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倩 邵奎华
摘要:研究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相结合对胃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并且计划通过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措施的使用,从而观测到相应的治疗效果和影响等。方法:将参考的病例轻、中度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部分病例采用湿方加口服结肠灌肠治疗,另外一部分例采用对照组。治疗方法以索拉嗪缓释药物颗粒为主,1个疗程,共12周。分析症状评分和疗效,分析肠黏膜愈合率和临床缓解率。结果:在改善腹泻症状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对照组为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29.41%),治疗组不良反应4例(11.76%),P< 0.05。结论:清肠化脂方配合中药灌肠可有效改善腹泻症状,缓解疼痛,有效减少临床不良反应,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结肠炎;活动期;清肠化湿方;中药灌肠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203-01
方法
診断标准
实行西医诊断,选用标准为2007年的《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2006年《炎症性肠病蒙特利尔分级标准》以及2010年《美国结肠炎成人实践指南》。
实行中医辨证诊断,选用的标准为2009年的《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纳入经诊断符合结肠炎病症机制患者,分期是活动期轻中度的患者。2、与中医证候的诊断标准相符,是大肠湿热证。3、患者年龄跨度18~65岁,不限性别。4、纳入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目的及项目患者并能够自愿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1、病变的类型是急性的暴发型患者。2、肠结核、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等患者。3、伴有其他重症疾病,例如:直肠癌、大出血与肠穿孔与肠梗阻等。4、哺乳期与妊娠期的妇女。5、合并血液、心肺与肝肾等重症疾病的患者。
治疗方法
治疗组:清肠化湿方配合中药灌肠。口服方:白头翁10g、黄连3g、黄芩10g、煨木香10g、炒当归10g、炒白芍15g、生地榆10g、白蔹10g、肉桂3g(后下)、生甘草5g。灌肠:黄柏30g、石菖蒲20g、苦参10g、地榆30g、诃子10g、白及10g、三七粉3g(冲)、锡类散1.5g(冲)。用法:将药材煎熬制成汤剂,取出浓汁120ml,保持每晚口服一次,汤药疗程为15天一个疗程,服用完后停药观察2天。
对照组药物服用选用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口服4g为一袋,分4次口服。以上疗程均为12周。
观察方法
观察患者的治疗疗效情况,根据2002年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照积分法对中医证候进行判断。(1)缓解:在治疗以后,结肠炎病症改善明显,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弱,表示治疗得到缓解,症候的积分减少超过90%;(2)显效:治疗以后,患者体征与症状有显著缓解,中医证候的积分减少程度在70-89%之间;(3)有效:治疗以后,患者体征与症状有所缓解,中医证候的积分减少程度在30%-69%之间;(4)无效:治疗以后,患者体征与症状没有显著好转,或者加重,中医证候的积分减少程度在30%以下。
结果
腹泻症状积分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腹泻症状积分4.06±1.94、2.29±1.66分,治疗组3.62±1.44、1.41±1.52分,治疗之前组间无差异,P>0.05;治疗之后治疗组积分明显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经治疗后治疗组证候改善总有效为94.2%,而对照组为85.3%,在实施统计学检验以后得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共计10例,计算到29.41%总发生率,治疗组共计4例,计算到11.76%的总不良反应率,P<0.05。
讨论
目前中医学认为,该疾病病因机制是由于患者本身出现体质虚弱、胃寒体湿、脾虚血气运行不畅,从而造成疫气毒菌侵入,使之患者产生情绪抑郁、紧张等思想,或劳倦过度,或恣食肥甘厚味,酿生湿热,或寒湿化热,损伤脾胃与肠腑,形成肠道壅滞,脂络受损。其发病与肠、脾、胃、肝、肾等均有一定的关系,多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而大肠湿热普遍被认为是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特征。针对此病机特点,我们拟定了清肠化湿方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治疗。中医证实中药黄芩、黄连属于一种药性苦色,能够缓解体内湿热的药材,可以解热清燥;药材白头翁在中药理念中对清热解毒具有良好的疗效,是一种凉血止痢的最佳药材;药材白芍起到的疗效能够促进患者活血养营、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对患者出现邪毒湿热之症起到清热利血的功效。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临床实践中,口服清肠化石方配合中药灌肠治疗活动性结肠炎,不仅能改善症状,而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优质的治疗方案。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的具体变化、特定菌群的参与以及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具体免疫机制。因此,不仅需要前瞻性研究(确定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作用的动物研究),还需要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溃疡性结肠炎的遗传和分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