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瑶
内容摘要:借助文献资料法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学科特色科学融合,通过课程建设实践,从运动教育构建核心素质出发,到项目化教学还原项目特点,再到翻转课堂激发学习动机,重构了具有项目特色的操舞类技术课堂,在构建优势下对其进行科学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以支持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应用,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体系,以期为操舞类课程建设提供实践依据,推動“混合式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 项目化 运动教育 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与互联网得以紧密结合,引发了教育技术界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及改变教学结构的助推器。通过跨学科、跨业界的融合与发展,spoc、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受到教师们的追捧,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逐渐演变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它将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并根据学科特色科学结合,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最优化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打破了固有的教与学的传统模式,拉近了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
一.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积极地自主式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几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依据学科的特点科学地协调统一,根据教学过程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去实施教学计划与教学的方式。教师将课堂有针对性的划分为课前环节、课中过程以及课后诊断,课前环节教师利用问题导入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利用线上课程解决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建立动作的泛化以及知识的框架,能够为后续课中环节的高效教学打下基础。当学生对该节课堂教学内容初步了解后,一方面能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堂课知识与技术,较快地解决学生自身困惑,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更快地掌握本堂课的重点与难点,更易掌握知识点与技术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能更清楚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动作的细节,从而进行精准地学习,大幅提高教学的效果。课后诊断环节,学生能够通过发帖、即使通讯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答疑,解决课堂或课后练习中所产生的困惑,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由被动变为主动。首先学习者需要提前进行线上学习,了解每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微视频、微课、电子资料等方式;其次课中环节的项目化教学模式使学生把所学的曲目最终演变为团队的“作品”,它需要自身投入时间与精力去创作;最后课后环节学生能够继续将课堂延伸,对于不清楚,有疑问的地方不仅可以询问授课教师,也能够提问周围的伙伴,自此整个过程学生将更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
(二)适应不同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学习者,实现教学的统筹兼顾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只能负责在课堂中的教学环节,对于课前以及课后的监管不足,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混合式教学模式采用了“线上+线下”的模式,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得以延伸,线上微视频、微课等能够将基本知识和技术动作通过动画、三维立体等技术手段进行灵活演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特别对于动作记忆困难的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形成动作框架,在课堂上结合授课教师的精讲勤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于学有余的学生而言能够将动作技术精益求精,结合自身身体感觉创造性编排演绎,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水平和能力的学生能够被充分照顾,教师能够有的放矢的去实施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的统筹兼顾。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贯穿起来,从课前的翻转课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自主学习,促进课中教学的顺利开展,到课中项目化教学将学生进行团队分组,根据所承担的项目开展有利于自身学习与发展的教学,促进学生吸收多元化的内容,成就最终成果的顺利产出,再到课后运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提档升级,学生组成的团队在成果的产出过程中出谋划策,精雕细作,更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在行动中催生“精品”,全员参与齐上阵,教学效果稳步推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知识、技术、核心素质等能力,将课堂教学化“他我”为“自我”,主动积极性的增加,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序推进,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促进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成为课程建设的助力者
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并且在每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的过程,积极思变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得到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意识到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因此他们会将课堂变为自己的“阵地”,去“挖沟筑墙”,去深耕知识的“土壤”,在学生积极的参与下,教师得到课堂教学真实反馈,并根据反馈给予积极地诊断,改进教学的方法、手段,调整适应本课程以及教学对象的教学模式,打造真正意义上适合学生的、学生喜爱的“金课”。
二.操舞类课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导,变被动为主动
翻转课堂是一种颠倒课堂教学程序的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化学老师发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而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翻转课堂其基本思路是将传统学习过程的顺序进行颠倒,让学习者利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本堂课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而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在课中这个过程通过答疑解惑、讨论等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操舞类课程的显著特点是需要学生调动身体每一块肌肉去进行强化记忆,去学习动作,同时在音乐配合下进行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需要一定的协调性和肌肉快速记忆的能力,因此操舞类运动是入脑、入心以及肢体动作全面配合与协调的运动项目,去展现动作的节奏性、一致性以及完成性,因此在课前提供个性化的协作式的学习环境,例如微视频、动画、电子教材等电子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达到知识的泛化,在课中通过答疑解惑等方式将知识进一步内化,这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空间和途径。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互换了师生角色,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协助和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式学习,采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促使学生完成“学习中心”角色的转变,这种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了课堂参与性。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为引导,还原运动项目特点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行动导向”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项目任务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化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指导,每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任务的各个环节,学生在边实践,边学习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最后通过完成最后的项目成果来反馈学习的成效,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排舞运动》课程中,每个小组会抽取到所学曲目,小组成员在项目竞赛规则的指导下去完善曲目的动作编排、队形编排以及展现舞台表现力,打破了操舞类课程仅是成套动作的讲授,最后呈现千篇一律的考核内容。因为每个小组在拿到抽签曲目后要根据团队成员的运动能力、音乐风格演绎以及团队创编能力去“精雕细作”,最后才能呈现出带有自身队伍深刻烙印的“作品”。因此项目化教学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动作技术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理解、去实践该运动项目的竞赛规律,带着竞赛的特征去揣摩运动项目本身,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对运动项目的掌握,在“作品”形成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将对竞赛规则的理解放入到创编中,而“三期”的展示与打磨,能够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指导,对完善项目成果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而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够真正还原运动项目的竞赛本身,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规则,学会欣赏项目竞赛,对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运动教育模式为评价,构建核心素质
运动教育模式是以运动教育理论、团队学习理论、社会化理论为基础,采用真实情境的教学比赛、运动季教学、复杂情景教学,皆在使学生成为有运动能力、运动素养和运动热情的运动者。首先建立操舞类课程标准运动能力目的与目标对应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能力与目标,例如在考评评价上,注重创编能力、对竞赛规则知识、团队合作与配合等目标领域保持一致,其次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素养和运动参与,体现在平时课堂的参与度、团队沟通,角色胜任等领域。传统体育教学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差,而运动教育模式采用直接指导、伙伴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团队沟通与合作、团队激励以及过程评价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体验“作品”应运而生的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获得真实而深刻的运动体验,实现运动技能与运动实践培养的高度统一,由“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的教育转型,体现了体育课程特有的教育功能。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将竞赛中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引入在复杂的运动情境中,使学生在运动情景中通过参与运动而掌握知识,理解运动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西登托普认为运动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社会适应、情意以及终身体育观等方面效果显著。在整个学期教师将会把教学内容合理进行分配,并划分小组通过三期展示的方式结合运动项目的规则、传统、仪式进行检验,在三期(期初、期中、期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包含运动礼仪、运动规则、欣赏运动项目的能力会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团队合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化下的教育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效率、易操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变的不仅是教学的流程,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思维的革新,它拓宽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拓展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结合操舞类课程特点的基础下,能够有效解决目前该课程领域中理论课与技术课最优化兼顾的问题,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尹志华.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的线上体育课程设计要点解析[J].中国学校体育,2020,24(3):79-86.
[2]林雪燕,潘菊素.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5-20.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4.
[4]贾嘉,谭明霞.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艺术设计类软件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43-47.
[5]高航,高嵘.伦运动教育模式的时代价值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20,1:105-109.
[6]蒋新国,肖海婷.美国运动教育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1):82-85.
[7]叶荣荣,余胜泉,陈琳.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9:104-112.
[8]白铂,杨喜君,任勇,黄玉涛.高校体育教学“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4:108-111.
课题来源: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育与美育并重 技能与素质并举”高校操舞类课程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2724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