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评价新视野下学校的责任担当

2021-09-13 01:32陈希君
山西教育·管理 2021年8期
关键词:体系素养评价

陈希君

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学校高水平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以下简称《评价指南》),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实施、结果运用、组织保障等方面对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提出了工作要求。教育评价机制创新,中小学校要充分担当主体责任,勇于创新,克服教育评价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真正使学校评价改革实现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批判走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变革育人方式、创新评价形式,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引领、促动作用,推动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顶层设计

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作为一个综合系统,学校评价需要关注学校理念、教师发展、体系保障等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教育评价改革要从五个方面同步发力,充分激发办学活力,建立目标有高度、落实有力度、保障有效度的科学评价机制。

深入学习理解《评价指南》三个层面质量评价的内在逻辑,聚焦制约学校评价建设的关键问题,把脉学校教育现状,形成学校的“体检”报告,构建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校本评价体系。

学校评价要突出教育价值引领,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评价体系要激发学校育人的主动自觉,引导推动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研方式和教育教学创新发展。与道德规范、社会诚信等有效对接,建立负面清单制,以提高教师职业认同为抓手,建立相互衔接、彼此协调的系统认知和责任体系。

学校要建立专业发展、共建共享、终身发展的评价机制,围绕制度建设、课程打造、教师可持续发展、学生素养提升等方面综合施策,引导重塑新时代学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建立学段纵向衔接、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师生成长规律的综合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要把握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化系统思维,增强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聚焦学校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破解深层次制度瓶颈,同步推进存量和增量改革,推动各项教育制度更加衔接配套。

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将学生道德素养评价、科学素养评价、公民意识等评价纳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教育评价真正服从服务于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解决学校真问题,实现学校真发展。

二、加强教师评价引领

教师评价要突出教师的主体性,充分调动教师的育人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队伍评价。突出德育为先,强化师德评价。建立健全以提高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考量,强化教师教学岗位和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评价要关注教师学术素养、创新赋能、国际视野等方面指标,加强教学科研发展维度的评价,着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重视教师教育素养、创新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个性评价。指导教师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明确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学校要创设针对教师个人的精準评价维度,成立教师发展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教师年龄层次、任教学科等,形成个性专属评价指标,科学配置指标权重。评价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要通过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家长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多维度“扫描”考量,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师发展状况。学校针对教师的全面评价,既要形成目标梯度,又要切合教师能力实际,通过评价助推教师的生涯发展。

评价方式。评价需要多种机制并存,多种方式并行,建立差异化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共情效度。如阶段性奖励、专题活动表彰、层级比赛、教师评述等,可以专项专评,不计入教师的年终考核,也可划定教学、教研等考评内容的比重,将结果纳入年终考核。

三、着眼学生全面发展

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公平性。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探索核心素养的可量化目标和评价实证方式,发挥评价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促进学生基础全面优质、个性特长鲜明、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着力点。遵循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增值性、发展性。每名学生受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背景性结构”特征,学校评价往往对学生的“隐形内在”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所占份额不足,很难使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强项。

学生评价要看起点、看进步,明确要求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多元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科学赋分,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质性评价,将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列为重要评价指标,创设并落实有弹性、可转换的评价分值体系,释放更多维度的评价指标。

如在劳动教育中,要把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成果等方面劳动素养评价融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既要设计好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等非客观维度的测量方法,也要为劳动能力、劳动结果等适宜定量考察的指标进行合理赋值。要加强对劳动素养的评价,增加对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的记录,增加对劳动成果的表现性评价,从而达到充分体现并肯定学生劳动素养成长与进步的测评目的。

四、智慧赋能破解时空局限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赋予了教育评价以更多可能,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日常品行表现,用数据实证让评价更全面、更真实、更准确。学校要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探索大数据精准评价系统监管模块,形成大数据链条,实现科学分析和反馈,形成覆盖全校的教育大数据库,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结果管理提供直接评价依据。

通过多形式、多维度信息的相互补充和印证,呈现更为丰富完整的学生个体创造力图景。学校要加强评价指标信息观测点建设,提高有效数据存量,注重学生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积累。通过对学生表现的精准描述,为学生画“数字画像”,把握学生的发展趋向性和稳定性,分析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

利用数据平台实现学校智慧管理,学校要探索数据评价的有效方式,增加师生评价反馈信度,增加平台感知、发现问题的预警功能。如教师教学业绩、成长档案管理,学生选课、心理健康管理等,及时发现问题和短板,即时反省修正,更好地促进师生个性自主发展,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

责任编辑石岳巍

猜你喜欢
体系素养评价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