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想教育的探究

2021-09-12 12:18刘义芹刘吉刚
新课程·上旬 2021年29期
关键词:思想教育语文教学融合

刘义芹 刘吉刚

摘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使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融合思想教育,这是提高初中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每堂课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渗透和点拨,才能收到立德树人的良好教育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融合;思想教育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教学中不断融合思想教育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每堂语文课中巧妙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渗透和点拨,才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的语文课堂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立德树人效果。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做人。

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个人品质的养成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娇生惯养、怕吃苦、以自我为中心、安于享乐等不良现象,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教育。例如,《秋天的怀念》中有这样的文字:“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当讲到这篇课文时,我出示史铁生的名言: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史铁生《病隙碎笔》。我因势利导,史铁生在双腿瘫痪,重病缠身时,能够领悟母亲的良苦用心,克服困难,坚强不屈,最后成为著名作家。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创造我们不同凡响的人生。在教《伟大的悲剧》时,我引导学生,面对死亡时,我们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而且不惜摒弃一切财物,先保全自己的生命,不要贪恋财物而忘记了生命的珍贵。

二、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对学生传统美德的启迪教育

尊老爱幼、与人为善、谦虚好学等传统美德是学生必备的。在语文课堂中,教師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启迪和教育学生成为有美德、有修养的人。例如,在教学莫怀戚的《散步》时,文中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边教课文边教导学生: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要做到尊老爱幼,并引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学生。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教会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只有祖国强大,人民才能幸福安康。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热爱伟大的祖国。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知道的史实,都应具有的情怀。作为教师,更应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杜甫的《石壕吏》时有这样的文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我教导学生: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只有心中装着人民,装着祖国,杜甫才能写出忧国忧民的千古名篇!再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我教育学生要学习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情怀。朱自清颂之: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闻一多先生的爱国精神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教育学生一定要遵循先烈的遗志,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为她壮美为她富强。

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只有国家强大,他们才有施展才华的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例如,在遇到困难时,我教育学生:要正确面对眼前的困难,应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坚定信念,不要被困难吓倒。我引导学生观看宣传片,学习许许多多的平凡人在国家危难时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精神。作为学生,应上课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到学好本领羽翼丰满时听从祖国的召唤,报效祖国。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只有重视思想教育,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课堂上不断渗透思想教育,让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合思想教育的成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使他们茁壮成长,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我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思想教育语文教学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