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摘要】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浪潮。伴随着新的技术手段逐步融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增强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为更加科学客观地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并发现问题,本文以一节小学数学课为例,采用S-T分析软件对课例视频进行采样与量化分析,得到该课例的教师行为占有率Rt、师生行为转换率Ch以及Rt-Ch图,据此判断该课中师生互动大致情况以及教学模式,从而以可视化的角度研讨教学。
【关键词】课堂观察;小学数学;S-T分析法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评价的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日渐深入,信息技术带来了教与学的革新,但并未在教学评价与课堂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采用听课本记录是当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应当与时俱进,增强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基于此,笔者运用S-T分析法对小学数学课例视频进行量化分析,希望为一线教师们更加科学、客观地开展教学反思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S-T分析法简述
(一)概念界定
S-T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区别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概况研究,其作为对师生行为进行量化评价的一种视频分析方法,是通过使用S-T分析软件对课例视频资源进行客观编码,再计算出课堂中师生行为的时长,并通过师生行为时长变化分析教学模式等的一种典型的编码体系分析方法。
(二)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视频分析作为研究教学过程的新手段,能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客观的实证数据,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改进、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建构等多个领域。S-T分析法对课堂教学干扰程度小,支持回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观察的质量和效率,有助于降低实施教学评价时因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即时性产生的影响。此外,在教师日常听评课中,大多以观察者的主观评价为主,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S-T分析法将教学行为仅划分为教师(T)行为和学生(S)行为,减少了师生行为分类的模糊性。采用S-T分析法进行课堂观察,观察者能更直观地分析出教师、学生行为占有率以及本节课的课型。此方法操作简单且易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观性的人为因素影响。
(三)方法解析
通常情况下,采样时间间隔以教学片断的时间为参考。45分钟的课堂,每30秒采样一次;30分钟的课堂,每10秒采样一次;15分钟的课堂,每5秒采样一次。根据每一个采样时间点的行为类别,用与之对应的编码S或者T记录,从而构成S-T时序列数据。S-T分析方法的编码分类中,T行为即教师视觉的、听觉的信息传递行为,而除T行为之外的所有行为都属于S行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S行为和T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见图1。除了图1描述的常见11种行为外,都可以归为“其它”,作为S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此外,S-T分析法可使用S-T图表现师生互动行为,还支持以Rt-Ch图表现教学性格。根据Rt和Ch值不同,教学模式具体可划分为:练习型教学模式(Rt≤0.3)、讲授型教学模式(Rt≥0.7)、对话型教学模式(Ch≥0.4)、混合型教学模式(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