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惠
在上海的弄堂里,有一位和蔼的老牙医陆兆庄。这位衣着朴素的老人却有着颇为传奇的人生经历。他17岁参军,成为一名军医,战斗在西南边陲,也曾参加前线的伤员救护工作。转业后,在牙医界小有名气,却拒绝了落户大洋彼岸的邀请,叶落归根回到祖国的怀抱。
一波三折才圆梦
1934年11月,陆兆庄出生于上海。出身书香门第的父亲望子成龙,一心培养陆兆庄上大学。
1951年,陆兆庄在敬业中学读完高一课程,恰遇部队派人进校园来为“军干校”招收新兵。他明白:入伍首先得过三道“关”:“体检关”“口试关”“家庭关”。谁知第一道“关”就被“卡”住了——体检结果表明“不合格”,当时陆兆庄体重仅34.5公斤,个子矮小!见两位同窗好友已经通过,顺利获取入伍通知书,陆兆庄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情急之下,他将自己右手指伸入口中,拼尽全力啮破指尖皮肉,当即用左手掏出一块手帕,写下4个大字——“抗美援朝”。围观的师生几乎全都惊呆了。部队同志见状,冲上前来,轻轻搂住陆兆庄肩膀,和颜悦色地安抚他的激动情绪,旋即郑重其事接过陆兆庄表明参军当兵保家卫国坚定决心的“血书”,继而又严肃认真询问其家庭情况。此时此刻,他尚未同家里人商量,就自作主张报了名,故而含糊其词答以父亲会同意的……
他有兄长和姐姐多人,三姐曾参加过地下工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女兵,当时正在南京华东军政大学学习。父亲坚决反对陆兆庄离开上海,但是经陆兆庄哥哥和姐姐们再三劝说,加之三姐参军在先,父亲终于同意陆兆庄的参军要求。陆兆庄和两位同学新入伍,被战友们亲切地称呼为“上海兵”。两位老同学被分配到北京军区。陆兆庄三人分手之际,紧紧握手,表示:一定要成为合格军人,为上海滩增光添彩。
入伍不久,陆兆庄被选入第五军医大学(前身为南京一所医学院)牙科学习。获悉陆兆庄这个高中都没毕业的中学生,居然上了军医大学,父亲喜出望外,亲笔写信,慰勉有加,鞭策爱子奋发学习,砥砺前行。得知全中国牙医仅有300人,急需专业医疗人才,陆兆庄才安下心来刻苦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他任牙科主任医生,前往成都军区所属陆军医院等处服役。
凉山脚下当“小兵”
陆兆庄奉调到五十四军陆军医院任牙科军医。医院坐落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这里是彝族人聚居区。当时,县城很小,几条马路屈指可数,只需1个小时就可走遍全城。20世纪50年代后期,军区司令员等高级将领以身作则投入“下连队当兵”热潮。陆兆庄是中尉,奉命到凉山军分区彝民团报到,当一名普通列兵。身边战士全是当地人,称陆兆庄为“阿姆夸”(彝语,意为首长),当年陆兆庄才24岁,其实只是一名下级军官。陆兆庄最难忘的是冲锋枪和机枪实弹考核,按照要求6发子弹必须分成两个点射,如果掌握不好导致一扣扳机把6颗子弹全都打光,那就不计成绩了。按照教员指点,陆兆庄第一个点射,小心翼翼地扳机一扣,马上松开手指,争取第一个点射只打出两颗子弹,才保障了第二个点射成功。手榴弹实弹考核——并非根据投掷远近计算成绩,而是要求将手榴弹投至4个人像靶中间爆炸,查核4个靶上有无实弹点痕……结果,陆兆庄在4种武器实弹考核中成绩俱为优秀。
凉山的冬天是很冷的。彝族同胞都身着一件叫作“查尔瓦”的披风——用羊毛手工织成,下摆悬垂很多吊坠。“查尔瓦”相当有用:行人在路旁靠墙坐下,双手攥住披风两边往上举过头顶之后再裹紧,可以挡风遮雨;或在野外夜宿,可当卧具安睡无扰。同当地居民一样,驻地军人也用火盆烧火炭取暖。每年入冬前就派人进山砍树烧炭,供全团过冬所需。当年恰好轮到陆兆庄所在那个班去执行此项任务。他打起背包进了山,寄住在一户老乡家里。
只见老乡家房屋简陋,却十分宽敞——入门一间大堂屋,地上是平整的泥土,中间有个“大锅台”,三块大石头支撑一口大锅子,锅底下烧柴火。
晚上,战友们餐毕,转入大堂屋,见老乡全家人也已吃饱喝足,彝族同胞围绕“大锅台”唱歌跳舞,陆兆庄的全班战友应邀伴同歌舞,包他这一个“上海兵”。他深感军民鱼水情的欢乐。扎根艰苦地方半年后,陆兆庄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冰天雪地守红旗
陆兆庄曾在靠近藏族聚居地的“卡几拉”兵站工作——这里曾是康藏公路全线海拔最高的兵站,被誉为“冰雪兵站”“红旗兵站”。
初来乍到,他呼吸有点困难——还没适应高原缺氧境况。因当地尚无自来水,陸兆庄兼任送水员。清早起床,他抵达河边,用斧头使劲敲击河上厚厚的冰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凿穿洞口,汲满两桶水,挑在肩上一摇一晃返回营房。谁知他再次来到冰河取水,洞口又被厚冰重新封冻得天衣无缝。陆兆庄只得紧握斧头,咬紧牙关用力砍击冰层,锲而不舍,再次敲开了可供汲水的洞口……
兵站的军人轮流放牧本部所豢养的牦牛,陆兆庄又兼任饲养员。日暮时分,他收拢牛群,谁知一眨眼间几头牦牛又跑散了,各奔东西。弄得陆兆庄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好不容易才驱赶所有牦牛回站。
他目睹当地人牧牛——手持一根长绳,顶端系块小兽皮,内裹石子,抬手一扬 ,将绳子甩成一大圆圈,“哧溜”一声,绳索循着一个抛物线弧状朝远处牦牛“飞”去,不偏不倚,打在牦牛背上,那头牦牛就乖乖地来到牧民身旁。陆兆庄曾向热情好客的牧民借用过“绳皮石”——试“飞”。在牧民手中百“发”百“中”石、“至”牛“归”的“遥控”工具,到了陆兆庄手上却失灵了,怎么甩也没用,石子就是“飞”不出,可望而不可即——根本触碰不到牦牛半根“牦”毛。
四季如春的察隅是靠近中印边境的中国领土要地。1962年,我军获得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胜利后主动撤军,在这里临时设置后方医院,救护伤员。
医院奉命组建的一支野战医疗队,陆兆庄被临时选入。这个野战医院接收了五百多名伤员。根据不同伤情,分设三个病区。第一病区:收治伤情较重必须立即施行手术的重伤员;第二病区:收治骨科伤员,工作重点为固定体位包扎石膏;第三病区:收治浅表弹片伤和头面部伤员,工作重点是取弹片。颌面部损伤归属口腔科治疗,陆兆庄是口腔科军医,便被指派负责第三病区。
在第三病区,除了一名伤员下颌骨骨折,其余30多人全是与口腔无关的浅表弹片伤,弹片或在腿脚,或在手臂,或在躯干其他部位。因弹片潜伏时间不长,尚未来得及与人体内组织粘连,大多数很容易取出。有的就像剥毛豆壳那么简单——打了麻药针,手术刀在弹片所在部位切个口子,使用异物钳伸进去夹出弹片来,再缝两针,就成了。身为牙医的陆兆庄心灵手巧,他摸准弹片所在体位,先用紫药水和碘酒在伤员皮肤表面画个记号,然后打麻药,切开皮肤,准确无误,手指一挤一捏,弹片就露了头,用钳子夹住弹片拉出来就行,缝上几针,包上纱布,顺利完事。
医院还收治了3名受伤的印度战俘。军医52人中只有陆兆庄一人懂一点英语,遂被派去当临时翻译。一次,队长要陆兆庄去问问战俘有什么要求。3个印度兵听了陆兆庄的问话喜出望外,七嘴八舌答话:要糖吃,要牛奶喝,要香烟抽……陆兆庄如实上报。他们这些要求全都得到了满足。
陆兆庄深感: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威武之师、仁义之师、战无不胜之师!
眷恋故乡回上海
1969年,陆兆庄转业回到上海,被安排在一家医院牙科工作,同时在医学院培养人才。陆兆庄担任中华医学会委员、上海口腔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会常务委员、《上海口腔医学》编委、《口腔材料器械杂志》编委。他在1977年主持“管道化涡轻牙钻的研究”获1978年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技革新成果奖”。他曾短期去日本研修,归国后上海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他所译的著作《新概念牙体修复学》。
20世纪90年代,他退休了。美籍华人吕高辉资助他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北京路边开设私人诊所——“陆兆庄牙诊所”。当时吕高辉还特邀大学同窗好友谈家桢院士参加牙诊所开业仪式。
谈家桢是名闻国内外的科学界佼佼者,是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198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当选为纽约科学院名誉终身院士;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學部委员);1999年国际编号354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谈家桢星”。谈家桢对工作要求极其严格,待人接物却非常和气,他在开业仪式上,勉励陆兆庄发挥医牙一技之长,尽心尽力消除患者的痛苦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成为社区漫画家
2000年,陆兆庄应亲朋的邀请访美,在美国定居的姐姐陪伴他游览美国名胜,对他说,牙医在美国颇受欢迎,薪资待遇相当高,劝说他定居国外,既能发挥牙医专长,又能赚大钱,名利双收。经过深思熟虑,陆兆庄还是婉言谢绝了好友挽留他定居美国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陆兆庄倾诉肺腑之言:“梁园虽好,终非久恋之家。我的亲友大多数人在上海,故乡亲人更需要牙医技术。”
退休以来,陆兆庄甘于奉献,义务为社区居民讲解牙防知识,介绍养生保健常识,积极参加社区老年人活动室的读书会活动,同退休职工交流心得体会。他喜欢动手动脑,利用废旧材料做金蛇狂舞、巴黎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等玩具给孩子们玩,寓教于乐。他空闲时间喜欢画上几笔漫画。几年前,陆兆庄画了一组连环漫画《郝爷爷的一天之抢频道》,绘制了自己和孙女相处的趣事。这个漫画在徐汇区襄南小区网站首次亮相,马上受到居民欢迎。这种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事情被画成漫画,也引发了街坊四邻的一阵子热议,陆兆庄非常高兴。他笑道,原来只是画着玩玩的,想不到居然产生了那么大的社会效应。他决心鼓起更大的劲来把漫画当成针砭时弊、弘扬新风的正事来做。
现在,87岁的陆兆庄已将身边事画成多张漫画:骑马舞(祖孙同健身)、遛狗、助人为乐、劝和、劝止吸烟、揭“膏药”(清除黑色广告)、劝止乱倒垃圾、看病排队、助残等等小故事都成为他的素材,漫画在小区网站上定期连载,配以社区人士评语,看点颇多。
正是:人生履痕遍开花,叶落归根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