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城市公共艺术研究

2021-09-12 23:48孔晓华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孔晓华

摘 要:历经了工业化驱动的高速扩张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我国的城市化进入高效稳健的内涵式发展时期。生态宜居、经济可持续发展、富有鲜明风格的个性化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文章从公共艺术的视角,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样本,通过对滨海新区的公共艺术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意义,以促进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开展。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一、以天津滨海新区为研究样本的意义

天津滨海新區位于天津市东部沿海地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总面积2270平方千米,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是我国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截至2019年,天津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达299万。

天津滨海新区北方第一个自贸区。优厚的政策扶持以及自身便捷的交通、明显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等众多因素,使天津滨海新区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其“政策优势吸引投资—经济增长扩展区域空间—综合效应辐射周边”的发展模式几乎是我国所有新兴市辖区的缩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017年,为优化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布局和结构,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国家设立雄安新区,并赋予其“千年大计”高度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此次调整中,天津滨海新区部分功能得以转移,并随着天津市“调结构”整体战略的转变,进入注重特色和完善内涵的平稳建设时期。在此背景下,检视滨海新区公共艺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现状,客观总结公共艺术发展的问题,为城市内涵式发展提供准确的反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艺术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为大众服务的艺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先进程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体系。国内公共艺术主要包含城市雕塑、大型壁画、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等内容,而非国际上普遍以“公共性”为标准的多种艺术形式总称。城市雕塑、大型壁画等艺术形式在我国大多数城市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公共艺术的功用,对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品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代表了公共艺术在国内发展的总体水平和态势。

通过对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艺术进行统计,按照数量、建设时间、所属主体(或出资方、地域分布、主题内容等要素分析整理后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天津滨海新区共拥有公共艺术作品265件。其中城市雕塑(含浮雕和圆雕)150件,建筑装饰及壁画47件,装置艺术作品13件,环境艺术、地景艺术作品55件。

第二,以建造时间为标准进行统计,结果如下:2013—2020年的作品占比15%,2008—2012年的作品占比17%,2003—2007年的作品占比14%,1998—2002年的作品占比22%,1997年以前作品占比32%。

第三,以所属主体(或出资方)性质统计可知:各级政府部门所属作品172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64.91%;职能部门(含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所属作品71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26.79%;商业机构(公司、工厂等)所属作品20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7.55%;民间团体所属作品2件,约占作品总比0.75%。

第四,按所属行政地理区域划分,新城区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属作品199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75.09%;旧城区域(塘沽、汉沽、大港)所属作品66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24.91%。主要街道、广场作品119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44.91%;公园、绿地、滨水空间作品56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21.13%;群众公共活动区域(文化中心、群众艺术馆等)作品48件,约占作品总数量的约18.11%;商业区域作品42件,约占作品总比约15.85%。

第五,按主题内容分类,城市精神类主题作品122件,约占作品总比46.04%;市民生活类主题作品64件,约占作品总比24.15%;政治类主题作品58件,约占作品总比21.89%;文化类主题作品21件,约占作品总比7.92%。

三、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艺术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上文统计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艺术种类较全,题材内容较为丰富,分布范围广泛,近20年来规模迅速扩大,促进经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共艺术建设还存在着不足,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

(一)数量不足,布局不均衡

就天津滨海新区的人口规模和地理面积而言,公共艺术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也不够均衡。公共艺术多集中于新建城区,老旧城区分布较少。例如位于滨海新区中心区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为460平方千米,却集中了天津滨海新区大多数的公共艺术作品,而在滨海新区的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公共艺术稀少、孤立、陈旧。

(二)相关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艺术主要在相关部门主导下进行规划、投资和建设,以实现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相关部门主导的优势在于效率高,资金有保证,劣势在于不确定性,受决策者认知水平和主观意愿的影响,可能过于追求公共艺术的功能性,忽视其艺术性,导致部分作品片面追求宏大景观,贪大求全,造成风格雷同,千人一面。

社会力量是公共艺术建设中较为活跃的重要成员,他们既是公共艺术的欣赏者,也是个性化公共艺术作品的主要创造者,能促进公共艺术的发展。根据上文统计结果,天津滨海地区公共艺术建设中社会成员参与比例严重不足,导致公共艺术作品形式单一、辨识度欠缺。

(三)公共艺术功能性不足

公共艺术除了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外,更重要的是教化作用。共同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公众产生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凝聚公众向心力,增加公众对城市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城市知名度,扩大城市影响力。

纵观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共艺术,其功能主要集中于美化环境层面,更多是标志性、公共性的艺术形象,是既定价值的单向输出,而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即主流价值与公众情感诉求之间的交互、融合,进而催生、创造新的精神文化生态的功能作用微乎其微。作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60%的城市,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共艺术在唤起公众情感认同和彰显城市精神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功能空白。

(四)地域特点不足,非遗元素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体现和承载着特定地域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气质情感,是城市的名片。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资本的流通以及文化的交流,使得滨海新区在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出现地方特色消解、模糊的状况,标准化的生产设计导致城市景观和生存环境与全国其他新兴城市进一步趋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滨海新区的地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多样性在逐渐减弱,地方传统与历史文脉被割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首当其冲。

纵观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共艺术,体现天津或滨海新区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作品很少,大量的作品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公共艺术作品趋同。如滨海新区规模最大的雕塑公园,作品大多是短期内向全国各地艺术家征集而来,风格万千,很少有作品展现天津或滨海新区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因而缺乏公众认同,缺乏公众情感层面的共鸣与审美价值的认可,类似雕塑博物馆的感觉,艺术的公共性、地域性不明显。

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共艺术实现了质量和数量的飞跃,但囿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羁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与新区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与现代化城市内涵式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需要有的放矢、科学规划、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四、对策与建议

第一,重视公共艺术在构建城市精神空间中的重要作用。要转变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思维观念,站在城市形象、历史、文脉、精神的高度,更加重视和强调公共艺术的作用与功能。

第二,循序渐进,系统科学地完善公共艺术发展规划和管理。学习国外“百分比”制度,科学进行城市定位,制订切实可行公共艺术规划,从公共艺术的形式、空间分布、开发时序、资金管理、反馈机制等方面汲取先进经验,完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

第三,强调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城市公共艺术品牌。从天津地区海河文化、漕运文化、盐商文化、租界文化、城厢文化、近代工业文化中汲取营养,打造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名片,将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连的非遗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

五、结语

天津滨海新区的公共艺术随着城市現代化进程的推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要吸收先进的公共艺术规划、管理经验,扎根于天津地区多元并存的优秀传统文化,并赋予新兴现代化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创造出与时俱进的公共艺术作品,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时代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华鹏.哈尔滨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2]刘璐.基于地域化视角的天津市公共艺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6.

[3]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陈可欣.美国公共艺术规划框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5]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城市建设
浅谈城市路灯设施规划与施工管理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新形式下如何实现房地产档案管理现代化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