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华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肾内科,福建 三明 365050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为糖尿病重要并发症,为终末期糖尿病主要病因,受其复杂代谢紊乱状态影响,治疗难度较大[1]。改善肾脏血流灌注状态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主要治疗办法,通过改善肾脏细胞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肾小球滤过能力,降低肾功能损伤。缬沙坦(Valsartan)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临床常用降压药物,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血流状态,减轻高血压状态下器官功能损伤,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通过扩张肾脏血管以改善肾脏灌流状态,但单一用药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2]。贝那普利(Benazepril)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通过降低血管阻力、减少醛固酮分泌量,以改善血流状态,改善器官组织血流灌注能力[3];同时贝那普利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进一步降低患者肾脏损伤[4]。为此,该次研究选该院2017年1月—2021年2月收治的99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以上两种药物联合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该院99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50)。对照组男22例,女27例;年龄40~74岁,平均(64.53±3.44)岁;病程0.5~6年,平均(2.21±0.57)年;合并症:高血压21例、冠心病12例。观察组男23例,女27例;年龄42~75岁,平均(65.01±4.18)岁;病程0.5~7年,平均(2.34±0.61)年;合并症:高血压26例、冠心病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均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诊断的专家共识》[5]中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②近6个月内24 h尿蛋白排泄率(24 h UAER)30~300 mg;③研究前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④经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等治疗,血糖基本稳定;⑤患者、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实质性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②合并免疫性疾病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⑥药物治疗禁忌者;⑦用药依从性差者。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控糖、饮食及运动指导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缬沙坦(国药准字H20030638)口服治疗,8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贝那普利(国药准字H20030514)口服治疗,10 mg/次,1次/d。两组治疗2个月。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红蛋白(HbA1c),均以全自动生化检测仪(AU5800)检验;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包括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排泄率(24 h UAER)、肾小球滤过率(eGFR),其中24 h UAER尿蛋白检测仪(BNⅡSystem)检验,BUN、Scr以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验,eGFR以改良MDRD公式计算;③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均以酶联免疫法检验;④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MDA以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SOD以超氧化物歧化酶检测,MPO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⑤统计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血糖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PG、HbA1c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组别FPG(mmol/L)治疗前 治疗后HbA1c(%)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50)t值P值7.85±1.96 7.91±1.84 0.157 0.876 6.83±1.37 6.15±1.41 2.433 0.017 8.78±1.96 8.81±2.03 0.075 0.941 7.16±1.27 6.47±1.43 2.537 0.013
治疗前,两组肾功能指标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cr、BUN、24 h UAER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GFR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
时间组别Scr(μmol/L)BUN(mmol/L)24 hUAER(mg/24 h)eGFR[mL/(min·1.73 m2)]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50)t值P值对照组(n=49)观察组(n=50)t值P值115.58±30.46 117.01±28.41 0.242 0.810 99.76±17.30 87.85±16.75 3.480 0.001 9.85±1.63 9.91±1.59 0.185 0.853 7.12±1.30 6.47±1.25 2.536 0.013 1 845.15±112.27 1 853.42±108.97 0.372 0.711 1 246.12±152.03 1 149.85±124.36 3.452 0.001 77.20±8.96 78.24±7.54 0.625 0.533 76.02±3.31 75.48±4.11 0.719 0.474
治疗前,两组细胞炎症因子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THF-α、hs-CRP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细胞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时间 组别 IL-6(ng/L)THF-α(ng/L)hs-CRP(m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50)t值P值对照组(n=49)观察组(n=50)t值P值5.16±1.13 5.20±1.09 0.179 0.858 4.82±1.22 4.30±1.13 2.201 0.030 6.37±0.81 6.52±0.96 0.839 0.403 6.01±0.72 5.56±0.78 2.981 0.004 4.51±0.22 4.57±0.29 1.158 0.250 3.29±0.35 3.01±0.48 3.311 0.001
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较对照组高,MDA、MPO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比较
时间 组别 SOD(μg/mL)MPO(U/L)MDA(mmol/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9)观察组(n=50)t值P值对照组(n=49)观察组(n=50)t值P值70.95±11.03 68.78±10.26 1.014 0.313 83.84±12.40 91.12±9.88 3.234 0.002 63.08±9.76 62.73±9.66 0.179 0.858 48.94±6.32 45.03±6.17 3.115 0.002 7.94±2.36 8.01±2.23 0.152 0.880 5.45±0.97 4.88±0.82 3.160 0.002
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0%,与对照组8.16%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肾脏为糖尿病患者主要受累靶器官,发病原因与高血糖状态下微血管损伤相关,影响肾脏血液循环状态,诱发肾脏细胞缺血、缺氧性损伤。肾脏损伤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血管阻力增加,诱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造成局部细胞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影响血液流变学状态,进一步影响肾脏血流灌注能力,增加肾脏功能损伤,因此需积极治疗[6]。控糖治疗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基础治疗方案,通过稳定患者体内血糖水平,但从改善患者血糖状态方向上改善患者肾脏功能难度较大[7]。因此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尽快增加肾脏细胞血流灌注能力尤为关键。
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为临床常见高血压治疗药物,对Ⅰ型受体具高度选择性,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所接收的肾上腺球细胞对醛固醇的释放,抑制血管收缩过程,以改善患者血压水平[8]。该药口服治疗后吸收迅速,药物起效快、作用强,代谢途径主要为胆道,因此治疗安全性理想[9]。卿山林等[10]在对120例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缬沙坦,可通过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以避免肾脏损伤引发的血压上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增强肾脏细胞血流灌注能力,进而可改善患者血压水平、肾功能指标,证实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应用缬沙坦治疗价值。但糖尿病肾损伤原因,除了与血压升高外,还与高血糖水平引发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外周血管病变等原因相关,因此单纯抑制血管收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
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血管紧张素Ⅱ转化过程,降低血管阻力,降低醛固酮分泌量,增加血浆中肾素活性[11];同时该药可抑制缓激肽的降解,可进一步降低血管阻力,扩张动静脉,改善脏器血流灌注状态[12]。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可通过降低血管阻力、拓宽动静脉内径,以改善肾脏血流灌注能力,加速局部炎症反应清除[13]。同时,贝那普利具改善血糖指标之效。薛辉等[14]在对8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研究中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贝那普利,可降低患者胰岛素抵抗水平,同时改善患者而血脂水平,考虑原因为,贝那普利可与大脑血管紧张素系统相互作用,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组织对葡萄糖摄取能力,减轻胰岛素抵抗;同时缓激肽降解速度减缓,可提升外周循环中内源性缓激肽水平,减少糖异生,增强胰岛素介导下的骨骼肌对葡萄糖利用能力,因此可改善血糖水平。
该次研究中,对观察组应用缬沙坦+贝那普利联合治疗,结果发现,治疗前两组血糖水平及肾功能指标水平相近,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肾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考虑原因为,单纯应用缬沙坦治疗中,其主要治疗作用机制为阻断血管收缩途径,维持血管内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肾脏组织血流灌注能力,但改善效果有限;联合内那普利后,可通过抑制血管收缩、拓宽血管内径两个方向进一步提升肾脏组织血流灌注能力,改善肾脏细胞缺血状态,促进肾脏细胞自我修复,进而可改善肾小球、肾小管滤过功能,降低血清Scr、BUN水平,减少尿蛋白排出量[15]。但该次研究中,治疗前后并未见观察组明显eGFR水平改变,考虑原因与肾小球纤维化等不可逆病理改变相关,因此在高血流灌注治疗下,组间eGFR水平并未见显著差异[16]。而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水平较对照组低,考虑原因为,在两组基础控糖治疗中,两组血糖水平均出现明显改善,而联合贝那普利治疗中,可通过减轻胰岛素抵抗、糖异生,以提升患者血糖控制效果,降低患者FPG、HbA1c水平,而随患者血糖水平改善能力增强,可进一步降低患者肾功能损伤,进而达到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及肾功能水平之效。
该次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水平相近,治疗后,观察组IL-6、THF-α、hs-CRP水平较对照组低,且观察组SOD水平较对照组高,MDA、MPO水平较对照组低,考虑原因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受血糖、血压水平影响,多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发细胞炎症反应,诱发细胞血管氧化应激反应,加重血管及肾脏细胞功能损伤[17];应用缬沙坦+贝那普利后,可抑制血管收缩引发的血管功能损伤,而联合治疗后,肾脏血流灌注能力改善,可加速新陈代谢,提升炎症反应清除能力,促进肾脏细胞自我修复,提升局部免疫能力,抑制氧化应激反应,阻断肾脏组织细胞持续性功能损伤状态[18-19];进一步证实,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应用缬沙坦+贝那普利可减轻患者肾脏功能损伤。同时该次研究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联合治疗安全性理想。黄珂等[20]在对3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对照研究中发现,应用缬沙坦+贝那普利,可降低患者空腹血糖[(7.98±1.67)mmol/L vs(6.32±1.23)mmol/L],并降低患者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中应用缬沙坦+贝那普利治疗,可改善患者血糖状态,降低其肾功能损伤,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及氧化应激反应水平,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提示联合治疗效果安全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