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神扶贫的精准扶贫驱动力探究
——以甘肃某贫困村为例

2021-09-11 10:06
陇东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甘肃省贫困村民众

石 林 溪

(陇东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当前甘肃部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与政府、社会以及民众自身等因素有关,本文基于精神扶贫视角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制定出有效的扶贫方式,使之适应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一、甘肃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贫困户识别力度有限

贫困户识别力度有限在甘肃省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中较为普遍存在,在对贫困户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主要以“粗放型”识别为主,在对临界贫苦户进行识别时存在一定的误差,未制定严格的贫困户识别标准,在贫困户识别工作中呈现出平均主义,这将会增加后续工作的难度。

(二)扶贫资金不到位

从扶贫资金角度进行分析,甘肃部分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资金落实不到位,资金在分配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投入范围。在资金分拨的过程中,公路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项目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均衡。且相关部门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责任意识不强,忽视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工作,上级部门在对该地区扶贫资金落实情况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扶贫资金拨付的进度仅为35%,与省级部门相关规定差距较大,不利于提升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1]。

(三)产业扶贫带动效果差

2019年甘肃省在针对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的过程中,“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81亿元直接到户用于发展种养产业,74.6亿元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产业。但是在实际运行的环节中产业扶贫的带动效果不显著,部分产业基地以及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经费来源有限,再加上受到内部以及外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增加了产业扶贫项目运行难度,且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生产的过程中未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忽视市场运行管理,降低了产业扶贫的带动效果。

(四)忽视扶贫奖惩机制构建

甘肃省部分贫困地区未充分发挥奖惩机制的重要性,在执行的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奖惩标准实施,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有限,未及时对扶贫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且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会受到考核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奖惩机制运行的形式化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的行为,奖惩机制发挥作用的力度有限,这些因素都将会增加精准扶贫的难度[2]。

(五)扶贫人才队伍落后

精准扶贫工作的有序进行需要人才的支持,但是就目前来看,甘肃在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缺乏专业型人才的现象较为显著,部门扶贫工作人员并未经过严格的培训,再加上自身的责任意识不强,且年龄偏大,导致在开展精准扶贫过程中不具有创新性,无法及时将精准扶贫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甚至存在对精准扶贫工作不了解的情况下就开展工作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精准扶贫的顺利进行。

二、基于精神扶贫的精准扶贫驱动力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以及方法

1.指标选取与依据。此次数据主要来自甘肃省相关部门单位的权威数据,借助层次分析法的形式对其进行研究,针对甘肃省精准扶贫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精准扶贫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邀请专家学者对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以此总结出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在指标选取的环节中,在指标评价体系目标层的制定上,主要为基于精神扶贫的甘肃省某贫困村精准扶贫驱动力,并对该指标体系中的系统层进行选取,其中主要涉及政府推动力、社会影响力以及民众需求力三个层面,政府推动力的指标为专业规划编制、相关政策扶持、开发引导程度、监督管理体系;社会影响力包括基本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管理体系、民风民俗以及生态环境等;以民众需求力包括需求动机以及信息接收程度等。在该指标选取的过程中充分结合甘肃省某贫困村的具体情况,将政府、社会以及民众作为主要元素,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精神扶贫的甘肃省某村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

表2 计算方式

(二)结果与分析

对上述结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社会影响力的驱动作用相对较强,驱动作用最弱的为政府推广力,在对社会影响力的权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其中乡村区位条件为0.103,这说明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地区区位因素的影响,甘肃省某贫困村的交通不便利,要想提升精准扶贫效果,则需要注重完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对民众的需求权重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其中信息接收程度为0.101,这说明贫困地区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导致民众自身的脱贫意识不强,为此要注重提升民众的脱贫意识,积极发展具有产业优势的扶贫项目,以此促进民众增收。对政府推动力权重进行分析,其中监管管理以及引导开发程度分别为0.501、0.040,说明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导意识,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以此保证扶贫工作有序进行(如表3所示)。

表3 驱动力指标体系权重

(三)基于精神扶贫的精准扶贫存在问题的原因

1.政府层面。从政府层面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政府扶贫政策宣传与落实不到位、用于精神扶贫的资金投入较少、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弱、缺乏精神扶贫工作经验等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扶贫政策宣传与落实不到位。扶贫资金在投放的过程中未充分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主要体现在忽视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到收益与投入之间的关系,甘肃省某贫困村在资金投入的环节中,相关人员在扶贫项目选择的过程中未制定预期的绩效目标,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增加扶贫项目的运行成本,无法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积极作用,由于资金落实不到位,不能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导致无法发挥精神支撑以及文化滋养的作用,不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第二,专业人才队伍能力弱。当前精准扶贫队伍的结构较为单一,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针对甘肃省某贫困村扶贫工作的具体情况,扶贫队伍呈现出老年化的趋势,且对电脑等设备的使用方式不了解,在填写扶贫档案信息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漏填或者错填的现象,再加上扶贫队伍的自身责任意识不强、文化水平较低,在开展精神扶贫的过程中,其中扶贫队伍是影响精神扶贫的关键影响因素,如今部分地区扶贫队伍无法满足精神扶贫工作开展的需要,增加了精神扶贫工作的开展难度。

第三,贫困户界定不准确。甘肃省某贫困村在界定贫困户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村与村的具体情况,在制定扶贫指标时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导致出现经济较好的贫困村的指标与经济差的贫困村的指标相同的情况,再加上识别贫困户的方式传统,面对贫困局面感觉到力不从心或无能为力,为充分发挥精神扶贫效能优势,将会激化村民之间的矛盾,精神扶贫识别工作未落实到位[5]。

2.社会层面。从社会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参与程度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较少,未将社会在开展精神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充分地展示。甘肃省某贫困村在产业扶贫时,产业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内生动力较弱的问题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市场开拓能力有限,相关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较低,具有特色的产业较少。部分民众思想落后,未充分认识到精神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缺乏参与精神扶贫的信心,在态度上呈现出消极的特点。

3.民众层面。从当前精神扶贫工作开展角度进行分析,民众层面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民众思想相对落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缺少与外界进行沟通,获取信息的方式较少,再加上部分民众思想相对落后,未充分认识到精神扶贫的重要性。扶贫奖惩机制不完善,帮扶群体的主体意识相对欠缺,甘肃省某贫困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相关主体人员以消极应对的态度开展扶贫工作,未对民众的真实需求进行了解,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奖惩机制,但是缺乏监管机制的管理,导致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当扶贫工作出现漏洞问题时将会降低精神扶贫效果。

三、提升甘肃贫困地区精准扶贫驱动力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强化政府主导。基于精神扶贫下的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参与,注重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呈现出村组拂新风、产业成风景的良好势头。为了提升精准扶贫质量要注重构建政府扶贫长效机制,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充分结合地区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地区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甘肃省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政府驱动力,上级相关部门单位可以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工作小组,集中处理在扶贫项目进行中涉及的问题,并落实好扶贫项目的责任制度,实时对扶贫工作的进展进行动态化的监管,并与项目的逾期目标进行比较,及时对进度进行调整,并及时将项目进展情况进行通报,保证扶贫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在此环节中,乡镇以及区直等部门要加强合作,反馈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参与政府相关单位组织的各项扶贫会议,并对会议的精神进行精准传达,保证精准扶贫的高效部署。

2.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为了防止在脱贫之后出现反弹的情况,则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精准扶贫长效运行机制,保证精准扶贫工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要做好扶贫政策的落实工作,要让群众真正看见扶贫的成效,增强贫困人员脱贫的信心,切实了解脱贫人员的脱贫意愿。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了实现精神扶贫,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意识、丰富贫困群众精神文明生活提供平台。实现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房屋、交通、水电等多个角度进行出发,解决群众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基础,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良好基础[6]。

(二)增强社会参与度

1.构建金融扶持体系。在培育特色产业的过程中要求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结合精神扶贫的实际情况,将“富脑袋”“健精神”等因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培育特色产业的方式鼓励贫困群众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形成“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共识。政府相关部门单位要将“政府+企业+银行”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将放大资本效应作为重点:一方面,要提升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可以发挥扶贫小额信贷贴息产品的优势,并结合产品的投放方式进行了解,对其进行创新。银行相关的金融机构要结合贫困户金融需求的实际情况,逐步提升扶贫贷款的抵押范围。为此,甘肃省可以成立金融服务点,以此为贫困项目的开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要对财政扶贫资金以及金融信贷资金的投入比例进行控制,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将发挥金融扶贫体系“金融活水”的优势,使之与产业扶贫资金实现有效的结合,要注重关注帮扶企业,保证能够实现与贫困群众之间利益的有效结合。

2.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发挥“新时代传习所”的优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向群众讲政策、讲技术、算细账、解疙瘩,引导和鼓励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性规划的基本原则,注重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扩大种养规模与培育壮大合作社龙头企业构建扶贫产业体系有机结合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该地区的特色产业,构建扶贫产业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甘肃省要积极培育特色产业,结合群众密切关注的特色农业,构建完善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可以加强甘肃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与特色产业产销协会之间的联系,精准定位特色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打造甘肃特色产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即一方面,要结合甘肃省贫困村特色资源的优势,注重培育特色品牌,并将品牌竞争作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将政府与企业进行有机结合,龙头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保持联系,将该地区的农产品打造成民生品牌,并集中做好品牌的认证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要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将质量作为重点。还可以借助科技的优势,经济引进“电子商务模式”,并将相关的特色产业培训以及市场对接等方面纳入其中,以此发挥特色产业优势[7]。

(三)强化民众参与意识

为了保证精神扶贫下的精准扶贫顺利进行,则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要求相关的领导干部及时深入到基层,切实了解当前民众的具体需求,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做好协调工作,针对在扶贫过程中存在的困惑进行及时解决,以此增强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以甘肃省为例,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对群众满意的坚持做好,对群众不满意的积极改进,基层干部走在群众中间,在与群众朝夕相处的过程中了解群众的愿望与诉求,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不断创新群众的服务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意识。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提升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传授农民致富本领,在普及农业实用技术的同时,加强新型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意识、投资意识、质量意识。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市场营销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大会,提高贫困户自身的自我组织以及自我服务意识,提升民众的自我教育能力[8]。

(四)注重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队伍责任意识

在开展基于精神扶贫下的精准扶贫过程中要积极邀请党员干部、技术专家、致富能手、脱贫带头人等,以现身说法的形式,开展政策法规、实用技术、种养技能、创业经验等“点菜式”授课,为广大贫困群众注入脱贫致富的强劲精神动力。精准扶贫创新驱动的关键是要人才的支持,扶贫办或者相关的部门单位要切实落实好人才培养计划,以此从整体上提升扶贫人才队伍质量。甘肃省在开展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可以对驻村帮扶队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扶贫人员了解农村扶贫工作的技巧,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定期对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坚持“走出去”的基本原则,积极到优秀的脱贫村进行学习,借鉴优秀的经验,以此拓宽自身的脱贫工作视野,才能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全身心投入脱贫工作中。要落实好奖惩机制,针对工作开展过程中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增强人才工作的积极性,而针对在扶贫工作中存在的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要求扶贫人才始终以身作则,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规范扶贫行为,以此提升精准扶贫效果。

提升精准扶贫创新驱动力的方式具有多样性,在此环节中要充分结合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注重以精神扶贫为动力的扶贫人才队伍建设,政府及相关的部门单位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健全完善的精准扶贫长效运行机制,以此真正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猜你喜欢
甘肃省贫困村民众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席晓辉作品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