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喜明
平顺中学是平顺县唯一的完全中学。长期以来,受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每年初中毕业的优质生源大部分外流,普通高中教學质量多年来一直在低谷中徘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切实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平顺中学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档升级。2019、2020连续两年,多名毕业生被清华、北大等全国著名院校录取。
作为国定贫困县,平顺县高中教育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近年来,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贫县要办富教育”“小县要办大教育”“弱县要办强教育”的思想,平顺将高中教育作为全县教育发展的出海口、突破点,举全县之力,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操场等,改扩建“东藏书院”图书馆,设置校史馆、书画馆、电子阅览区、茶饮休息区等系列功能空间,因地制宜地将学校禁毒教育基地迁入馆内。进一步完善优化配套设施建设和功能资源。增加配齐各类图书5万余册,购置各类实验仪器2万余件,音体美器材3000余件。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先后从全国知名高校招聘、引进120余名优秀毕业生加入到平顺中学的教师团队,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趋合理。大幅提高教师待遇。每年高、中考百天冲刺时,为高三、初三师生每人每天发放两颗鸡蛋、两袋牛奶;每年教师节为平顺中学颁发“提质”奖励一百余万元。
一是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坚持“做温暖教育,办理想学校,让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相对于自己的最优化发展”的教育理念,着力培育多元、精致、丰富的校园文化。依托“两学一做”锻造党建精品文化阵地,坚持党员“一线规则”,实行党支部委员包年级、党员包班,要求党员教育在一线、服务在一线、表率在一线,充分发挥党建文化核心引领作用、率先垂范作用和先进模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形成“三落”(落小、落地、落实)、“三入”(入心、入形、入神)的德育文化。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学校成立思政工作委员会,建立思政教师学习制度,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聘请思政教师担任党课、主题教育、学生活动讲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三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将劳模精神融入课堂,形成“学习劳模”的特色育人体系,打造“红色薪传”育人品牌。以劳模精神为主线,以劳模事迹为题材,开发校本课程,让劳模精神走进课堂,让师生深刻体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训,锤炼坚强意志。通过感恩主题班会、成人礼等活动强化责任感。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听一场红色讲座、读一本革命书籍、访一处革命遗址、唱一支红色歌曲、讲一个红色故事、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名人名家进校园活动、国庆节红歌比赛、研学旅行、创建西沟教育基地和三里湾民俗基地等,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现在,学生心智更成熟,心态更阳光,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走出大山,敲开名校大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一是完善育人机制。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形成参与型的民主管理机制、激励型的分配管理制度、竞争型的人事管理机制、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培训制度、科学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等,形成“不以制度约束人,要以制度内化涵养人”的文化氛围。
二是细化育人措施。坚持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最大限度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结合学生生涯规划,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开展小语种教学,学生自主创设微公益力量、创客等30多个社团,每个社团均有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活动阵地、指导教师、丰富的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未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加强日常行为规范,严禁手机进校园。在平顺中学,学生不带智能手机进校园早已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实行导师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不仅指导学生学习,更指导学生的思想生活,将教师的个性化、亲情化、德育化融为一体。坚持家校携手、共育未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方式,将家长请进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学校情况。通过教师实地家访走出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生活情况。通过互联互通,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
三是夯实育人过程。坚持陪伴是最好的管理,强化全天候陪伴。实行班主任双办公桌制,目的是靠近教室、靠近学生、靠近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三年级进行了一个月的封闭教学,校领导和高三师生同吃、同住、同拼搏,一个月时间没有一个人出过校门,将陪伴做到极致。建立成长档案,通过班级成长档案和职业规划,学生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评价别人,从而促进自己和班级的成长。
一是深化课堂改革。我校举课改旗、走课改路,建构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山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出台了以“六步一循環”为主体,以“问题导学”为策略,实现了从习题到问题的教学转变,树立了“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课改新理念。第二阶段:以“课堂展示”作为课改的新标志,采用“一课两上”“一案两备”等措施,实现了从解决问题到问题解决的蜕变。第三阶段:在“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基础上,基于大情境、立足大概念、解决大问题的新思路,将“一课两上”整合为“80分钟翻转大课堂”,蹚出了一条新的课改路。实现了“三个转变”:一为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兴趣小组、特长小组、主题小组不断涌现,小组合作、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成为主流。二为教师由“经验型”“转嫁型”变为“科研型”“专家型”。推行导师制,成立导师团,开设名师工作室,参与国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多个子课题获奖。三为课堂由节奏慢、效率低、容量小,变为快节奏、高效率、大容量。启发式教学、分层教学、多元化教学成为课堂主要形式,网络课堂、数字课堂、智慧课堂竞相绽放。
二是优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厚度和硬度,决定了学校发展的高度。近几年,平顺中学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2018年和2019年先后引进11名研究生到校任教,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趋合理。以“青蓝工程”“三名工程”“导师工程”三项工程为核心,进行三轮驱动、转段升级,构建教师滚动化发展成长模式。
三是拓宽教研渠道。实施“教、学、研、培”四位一体培养体制,与名校联手,每年分批次选派教师赴全国各地交流学习,实施区域教研。教室实现智慧黑板全覆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资源平台等优质资源的联通,使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教师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动态、交互的网络教研平台。将“磨课”“晒课”“润课”“赛课”“慕课”常态化,以集体备课、半天教研、推门听课为载体,开展校本教研。落实考试会诊制度,师生同题考试。逢考必析,一析五会。通过考试分析会、班科会、学科组分析会、学困生分析会、学优生分析会,找出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升教研水平。全校教师有50余人次在校外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奖,45人被评为省市级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打造了一支“留得住、靠得住、用得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平顺中学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在“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迈出了艰辛的步伐,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批又一批的学子走出大山,登上一个又一个更高的人生舞台,书写着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人生华章。
(作者单位:平顺中学)
责任编辑栗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