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温
摘 要:文章分析了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成因及其现代功能的转变,解析公共艺术概念演变的同时探讨哈尼族长街宴公共艺术特征。由此得出,哈尼族长街宴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民间民俗公共艺术。因此,我们要用公共艺术的眼光看待长街宴,从而找到更好的方法传承、运作、发展民俗公共艺术。
关键词:公共艺术;哈尼族;长街宴;云南
一、云南哈尼族及其长街宴概述
(一)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之一,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羌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我国哈尼族人口总数为166 0932人,其中居住在云南的有162 9508人。云南省哈尼族人口数量位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二,其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哈尼族擅长开垦梯田,总能根据不同的土质和地形因势利导地改造修筑,他们利用“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自然规律,使用终年不断的溪水涧流,通过水渠引进梯田灌溉。在云南土地上,只要有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哈尼族的梯田,梯田几乎成为哈尼族的标志。
哈尼族的传统节日众多,最主要的有六月年和十月年。由于各地气候差异,农业节令耕作时间有差异,因此各地过节时间不尽相同,有长有短,根据不同情况地方节期4到15天不等。除此之外,还有新米节、黄饭节等。哈尼族长街宴就设置在十月年,历时三天。
(二)哈尼族长街宴的历史成因
哈尼族长街宴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地方志也没有关于起源的记载。但是从他们的习俗及生活习惯中还是能看出一些长街宴成因的端倪。首先,哈尼族的传统起名法为父子连名制,普遍使用“父子连名”家谱,其形式是父亲名字的末一个字或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前一个字或前两个字。例如:黑嘎(父名)—嘎唠(子名)—唠筛(孙名)……,长久以后就会形成一串长长的父子连名谱系,为长街宴提供了形式上的基础——源远流长,薪火不断。其次,哈尼族的梯田形式感强烈,都是依山而建,在延绵不绝的山脉之上,不管从哪个角度观看,哈尼族梯田都能给观看者带来层层不绝、无穷无尽之感。最后,哈尼族的灌溉方式,他们在大山中修筑了各种沟渠,将一座座村寨、一片片梯田串联起来。这种串联水系的内在形式和延绵于山野间的外观形式,以及接龙式的起名方式,都和长街宴长龙形式暗合。
(三)长街宴的传统仪式与表现
长街宴开始之前,要有哈尼族中德高望重者(即龙头)摆好祭桌,宰杀龙猪,敬请龙神一起共度节日。宴会的食物由全寨分为三拨轮番做东提供,家家户户都要做菜,抬到特定的街中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桌桌相连沿街心摆起一条龙状,可达700多米,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宴会期间会有村民们自发表演歌舞穿插其间。宴会结束祭祀完后,龙头会把祭品分成小块分给孤寡老人,宴会结束龙头边敲鼓,边带领人群绕树念词,送龙神回家。现在,各地人都会去参加长街宴盛会,品尝之人手里拿着一双筷子,从街头吃到街尾,边吃边说吉利话互相祝福。
(四)长街宴的现代型变
长街宴最初是哈尼族祭祀的传统节日,或者说是一个传统的习俗,是一个祈福的盛宴。随着知名度变大,参与的人变多,它不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种习俗、一次宴会。众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使参与者发生了变化,长街宴已从一个村民自娱自乐式的节日活动逐渐转变为不分民族、不分地区的大众活动。这种功能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对于来自外地的游客而言,他们既能感受到多彩的不同文化,又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哈尼族特色菜,能够从中体会到新鲜感,感受到哈尼族文化的唯一性;第二,对于当地人而言,长街宴不仅仅是他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他们还可以通过文化差异性建构乡村旅游资源,既有利于实现增收致富,又有利于哈尼族长街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长街宴成为哈尼族乃至云南的一张名片。
综合上述,当前,长街宴受众人群发生改变,受众心态发生改变,使其越来越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共享性、艺术性,长街宴越来越具备公共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云南哈尼族长街宴的公共艺术特征
(一)公共艺术的一般理论
“公共艺术”一词是艺术类词汇里比较新的一个词,20世纪90年代时还很少有人用到“公共艺术”这个词,那时提到公共艺术一般都认为是摆放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品,例如城市雕塑、壁画、马赛克装饰画等,这显然是片面的。公共艺术的概念是动态的,它的概念是在持续变化和拓展中的。所有的公共艺术皆属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二者具有共同的空间属性和艺术属性。但严格来讲,公共艺术又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公共空间中的艺术。被放置于公共空间之中,仅是艺术成为公共艺术的前提条件,决定其是否是公共艺术的关键质素在于公共性。那么公共性都包含哪些特征呢?孙振华先生将其总结为四个基本特征,“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与私密性、封闭性是相对立的;它是公众广泛认可的……;它是公开参与的,以自由交流、相互讨论作为特征的”。
在一般认知中,民俗艺术、民俗活动不在公共艺术范畴内。随着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如烟火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有静态摆放,还有动态发生过程,逐渐演变为发生在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被称作公共艺术。例如,广场中的一段演出、路灯下的一段演讲、一段可以互动的游戏等。因此,可以說“公共艺术”一词是对不断发生在公共空间中带有公共性的艺术形式的一种总结。那么,在“公共艺术”一词出现前的艺术形式是否可以算在公共艺术范畴内?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是总结就可以在时间上再往前推移。比如,制作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市雕塑作品,在还没有公共艺术概念的时候,并不妨碍它就是公共艺术。
(二)长街宴具备的艺术特征及公共性
首先,长街宴具备三点艺术特征。第一,长街宴是有仪式美感的,有宴会开始前的请龙神和宴会结束时的送龙神仪式。第二,长街宴具有地域特色唯一性,宴席弯弯曲曲摆在哈尼族特色建筑的街心,人们在哈尼族梯田的环绕下配合自然风景、特色建筑、人文环境摆设宴席,此宴会只能、只应此地有,具有用餐唯一性。第三,长街宴是具有形式感的。长街宴是一种吃饭的形式,也是一种宴会,长长的街道,长长的宴席,像龙一样的身长,符合了华夏审美的形式感;穿着传统服饰的哈尼族人,各色穿着的外地游客或站,或坐,或走动;由百家菜制作而成的抽象色彩拼图,配合方言、服装、饮食、构成的地域特征,共同构筑成了一幅“山水”长卷画。正如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其次,长街宴是具备公共性的。公共艺术是民众的艺术,它能体现民众自发的积极性,带给民众一种自娱自乐或自我教育的方式。在生活中,民众最具积极性、自发性的事情便是吃饭。小到家常便饭,大到正式的宴会,都是人与人之间参与度最高、最重要的一种社交形式,它是任何阶层、任何民族都会乐此不疲参与其中的社会活动。长街宴是完全开放式的、全民参与的,本地人每家摆桌做菜,成席后,不分主宾,不分老幼,无论认不认识,均可入席尽情吃喝。同时,长街宴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和互动性,例如席间有拿出各种乐器炫技者,有即兴翩翩起舞者,还有人会拉着宾客们一起加入,展现出哈尼族与外地游客友好团结的和谐景象。再加上人们对吃饭热衷,民众们的参与热情度高,有哈尼族的先辈们对宴会的形式加以改造,使其具有形式美感和仪式感。长街宴是发生在公共空间里的行为,自身也包含许多艺术形式,参与其中的人们会进入一种特殊的状态。因此,可以说哈尼族的长街宴就是一种运动状态下的民俗公共艺术。
三、云南哈尼族长街宴公共艺术的传承发展
在当代艺术中,有以宴会为形式的公共艺术,也有以乡村为创作环境的公共艺术。青年艺术家何为就擅长以宴会为载体,以食品为媒介,以空间为艺术语言创作。他的作品里有成片倒挂的橡皮鸡,不断地用棍子敲打橡皮鸡就会有胡椒撒出来;有精心制作的视频和音乐,使参加宴会的受众沉浸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有穿着表演服装穿梭在食客之间的演员,参与者可佩带面具。他的作品是集美食、行为、表演、仪式为一体的公共艺术,宴会里有形状各異的食物。他打破了传统的表演模式,使舞台扩大到了群众脚下,参与者也就变成了表演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把食客的行为方式设计进去。
长街宴是一种天然的公共艺术形式,传统与天然的长街宴需要原滋原味地被保留、保护。在发展方面,当地还可开展“长街宴公共艺术节”活动。
实际上,引入当代公共艺术的运作方式,形成一种新型的公共艺术形式,可使传统宴会与公共艺术交替生辉。公共艺术作品可向全国艺术家征集,作品以食物为媒介,以食用方式为亮点,包括装置类公共艺术、大地艺术等。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艺术形式嫁接进来,例如配合宴会的设施设计、演出等,只要有关联的任何艺术形式都可以参与其中。同时,参与创作的人群也可扩大范围,如厨师等具有职业性的人群。举行长街宴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使传统民俗文化在时代变革中更具生活性和民族性,另一方面也可使民间民俗公共艺术更具时代特征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马翀炜,罗丹.哈尼梯田历史溯源及景观价值探析[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9(1):135-146.
[2]李沁.云南元阳乡村公共艺术的启示[J].公共艺术,2017(3):42-46.
[3]陈永邺.长街宴的梯田农业文明之象征研究[J].思想战线,2008(2):135-136.
[4]汪大伟.公共艺术与“地方重塑”[J].公共艺术,2015(4):26-29.
[5]李雷.公共艺术的发展演变及其概念辨析[J].美术研究,2016(2):107-110.
[6]孙振华.什么是公共艺术[J].雕塑,2002(4):32-35.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