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霖 郭谌涛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哲学家萨特在考尔德的作品中窥见了某种生命的状态,说到“它们以空气为能源从而得以呼吸,并从大气层稀薄的生气之中获得自己的生命,因而,它们的运动就有着超出一般运动的性质。”
在20 世纪前的传统雕塑无论是具象的还是抽象的都是静止不动的,而考尔德打破这一单一局面创造了雕塑的四维空间“时间”的“活动雕塑”。活动雕塑的出现突破了原有呆板的雕塑形式,而这种对雕塑的新的理解可能来自他的家庭世族的影响,也来自他兴趣爱好的影响。
考尔德出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未来主义和反现实主义时期的世界,由于考尔德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雕塑家出身,考尔德也在雕塑的熏陶下成长。7 岁时开始,已经展现了他在工具方面非凡的能力,小考尔德在幼年时期经常会给姐姐做一些首饰品,并不是单纯的珍珠手链,更多的是首饰上的创意。
1922 年,他到纽约去学习绘画。第二年就加入了美国”垃圾箱”画派领导下的艺术学生联合会。恰巧未来主义是当时整个美国艺术的热潮,未来主义宣言表述“透明的玻璃板,金属板,电线,室内外的电灯,就能够表现平面,方向和一个新现的半明半暗调子。”[1]
此刻,他的雕塑作品就如按照未来主义所阐述那样,例如他的其中一幅作品《虾笼子与活动鱼尾》,起初的考尔德总会在一些极其不起眼的,甚至是废旧杂物中去获得灵感。采用铁丝,木块,破碎骨片,铝和锡等材料组合,让作品中的钢丝和铝板遇到风时,随着空气活动,这个“虾笼子”就会自行变动位置和形状,相互碰撞的铝片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让观赏者误认为是鱼儿游在水中。
这种新形势的活动雕塑正是采用利用机械的驱动力或空气的流动等为媒介和材料自身的特殊性使作品具有视觉变化的艺术魅力。同样因为材料的特殊属性,作品还可以通过产生不同的音效,让观众沉醉在这视听盛宴里面。
“为什么所有的艺术都必须是静止的,雕塑的下一步是会动的”。
——亚历山大·考尔德
到底什么是运动?在不同的事物或是活动中的“运动”似乎不尽相同但又差不多。我们可以用米老鼠在动画片中跳舞,它的引擎是动漫科技;舞蹈演员更是可以将旋转跳跃直接展示在舞台上,它的引擎就是人体本身;同样,考尔德的《马戏团》也表演了一种运动状态,虽然他的引擎是马达,它的活动重复,机械而缺少偶然性。[2]
考尔德的“活动雕塑”有的是矗立者的,有的是悬在天花板上,这种可以活动的雕塑没有具体的摆放方式,可能是为了呈现出一种生物形态的美,也可以是为了使观赏者产生各种联想,观者在运动中的雕塑捕捉视象,让在展览中能够身临其境的体验艺术。考尔德运用雕塑随着气流变化不断变化,发出清脆的声音如清风吹动的树叶一样轻轻抖动,让人沉浸在视觉艺术乐趣之中又能体会到听觉盛宴。这些与现代公共环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品,为凝固的建筑几何空间增添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就好比说考尔德的《铝叶子》《红花瓣》作品中,大量地运用铁丝,铁叶子,通过焊接的技术来创作,作品也会随着气流的不同来展现本是稳定雕塑存在的不同面貌。感觉这种气流正是考尔德作品“动”的引擎,而他部件的颜色基本上采用三原色来表达,也体现了作品中原本属于自然的那一部分。
考尔德“活动雕塑”的相反一面就是他的“静态雕塑”可能起初有所不解,明明动态雕塑做的挺好的为什么又去做静态雕塑,或许有着他自己的意义吧。
亚历山大•考尔德最让人熟知的作品是《红鹤》(又称为火烈鸟)。作品坐落于芝加哥联邦政府中心广场上的纯红色巨型雕塑。它们庞大的身躯,仿佛是远古的动物,又像是钢铁的怪兽,显示出极强的生命活力和激烈的动感,令人精神振奋,展现出雄性的美感,是巨大城市空间中的现代图腾。这副用钢板焊接而成的作品高达15.9 米,人们可以在作品下自由自在地穿行,可以算是作品中的流动感。在整个雕塑中考尔德没有运用直线的刚性来体现雕塑的稳定性,而是借助于斜线和弧线的运动线形来展现形体的空灵感,与广场周围的立柱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雕塑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的同时,更像是美国幽默文化的体现。[3]
考尔德的大型公共艺术雕塑作品还有肯尼迪国际机场的".125"、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螺旋"、1967 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的"人"等等。我认为这样的大型雕塑作品,不单单为的是成为一种城打破市四四方方建筑的艺术装饰品,也不仅仅是在所有灰色调调的钢筋水泥的跳脱的极纯三原色,而是想让人们在这雕塑作品旁边流动经过时,去发现静态中的动态感。
到底亚历山大·考尔德能带给我们什么?我觉得不仅仅是活动的静止的雕塑艺术品,而是一种当代艺术下的一种创新和突破陈规,发现新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