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分析法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量化分析

2021-09-13 13:18刘丽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96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小学数学

刘丽萍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浪潮。伴随着新的技术手段逐步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增强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更加科学客观地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发现问题,本文以一节小学数学课为例,采用S-T分析软件对课例视频进行采样与量化分析,得到该课例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师生行为转换率Ch以及Rt-Ch图,据此判断该课中师生互动大致情况以及教学模式,从而以可视化的角度研讨教学。

【关键词】课堂观察;小学数学;S-T分析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评价的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日渐深入,信息技术带来了教与学的革新,但并未在教学评价与课堂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听课本记录是当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应当与时俱进,增强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基于此,笔者运用S-T分析法对小学数学课例视频进行量化分析,希望为一线教师们更加科学、客观地开展教学反思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S-T分析法简述

(一)概念界定

S-T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区别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概况研究,其作为对师生行为进行量化评价的一种视频分析方法,是通过使用S-T分析软件对课例视频资源进行客观编码,再计算出课堂中师生行为的时长,并通过师生行为时长变化分析教学模式等的一种典型的编码体系分析方法。

(二)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视频分析作为研究教学过程的新手段,能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客观的实证数据,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改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建构等多个领域。S-T分析法对课堂教学干扰程度小,支持回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观察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降低实施教学评价时因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即时性产生的影响。此外,在教师日常听评课中,大多以观察者的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S-T分析法将教学行为仅划分为教师(T)行为和学生(S)行为,减少了师生行为分类的模糊性。采用S-T分析法进行课堂观察,观察者能更直观地分析出教师、学生行为占有率以及本节课的课型。此方法操作简单且易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观性的人为因素影响。

(三)方法解析

通常情况下,采样时间间隔以教学片断的时间为参考。45分钟的课堂,每30秒采样一次;30分钟的课堂,每10秒采样一次;15分钟的课堂,每5秒采样一次。根据每一个采样时间点的行为类别,用与之对应的编码S或者T记录,从而构成S-T时序列数据。S-T分析方法的编码分类中,T行为即教师视觉的、听觉的信息传递行为,而除T行为之外的所有行为都属于S行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S行为和T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见图1。除了图1描述的常见11种行为外,都可以归为“其它”,作为S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S-T分析法可使用S-T图表现师生互动行为,还支持以Rt-Ch图表现教学性格。根据Rt和Ch值不同,教学模式具体可划分为:练习型教学模式(Rt≤0.3)、讲授型教学模式(Rt≥0.7)、对话型教学模式(Ch≥0.4)、混合型教学模式(0.3

三、S-T分析法在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

(一)案例背景

本文所选课例为北师大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数松果》。主要学习内容为5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口诀编制过程并学会用口诀计算,同时初步培养迁移类推和按规律识记的能力。

(二)S-T分析结果解读

1.基本情况分析

課例《数松果》的教学视频时长为45分钟,使用S-T分析法每隔30s记录下师生行为所对应的编码,共采样得到90个数据,详细编码如表1所示。

2.可视化图形分析

将数据表导入S-T分析软件中,可以自动计算出该课例的基本数据,并得到图2所示Rt-Ch图和图3所示S-T分析图。根据基本数据信息可知,该课中,教师行为采样总数为38,学生行为采样总数为52,教师行为占有率Rt为42.22%,师生行为转换率Ch为44.44%。以上数据表明,这节课中教师行为采样总数明显低于学生行为采样总数,说明该教师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据Rt-Ch图显示,本课例的教学模式为对话型,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活动较多,师生行为的转换较为频繁。

分析图2可知:第一,有三个明显的S轴断层现象,即课堂中存在三处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行为,尤其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环节,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最为突出;第二,观察图中线段方向的变换可知,有两次线段方向频繁变换,说明这期间的师生行为转换频繁,互动较多,依次对应了教学过程的合作交流与巩固应用环节。

四、案例启示

自我评价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自我评价与反思所依据的信息越客观越具体,所得到的结果也就越客观、具体。S-T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能将教学过程以数据和图形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结合可视化的分析与质性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行为提供更加科学、客观的指导性建议,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本课例是一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对话型课堂。

(一)师生角色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自身的主导作用也不容忽视。本节课,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以玩促学、以乐启思,让数学的学习自然发生。教师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和适时追问,也较好地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

(二)数学思维

数学学习的落脚点在于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思维完整性尚待完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来说难度较高。因此,把握放手与引导之间的度很重要。本节课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数学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展。

(三)师生互动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效统一,师生之间的互动极为重要。本课中,师生交互行为较频繁,教师通过语言引导、激励等与学生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生互动方面,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开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生生之间的交互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其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

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地,其应当成为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课中,教师将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融入教学,通过改编“超级玛丽”游戏创设生动的情境,并将视频资源整合进习题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思考如何运用技术更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影响。如怎样借助信息技术灵活地呈现课堂中的多种实时生成,从而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仝玉婷.课堂视频分析:理论进路、方法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

[2]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3-36.

[3]程云,刘清堂,王锋等.基于视频的改进型S-T分析法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6):90-96.

[4]傅德荣,章慧敏,刘清堂.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小学数学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