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2021-09-13 03:27唐友陈凯峰韩宇黄斌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软件专业课程

文/唐友 陈凯峰 韩宇 黄斌

随着技术的快速更新、创新周期缩短、成果转化加快和涉及学科广泛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型人才,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和软件产业需求不配适的问题,探索一种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创新创业教育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吉林农业科技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初具成效,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平台构建、资源整合及协同创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建设空间。

(一)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不完备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协调好校内各职能部门、校外实习基地、软件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仅依靠二级学院自身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吉林农业科技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建立了相应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创新创业学院,但其管理与服务功能较为分散[1-3]。教务处、学生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职能部门都有相应的管理职能,彼此之间相对独立、联系紧密性不强、综合职能分散,导致学校层面创新创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聚合,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不显著。

(二)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求授课教师精通专业理论,更要求授课教师具备超强的实践能力。但就当前吉林农业科技院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由各学院的辅导员承担,极小部分的各专业教师参与授课。授课教师多数没有创业经历,有企业一线任职经历的授课教师少之又少。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丰富现有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践经历、引进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创新创业授课体系不系统

创新实践内容、通识课程、课内外实践内容、专业课内容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设置了单独的创新创业模块,模块中的创新创业课程仅作为学校公选课设置,属于公共模块范围,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尚未形成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是以理论课为主,现有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针对学生的指导平台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创新创业课程的延续性无法从以上平台中得以体现,导致创新创业知识的传授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得不到真正的实施。

(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短缺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第一生产力,没有实践都是纸上谈兵。学校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把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实践实训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形成统一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平台,学生和教师也不清楚学校有哪些创新创业资源。从而导致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时,学生和教师都是盲目的,只是依据现有的认知和理论体系去开展活动,缺乏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导致创业的成功率较低。

(五)创新创业大赛成果缺乏转化路径

近几年,学校投入很大一部分资金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全国挑战杯大赛、“三创赛”和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等。软件工程专业师生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的大赛,但参赛组织者和指导教师大多只关注竞赛结果的排名、奖项多少和奖项等级,对竞赛成果的转化却鲜有跟进。参赛获奖项目的成果也很少落地转化成真正的创业项目,导致年年花开不结果,创新创业项目死在大赛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创业信心。

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专业知识素养

为适应时代的变革,满足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对行业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具备必要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备软件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生命周期、基本方法和技能,项目管理及质量控制等相关知识;具备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包括熟练掌握常用软件开发工具及多种编程语言;掌握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软件项目管理方法和流程,软件系统测试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软件研发及应用扩展知识,包括前端设计、团队协作开发模式、算法实践、操作系统扩展应用、数据库应用开发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二)基本能力

为了跟上国家的创新发展规划,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要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以下专业素养。

1.过硬的专业技能:①代码编写及算法设计能力;②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测试文档等文稿撰写能力;③进行系统研发、测试、管理等技能;④对数据库进行独立设计、操作、分析;⑤软件前沿技能和可持续学习能力。

2.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创新实验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及科技开发能力。

3.能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形成运用、研究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三、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优化现有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分层原则为基础逐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体系,研究出多个主体相互协作发展的方案,以达到提高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创新素养。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分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

(一)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定位是重点

随着IT产业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软件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软件开发企业和软件开发人员面对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必须具有超前的创新思维和理念,这也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当前高校软件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表述笼统、各高校趋同等问题,缺乏院校特色和行业优势。培养出来的软件类人才区分度不强,与软件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准确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

通过调查IT行业发展现状,对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软件企业岗位标准规定的素质要求,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确定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综合考虑软件企业用人标准、软件产业市场需求、学校办学特色与定位等因素。本着突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特点,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行业创新为驱动、企业实践为关键”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二)创新创业教育多层次融合机制的构建是关键

1.融通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把具体创新创业理论、创业知识等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把创新创业思维贯通于通识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全过程,构建由基本素养、专业技能、专业岗位拓展、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课程体系。尝试建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式特色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理念。

2.融通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

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学习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创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综合体验意愿。另外在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设置了孵化式、体验式、训练式、竞赛式的实践平台,深度挖掘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需求,将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技能、专业操作技能进行分类,通过分组并行实践、企业集中实训、企业顶岗实训等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阶段式地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融入到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

3.教学模式改革

(1)教学模式改革要从课堂的改革出发。在奠定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重视提高专业技能,授课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们参与项目中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行慕课(混合式、在线式)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型思维。

(2)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学校的某一个科研项目为例,增设软件开发实训课程、实验课程在专业课中的比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设定一个目标,如果学生能够完成某个真实项目,就可以将这种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实施下去。

(3)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搭建“开放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多种形式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三创”大赛、程序设计类大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推行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双认证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职业能力认证模块,学生考取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软件类职业能力认证证书或软件行业认可的软件企业认证证书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学生在毕业时既有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又有软件行业认可的职能能力证书,无形中增加了就业几率和就业竞争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推进是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不只是以学校为主的单一主体,也可以形成多主体的协同机制。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行业协会、有软件开发人才需求的企业、高校可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中,多方参与能够将技术、资源、信息进行交换实现利益共赢。打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由高校——企业——政治——金融等多主体协同的框架结构。这种新型的多主体协同机制可将各自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协助学生们进行软件项目开发与创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汇集了技术、资金、信息等多种要素。

1.产教协同创新

行业协会、IT企业、高校专业学院互信互惠的基础上,合作建立创新型软件工程专业校外实训基地。行业协会搭台,IT企业和高校专业学院产教融合,共同实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符合行业和企业需求。

2.教育资源协同整合

行业协会、IT企业技术人员和大学专业教师共同协作整合软件工程专业教育资源,把行业协会和IT企业所掌握的适合教学的项目案例与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紧密融合,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共同制定并完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构建满足新时期创新创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编写符合行业标准的教材和课程讲义,共同研发适合专业教学的创新型实践项目。通过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打通高等教育和企业需求间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供需无缝衔接。

3.教师资源深度融合

高校专业学院和IT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将IT企业的软件开发技术人员纳入到高校专业学院的教师团队中,让其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共同实施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将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纳入IT企业项目研发团队,共同研发和改进实践教学项目,共同承接对外的软件开发项目。通过教师资源协同整合,提升IT企业技术人员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强化高校专业教师软件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增加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优化专业教师结构。

四、结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涉及广泛的专业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与行业协会、IT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猜你喜欢
软件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禅宗软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软件对对碰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