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艺
小巷很短,里面的屋舍却岁月悠长;小巷弯曲,居民们却爽朗亲切。
卞大爷就住在巷口。他银发满头,黑框老花镜腿断了,用白丝线固定着。他佝偻着腰身,系着一条洗得发白的围裙。胳膊上,几十年如一日套着两只蓝罩袖。
经常见他安坐在那把铁丝攀捆、一动便嘎吱吱作响,却总也散不了架的竹凳上。编织物的半成品呈放射状,在他膝头晃动,编织条在他粗糙的手指上有序地跳跃。他不紧不慢的动作,专注认真的眼神,成为小巷一景。人们叫他“编爷”。
“编爷”的称呼并非空穴来风。
据说早年,卞大爷曾以编织为营生,十里八村很有名气,但随着时代变迁和年事的增高,他精湛的手艺也只能被岁月淹没。
不过近些年,编爷好像又焕发了青春,他重拾编织的手艺,还让小巷也跟着名声大噪。
前些年,编爷看到塑料购物袋满世界乱飞,便想到了早先人们买菜装物用的编织提篮。他脑子一动,手上也没闲着。
他到附近的物流园,拣了些打包的塑料条。编爷重抄旧业,编出形态各异的提篮,看到谁买菜购物从巷口路过,便招呼让人捎上。说用这个既节省了资源,还环保。人家不好意思拿,他却硬塞到人家手里。次数多了,人们慢慢也就接受了。有人给他钱,他却说闲着也是闲着,废物利用罢了,只要大家用着方便就行。
为让人们更加喜欢提篮,编爷还煞费苦心编上精美图案。他编织的提篮,不但适合外出使用,还可挂在厅堂、摆放在案头,当做工艺饰品。编爷还编了很多筐筐篓篓和美观大方的花盆,让人们盛放衣物和養花种草。
编爷废物利用、妙手生花,深受巷子里居民们的追捧。有人拿去赠亲送友,年轻人还放在网上炫耀。
于是,“编爷”更忙了,捡打包带、编提篮带成了他的“主业”。物流园的人知道后,也特意给他攒着打包带。而小巷子里的人,有机会也帮他捡着。
有人突发奇想,把编爷家巷子口的院墙修葺一新,打上钉子,做上木钩,还写了一行字:“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编爷爱心天地”。这还没完,还把编爷的作品——筐筐篓篓挂在墙上,布局得错落有致,煞是让人赏心悦目。
这些作品,谁喜欢了就拿去,谁看上了即摘走,编爷从没二话。如果谁有特殊要求,编爷也会不厌其烦,依样编出。
几年过去,编爷不但成为小巷和谐相处的纽带,而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更让他的老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正所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