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晨
摘要: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高校大学生成为主要受害群体。本文通过具体案例,重点分析了电信诈骗和网络刷单常用诈骗套路和新型诈骗方式,并讲解了具体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网络刷单;预防措施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呈上升趋势,高校大学生成为主要受害群体。网络诈骗指不法分子以非法占有他人钱财为目的,利用互联网采用虚拟事实或隐瞒事实真相的方法,使受害人陷入错误认知,从而骗取受害人钱财。
一、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网络、电话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对受害人设置远程、非接触式骗局,诱使受害人将钱财转移到不法分子账户的犯罪行为。徐某某案具有代表性。2016年,贫困学子徐某某考上大学,不法分子以“发放助学金需激活账号”为借口,诱骗徐某某将父母借来的9000多元学杂费汇入指定账号。发现遭遇电信诈骗后,徐某某伤心欲绝,郁结于心,导致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电信诈骗有几个常见套路。一是“以利相诱”,即以获取利益作为诱饵,诱骗受害人转账。二是冒充熟人,通过盗取QQ、微信、手机号码等方式,以急需用钱为借口,诱骗受害人转账。三是威逼恐吓,不法分子往往冒充公检法、银行工作人员等,以涉嫌洗钱、账户不安全等为理由,诱骗受害人将钱款打到指定账号。
值得注意的,不法分子在实施电信诈骗时,往往掌握了受害人基本信息,且团伙作案,分工合作。依旧以徐某某案为例。徐某某刚接到电话时,不法分子自称教育局工作人员,准确说出了徐某某及其父母姓名,然后以“最后一天领取助学金”为由,让徐某某联系民政局工作人员,即另一不法分子。随后,徐某某在另一不法分子诱骗下,将钱财转入不法分子账号。
随着教育宣传的开展,高校大学生对电信诈骗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不法分子冒充熟人或威逼利诱,已经不容易诈骗成功。但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易越来越方便、快捷,不法分子的骗术也在不断升级,不再直接让受害人转账,而是采用了“迂回作战”的新型诈骗方式。
以笔者目睹的一个案例为例,某女生网购物品,快递遗失,不法分子冒充快递公司合作合伴,给该女生打电话,将该女生个人信息说的一清二楚,并承诺帮忙找回快递。获取信任后,不法分子让该女生发送手机验证码。发送后,该女生银行账户钱财立马被取完。不法分子又以找回钱财为借口,诱骗该女生去某网站贷款,再转账到指定账号。该女生为拿回钱财,贷款转账,不法分子继续要求转账,该女生才发现上当受骗,却已经损失了上万元。
电信诈骗搭上网络便车,诈骗形式渐趋多样化,难以防范,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笔者总结出了四个建议:一遇事冷静,不法分子喜欢冒充权威机构,面对威胁和恐吓,不要慌张,要保持冷静。二核实咨询,面对中奖或转账的要求时,不要着急,多去核实,不确定的,咨询长辈或老师。三保护隐私,保护好个人隐私数据,尤其是身份证号码、手机验证码等不要轻易发给对方。四及时止损,发现上当受骗,千万不要再次转账,尤其不要相信“继续转账就退还钱财”的说辞。
二、网络刷单
网络刷单指商家或中介为提高网店销量和排名,招募“刷手”,让“刷手”先垫资购买指定商品,商家或中介再退还“刷手”本金,并给予一定报酬。网络刷单,本身就是不正当竞争,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而且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市场对刷单的大量需求,假借招募兼职进行刷单来骗取被害人(“刷手”)的财产。不法分子通常以高额回报为诱饵,诱骗受害人先垫资购买指定商品,却不退还本金。
不法分子在实施网络刷单诈骗时,有两个地方值得注意。首先,往往采用“放长线,钓大鱼”的诈骗方式。先诱骗受害人购买小额商品,然后退还本金,并给予一定奖励。获取受害人信任之后,则会诱骗受害人购买大额商品。等到受害人购买之后,却会以各种理由——系统故障,或“需要连续完成几单”,诱骗受害人继续刷单。
其次,网络刷单诈骗通常为团伙作案。在实施诈骗过程中,不法分子会将受害人拉入一个QQ或微信群,群友纷纷表示通过网络刷单实现了发家致富,实际上,群里除了受害者,都是伪装的不发分子。当受害者在刷单过程中犹豫不决或表示资金不足时,群友们有的会现身说法,自己以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刷完下一单,本金和报酬都会归还;有的会鼓动受害人四处借钱,有的甚至会借一部分钱款给受害人。在不法分子的示范和鼓动之下,受害人往往会被假象欺骗,选择四处借钱,继续刷单,直到再也无法完成下一单金额,才会停止。
高校大学生如何预防网络刷单诈骗?第一,要认识到网络刷单是一种不正当竞争,本身就是一种违规违法行为;第二,高校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一定要警惕“零门槛、低投入、高回报”“轻松赚钱”等宣传标语;第三,不要轻易扫描对方提供二维码;第四,倘若发现上当受骗,一定要及时止损失,不要继续投钱。
三、结语
近年来,高校网络诈骗案件频发,有研究者指出,功利教育形成的后天硬伤、利益驱动诱发的诈骗陷阱,以及理性缺失导致的免疫低下是大学生网络受骗频繁发生的深层次原因。这就需要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学校可以作为防范的主要阵地,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宣传和教育,揭露诈骗常用套路,引起大学生重视和警惕,并讲解常用预防措施,从而尽可能确保高校大学生財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卢之兵.大学生防范网络诈骗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09):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