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

2021-09-11 00:00陈国栋
牡丹 2021年17期
关键词:通江县林场管护

陈国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研究员、文学创作中心主任,作品见《人民文学》《中国报告文学》《黄河》《大地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矿业报》等报刊。合著出版长篇纪实文学《生命在大地上闪光》《大地情·中国梦》《守望大地》《燃烧的冰》《保大叔的故事》。独著《乌蒙回旋》。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日子里,我随“重走长征路退耕还林还草看中国”主题采访组,来到位于川陕革命老区腹地的四川省通江县。一路走来,在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回眸那激情的岁月,让我深受教育。一路的采访,让我真切地体验到我国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二十多年来,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和老区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1

通江县位于四川东北部,是集革命老区、秦巴核心区、及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区叠加一身的县。素有“一府三乡”的美誉,一府即1932年12月至1935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三乡是指中国红军之乡、中国银耳之乡和中国溶洞之乡。2020年2月,全县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当我们来到位于县城文庙街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时,已经是5月18日下午。在讲解员的引领下,我看到了当年红军指战员使用过的实物——枪支、油灯、图片、图表、史料及部分复制品和人物雕塑。它们在我眼前仿佛活了起来,让我跟着它们回到了八十年前。我仿佛听到了震耳的枪炮声,急行军的脚步声;我仿佛看到昏黄的灯光下,红军指战员在制定作战方案,我仿佛看见战士们疲惫却坚毅的目光……以及苏区老百姓给红军捐粮、编织草鞋的一桩桩、一幕幕不断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望着它们,我由衷感觉,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持续发展,是无数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铺垫的。让千千万万的后来人,重拾革命记忆,时常接受红色教育,不忘初心,传承红军精神,应当成为世代相传的法宝。

早在1995年10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从2008年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前来学习参观的人数都在增加。

5月19日上午,我又来到位于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红军烈士陵园是1934年元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王坪村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军事委员会为纪念牺牲的战友,决定在这里修建红军烈士陵园。这也是当年由红军为牺牲的战友修建的陵园。

红军烈士陵园东南西三面,被长满青松的群山簇拥,显得庄严肃穆。它由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牌坊、英勇烈士墓碑、红军烈士集墓、无名烈士纪念园、英烈纪念墙、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总医院旧址、川陕苏区党的群众工作陈列室、“赤化全川”石刻标语、大城寨遗址等12个部分组成。

站在铁血丹心广场上,目光首先被广场中央的主题雕像所吸引。走近看,雕像群由19名人物组成,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苏区人民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英勇杀敌战地救护的场景。东面的山崖上,刻有“红军精神万岁”的白色大字。

是啊,石头原本无言,经过雕刻家的手,却生动再现了当年的艰苦卓绝。身处和平年代,更觉得人民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向長眠在这里的红军烈士敬献了花篮并默哀致意。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斗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历经大大小小的战斗数百次,川陕苏区的青山啊,埋葬了多少牺牲的红军将士的忠骨!仅通江就有五十多处散葬的红军烈士墓。为了能够集中缅怀为革命的胜利而献身的红军英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2012年,通江县将散葬于全县23个乡镇50处17225名红军烈士的遗骸集中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新建的无名烈士纪念园。

湛蓝色的天空洁净得没有一丝杂质,温柔阳光倾情地洒在陵园绿荫的草地上。

当我们仰望着长眠在陵园那25048名红军将士那镌刻着红五星的白色墓碑时;当我们站在总长有102米、高5.9米的英烈纪念墙前,仰视着刻录在黑色大理石上7800多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时,我不禁心潮澎湃、情难自己。

哪一个不是父母的宝贝儿女?这些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分别来自12个省、49个县,他们在生龙活虎的年纪,为了崇高的理想与共同的信仰,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大无畏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临走,高大的纪念碑渐渐消失在视线里,可它将永远矗立在我的心上。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只有努力工作,为建设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才能告慰先烈的英灵。

2

通江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秋爽,夏热冬冷,降水集中,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3.9度。四季分明的自然气候和县域内丰富的水资源,为退耕还林、建设美丽生态提供了必要的自然条件。

我来到沙溪镇三品寨村新一轮退耕还林基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甫满对我说,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县林草局给了他们很多政策扶持。不但有补助资金,还有树苗费,还直接打到村民的银行账户上。

三品寨村有两千多人,近一半的人在外面打工。当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后,就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业产业、养殖业、旅游休闲观光产业。这一举措,吸引了当地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和种植蓝莓、青脆李、林下套种中药材和养植土鸡等致富脱贫。全村曾经有163户的贫困户,已经有400多人脱贫。

王书记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要围绕乡村振兴做文章,争取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集建身娱乐、采摘体验、休闲垂钓为一体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他们的目标是打造成园在山中、山在林中的生态格局。

最后,通江县林草局局长王青松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通江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成效——

自2000年以来的20多年的时间,通江县实施了二轮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退耕还林27.74亩,配套荒山造林16.6万亩,封山育林4.2万亩,完成巩固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6万亩,生态移民483户,补植补造林8.55万亩。累计完成中央财政投资7.16亿元,退耕还林工程惠及全县32个乡镇,11.37万户38.66万人。

2016年以来,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中,通江县按照“生态优先、产业并重”的原则,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载体,围绕“生态优先、土地增效、产业增量、农民增收”的总体思路,优先将大小通江河沿线和北部高山生态脆弱地区纳入实施范围,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3.34万亩,巩固了第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4.4万亩。宜林地转为有林地27.82万亩,使全县森林蓄积增长了16.8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1个百分点,大小通江河流域泥沙减少40%以上,生态服务总价值超过15亿元。

——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枯燥的数字,恰恰是老区人民昨天用鲜血和生命哺育了中国革命胜利,今天又用智慧和双手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并继续用青春和汗水描绘美好明天的历史画卷,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赞美和歌颂。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有效助推农民增加了收入。有多少人,因为这一举措,因地制宜地发展了诸如核桃、茶叶、花椒等优势产业。通过辛勤的劳动,不但自己的腰包鼓了,还壮大了一批实体经济组织和地方特色品牌,成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林场和创业带头人。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还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通过退耕还林,不仅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而且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了农村村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不就久的将来,这里会更加富饶,更加美丽。

3

始建于1958年6月的铁厂河国有林场,位于通江县的西部。2020年3月,林场场部刚从五十公里外的王黑垭迁至到这里。全场职工近八十人,分布在铁厂河、泥地坪、小塘、苟家坪、陈河、涪阳、草池等七个森林管护站,管护着八万多亩林地面积,森林蓄积达45万立方米,管辖区的森林覆盖率为92%。

座谈会上,铁厂河国有林场场长向越介绍了六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为绿化祖国的河山,秉持初心、不忘使命、艰苦创业和攻坚克难,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耕耘拓荒植绿、寒暑不辍守山护林的事迹,让我们深受感动。

特别是当向越讲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6年最美生态公益人物、中国十大生态英雄景祥俊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不顾重病在身,用弱小的身躯守护着绿水青山的故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深入了解景祥俊和她的同事们在一线森林管护站、管护工区的工作生活情况,在向越场长、四川省林草局退耕中心主任科员张方林的陪同下,我们坐着越野车在林区的山路中行驶了两个半小时,来到了景祥俊所在的铁厂河管护站。

铁厂河管护站距离林场有五十多公里,在管护站我见到了刚从三个管护工区回来的李海阳、刘继春、景祥俊(女)鲜坤华(女)陈芙蓉(女)罗桂华(女)等十位同志。他们大都是在林业技校毕业后,在林场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职工。

聊起这些年来林场管护站的工作、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大家心里十分感激国家对林草工作的重视,对林草职工关心。2018年元月,在国有林场的改革时,将国有林场列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铁厂河管护站有十五名职工,由于林区处于高山偏辟地区,自然条件差。2012年以前,管护站没有通电,没有电视、手机没有信号,生活很单调也很寂寞。白天,树木森森;晚上,风声漫野。大家都分散住在各工区,除了造林育苗、养护森林,砍杂枝、护林防火和建防火隔离带,还要到周边的村里宣传护林防火知识。

工作是辛劳的,生活也不轻松。管护站不通自来水,生活用水要到一公里外的沟里去背。米油菜及日常生活用品要去镇上买,那可是要走五个多小时的山路啊。遇到雨雪天,出趟山比登天还难。刘继春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她从家里回工区,下起了大雪。漫天大雪中,她一个人整整跋涉了六个多小时,那种孤绝的心情,至今难忘。等她回到工区,已经是个雪人了。

后来,卫星村村通工程实施后,管护站就能看电视了。2020年3月,林场场部迁走后,铁厂河管护站的三个管护工区的同志就集中搬到这里,白天大家分别去自己的管护区工作,晚上回到站里,能打手机与家人联系,也能看电视了,娱乐生活丰富了许多。

这十几名职工大都四五十岁,家有的在通江县城,有的在重庆或成都。这个年龄段,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但为了管好护好森林,他们基本两个月才能回家一次,而生活的重担只能交给自己的另一半了。

之后,我见到了景祥俊。景祥俊,四川省通江县铁溪镇人,生于1975年2月。中共党员,在职大专文化,林业工程师,毕业于通江县劳动技校。她二十四年来如一日,坚守在大山深处密林之中,用弱小的身躯守护着9000亩的绿水青山。多年的积劳成疾,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肾病。虽然在2014年左肾坏死做了切除手术,可右肾也萎缩了,但她依然坚持边吃药边工作,从来没有向上级领导提出过任何要求。

每天清晨八点,晨雾还没散尽,却是她准时到林区巡查的出发时间。通常她都会带上干粮、水和药,拿着长把的弯刀,既用于砍去杂枝,又在巡查中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就这样,她日复一日,从清晨到夜晚,在林海中穿行。冬天,天亮得晚一些,可她会在八点半准时出发。

林区内,草木旺盛,虫类众多,她经常会遇到蛇、旱蚂蟥和马蜂等令人惧怕的东西。我跟着她就一小会儿,可回到工区后,我的鞋里居然钻了五条旱蚂蟥……我望着她,怎么也不能相信,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胸腔里居然跳动着一颗这么强劲的心脏!

景祥俊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的爱人张志才是当地玉皇村人,因不放心她的身体,就一直陪伴着她,每个月拿着一千元的补助金,同她一起管林护林、巡查。他们的女儿在通江县读高三,每逢假期她就回来陪伴父母。谈起女儿,景祥俊一脸幸福:女儿很懂事,自律能力强,每个月打给她的钱都节省着用。今年高考,她希望女儿能报考林业院校——看护林场的工作这么辛苦,可她热爱着这个职业。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林区守护人。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

建设青山绿水的美丽生態,是一代又一代林草人不变的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矢志不移、艰苦创业、实干奉献的优秀品格,在景祥俊等一大批基层一线林草职工身上休现得淋漓尽致。举目全国上下,有多少美丽生态的建设者、守护人正在坚守岗位、默默付出,为构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发光发热着!

向他们致敬!

责编编辑   杨   枥

猜你喜欢
通江县林场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入秋养羊管护 不同于春夏季
森林管护中GPS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