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凯弋,马颜颜,刘莉琴
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南昌 330029)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肿瘤,会对女性的生命安全产生较为 严重的负面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该疾病主要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术后生存率,但术后常见上肢淋巴水肿、皮下积液等并发症,阻碍患者的恢复[1-2]。针对此类并发症,临床常采取护理干预、微波干预及药物治疗等进行预防及治疗。鉴于此,本研究探究微波干预在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切口并发症中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于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84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年龄19~67岁,平均(45.18±4.77)岁;病灶位置,外上象限11例,外下象限12例,中上象限10例,中下象限9例。观察组年龄22~68岁,平均(46.03±4.11)岁;病灶位置,外上象限12例,外下象限10例,中上象限8例,中下象限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病灶长度≤30 mm,且临床分期Ⅰ~Ⅱ期;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术前存在上肢水肿或颈部伤害;糖尿病史、免疫性疾病史及慢性皮肤病史;精神病史,无法正常交流。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依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指导其按照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开展康复运动;定时对患者引流管进行挤压,确保其通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减少患侧肢体使用频率,尤其减少提拿重物的情况;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避免摄入高油、高盐及刺激性食物。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微波干预:采用微波治疗仪(徐州瑞康医学仪器有限公司,WB-3100AI),在确保患者患处无敷料遮盖的情况下,距离患侧腋窝、下颈区及术后切口皮肤50~80 mm 进行照射,功率保持在20~30 W,频率为910~920 MHz,温度为40~42 ℃,如出现过红、过热等情况及时调整照射距离,30 min/次,2次/d,10 d 为1个疗程,干预结束后通过胸带对患者进行加压包扎。
(1)对比两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干预后,上肢周径较干预前增加20 mm 以下,患侧肢体与健肢上举差距小于50 mm,且外展角度小于10°,则记为优;干预后,上肢周径较干预前增加20~40mm,患侧肢体与健肢上举差距为50~100 mm,且外展角度为10°~30°,则记为良;干预后,上肢周径较干预前增加40 mm 以上,患侧肢体与健肢上举差距大于100 mm,且外展角度大于30°,则记为差;上肢功能总恢复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2)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下积液、切口红肿、皮瓣坏死等。(3)对比两组疼痛情况:干预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共0~10分,分数越低代表疼痛越轻。
观察组上肢功能总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干预前,两组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s)
表3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 P观察组 42 6.17±2.66 2.12±0.73 11.746 0.000对照组 42 6.28±2.45 4.02±1.13 6.701 0.000 t 0.243 11.299 P 0.808 0.00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2019年相关统计调查分析,乳腺癌发病率位于女性疾病榜首,占比高达17.10%,已成为对女性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隐患,且具有一定潜伏期,因此,及早进行诊疗极为重要。目前,临床多采取改良根治术治疗乳腺癌患者,且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但同时也会存在上肢淋巴水肿、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对于此类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以往临床多采取护理干预及药物治疗等方式,短期疗效较为显著,但远期疗效甚微,且部分方式还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二次损伤[3]。
随着医学技术及医疗设备的发展,微波干预逐渐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中,该方式起效较快,且患者在干预过程中无痛苦,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远期疗效显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上肢功能总恢复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后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杨福泉和李晓翔[4]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微波干预在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中应用效果较好。微波的穿透力较强,其产生的热离子效应能够到达皮下30~50 mm,并将温度保持在40 ℃左右,从而增强切口周围皮肤组织血管通透性,促进局部渗液吸收,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5-6]。此外,微波干预产生的高频电磁波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起到消炎镇痛的作用,从而减少感染情况,保障皮瓣的生长[7-8]。
总之,微波干预在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