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成果认证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建设探索

2021-09-12 07:17郭星辰竺兴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五年制学分证书

郭星辰 竺兴妹

[摘           要]  服务学生多元化成长目前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借鉴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制度设计,探索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学习成果与课程置换办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进一步思考选课体系与“1+X”证书制度与学分银行的融合。以实质等效为原则,使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非学历教育成果得以认证、积累并转换成学历教育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五年制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学习成果;置换办法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214-02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在提升教育质量、聚焦全面发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指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方向。学分银行正是顺应教育发展的创新之举[1]。

五年高职教育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专业训练起始年龄早、培养培训周期长、地方产业发展急需性强,既要立足初中毕业生实际,更要对标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学习成果认证的学分银行是指,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各级竞赛、参加与专业有关的企业实践、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以外的应用能力证书、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形式,获取专业教学计划以外的学分,经学校认定后,存入学生学分银行账户内,并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用于兑换部分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分。

如何将五年制高职教育与学分银行有机融合?需要深层次探讨与研究。本文以江苏省某五年制高职院校为实例,在借鑒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制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校情以及学情的特点,探索建设基于学习成果认证的学分银行,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机会。

一、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对五年制高职院校的启示

(一)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介绍

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是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而准备的,试图打破学历教育的封闭性,创造一个灵活、开放、包容的教育体系,同时,建立一整套学习成果认证机制,从而为学习者个人提供多元化的终身学习机会,同时提高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质量与效率。这套体系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以统一的、透明的学习成果评价标准作为各类教育成果互认的基础;二是在此基础上,为个人提供学习成果的存储、认证、积累与转换等服务。

(二)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制度设计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资历框架+能力单元”的标准体系和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2]。

“资历框架+能力单元”的标准体系。资历框架本质上是一套为不同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提供合格性评估的标准,以学习成果为基础,遵循实质等效原则,评估非正规与非正式的学习成果所代表的个人能力水平。资历框架本身是通用性标准,只对不同等级之间的实质性差别作出描述,不涉及具体的应用领域内容。真正将资历框架下沉到具体行业领域的是能力单元,通过带有框架等级的学习结果及其评价,构建模块化的单元,以能力单元构建学习成果。因此,通过“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方式构建的学习成果之间能够满足实质等效的要求。

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机制。简单说,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人可以把自己持有的学习成果存储到学分银行,但只有那些被学分银行认证过的学习成果才能有序积累,而认证至少需要对应到资历框架等级,如果有能力单元对应,还应标出所包含的能力单元。基于实质等效原则,个人持有的某机构签发的学习成果,如果得到其他机构的认可,可以依据相应的规则实现学分、课程转换。通过积累和转换,学分银行制度可以为个人终身学习提供服务,让个人的各种成果可以依不同情境进行组合使用。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对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借鉴与探索

(一)借鉴理念,制定学校学分银行管理制度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借鉴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的“资历框架+能力单元”模式,研究制定学分银行相关管理规定,明确学生获得奖励学分的途径,形成以各专业培养要求为目的的“能力清单”,指出奖励学分的置换范围和置换办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寻求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通过对在校生学习途径、学习成果的调研,进行分类、归纳及总结后发现,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教学计划以外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其他各类技能水平认定证书;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如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参加除顶岗实习以外的社会实践、实习、自主创业等;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研究课题等。通过顶层设计,将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学习成果认定相应的学分,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形成多元化、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3]。

(二)借鉴方式,设计学习成果与课程置换办法

采用同质比对的方式,以大专学历教育课程应具备的水平标准为依据,以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评价和学习时长为比对维度,设计学习成果与课程置换办法。

五年制高职学历教育课程通常分为四类课程,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素质类教育课以及任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信息技术等课程;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等课程;素质类教育课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劳动等;任修课包括公共类、专业拓展类等课程[4]。

猜你喜欢
五年制学分证书
少就是多
学分
浅谈五年制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五年制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探索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五年制高职 人才培养方案的标准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