、选择等类型的题目,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记准用活知识点。

1.填空题:①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________。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通过___________表现出来。③抗击疫情要精准施策,这强调矛盾具有___________。④中国的抗疫经验对抗击全球疫情至关重要,这强调矛盾具有___________。

2.判断题:①矛盾的普遍性只能存在于特殊性之中。②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④“白马非马”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

3.选择题:推动“枫桥经验”从地方精致“盆景”上升為全国精彩“风景”,需要各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思路新举措,从治安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学习“枫桥经验”应该(        )

①把“枫桥经验”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要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②以“枫桥经验”为指导,坚持普遍—特殊—普遍的工作方法    ③在辩证否定中不断发展“枫桥经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④坚持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这样,既做到了知识点的准确记忆,又强调了灵活运用;既做到了深层阐析,又有拓展延伸;既关注了能力培养,又呼应了价值需求,达到了“四层”兼顾。

(三)知行合一——以议题探究促进“四翼”发展

在对本套试题倒推论证的过程中,笔者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短板:被动地运用理论去解读生活现象,而忽视了主动地去思考生活本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积极探索并实施议题式教学,强调“议题—活动—展示—评价”的呈现方式,主张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衔接,理论学习与活动体验相结合,达到知行合一,促进“四翼”全面发展。

例如结合本套试题第16题,将社会生活中的“聚合经营”现象作为研究切入点,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

1.议题:结合生活中的聚合经营案例,分析影响企业经营的内部与外部因素。

2.活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发现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聚合经营现象,如西式快餐店、中式烧烤店相隔不远;链家、贝壳、安居客等房产中介相邻而居;服饰、小家电、小商品扎堆经营……

3.展示调查问卷及其结果:

调查问卷(一):您选择聚合经营的理由有哪些?调研结果:①市场规模大,顾客多而且稳定(65%);②新开业的商户不用进行大量广告宣传(24%);③可以向市场内其他商户学习(21%);④交通便利(15%);⑤市场管理规范(10%);⑥其他(6%)。思考: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分析聚合经营的经济意义。

调查问卷(二):聚合经营,给您带来哪些消极影响?调研结果:①竞争更激烈,利润减少(74%) ;②客源被分流(34%);③有些商户存在不正当竞争(27%);④其他(7%)。思考:结合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在聚合经营中,企业怎样才能取得成功。

4.评价:从生活中学真知,克服了课堂中的惯性思维。

总之,高三思想政治教师在对高考试题进行倒推论证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改进教学,会更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

(責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