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探究

2021-09-10 20:05许迪文
百花 2021年1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探究

许迪文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与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产业有交集、有联系,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含义和特征,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实现模式与途径,望能为如何提供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一些想法。

关键词: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探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不断深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各个层面均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从政策层面鼓励多方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并于2015年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提出政府可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所有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并提供充足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一、文旅融合的含义及特征

文化包括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两大部分,旅游包括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两大部分。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一般不陌生,旅游公共服务是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与公共文化服务类似,旅游公共服务也是通常由政府或社会组织提供,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基础,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产品及服务的总称。从文化与旅游的组成上来看,文化和旅游的结构十分类似,二者有较强的相似性,所以可以将二者组合在一起共同发展,并且融合在一起,理论上不会产生较大冲突。根据文化和旅游二者所包含的内容,文旅融合可以让具体内容两两组合,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旅游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产业、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公共服务四块主体部分。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和旅游虽然结构类似,但仍然有较大差别,二者自身都有较为独特的地方,有自己的学科逻辑,不讲方式方法简单融合并不能起到1+1>2的理想效果,甚至可能对文化和旅游市场都产生一定的冲击。这就需要在认识二者的一般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文旅融合的普遍特征。

1、文旅融合的综合性

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一般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综合了政策、经济、社会等因素,同时也经常加入文化因素。当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相互融合时,很大可能会构建出一个新的大规模综合型文旅产业生态,在过程中使旅游产业的盈利增加,规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升,令文化产业外延,二者不再泾渭分明。由此可以预见,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产生的大规模文旅产业生态会集文化、经济、娱乐等诸多不同产业于一身。

2、文旅融合的承载性

因为文旅融合中文化的参与,使文旅融合之后也会带有文化的特点。在长久岁月的积淀下,文化必然具有深刻的内涵,深厚的底蕴,这让文化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使命感,这种厚重感和使命感让人感受到了文化的承载性。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继承并发扬文化本身自带的承载性,将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各个角落,具体到消费和生产过程中就是,让消费者在吃、喝、玩、乐、行、购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文化的厚重并产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在享受的过程中满足消费者的自我实现需求,打造出文化元素贯穿其中的文旅产业生态。另外当文化范围不变时,人的文化认知基本类似;在文化环境发生改变时,不同文化之间差异性也对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会加强原文化内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文旅融合的外延性

正因为文化贯穿在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中,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可以给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提供一定的发展动力。通过对文化进一步探索和融合,创造出更多新奇有趣或者有意义的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及其他周边产品,这使文旅融合也有极强的外延性。如杭州西湖的《白蛇传》与《济公传》,经过长时间文人墨客的不断挖掘以及加工其内容,丰富周边地区,现早已成为杭州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旅游名片之一。

除上述提到的特征之外,文旅融合的类型还包括休闲型、猎奇型、求学型、心理满足型和技能发展型几种,分别对应了消费者的不同追求,从身心放松到猎奇好奇心理,再到求知求学心理和心灵寄托理想追求,最后满足消费者对于自身潜力自我挑战的要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实现模式与途径

旅游与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的深层驱动力主要是自身的内源动力,外部力量是辅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有必要实现旅游产业的整合与合作形式、合作与合作形式。在构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模式时,不仅要考虑融合产业的技术、绩效和资源特征,在具体情况下还要考虑旅游产业及旅游公共服务的实际整合程度和相关性。最大程度利用地理优势、资源特点和资金支持系统的集成点,企业连锁点和融合产业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的产品,以创新和选择最合适的方式的一体化发展道路、资源、技术、市场和产品,在之后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使旅游产业增添附加属性,价值上升、资源创新、产品多样化和业态升级。因此想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可以通过以下模式和途径实现。

1、整合众多资源融合发展模式

在某些文化产业开发时,如文化产业带有强烈地方属性和地域文化优势,可以倚靠其特色打造一条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发展道路,智能化整合利用其充足丰富的地方历史名胜古迹以及风土人情等,并深入开发,将文化中的价值转化为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的价值,提升旅游产业整体格调,增添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的附加价值。例如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对少数民族活动如达斡尔族的冬捕和开江仪式、云南傣族泼水节等或者其他类似的重大节日和民族活动进行包装挖掘,除了保证活动和民俗特性的原汁原味外,周边纪念品等也要配套跟上,这就需要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跟上文化的脚步,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打造亮眼的旅游文化,并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同时上升。

2、强化信息技术发展模式

目前,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水平,信息化与网络化也要跟上全球化的水平,技術的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也越发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的脚步,强调文化和旅游产业与公共服务中信息技术的比重上调,可以使产业经营范围外延,产业和公共服务的内部结构优化,使产业和公共服务的运行方式得到新鲜血液。智能化整合各个关键元素与节点,不断扩大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制造业、农业和房地产等相关行业的融合范围与程度,促进旅游产业与公共服务的全面繁荣,最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因此,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将信息化技术有机地渗透到各个部分,充分挖掘互联网技术在旅游公共服务和文化公共服务的潜力,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技术(VR)的辅助下建立旅游所在地的基础数据库,搭建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旅游质监信息系统,开发或完善旅游相关个性化应用,实现旅游数字化管理和优化,使旅游公共服务进入新阶段,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可以考虑建设旅游公共服务和政务门户网站、掌上导游、有条件可以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建立景区自动全景展示等智慧旅游平台,利用网络渠道宣传并邀请消费者进行新奇的智慧体验;建设旅游服务企业线上服务平台,与大型网络公司合作推出旅游一卡通,实现一站式集成服务;利用网络技术将酒店入住环节简化,让商业、管理、运营模式和服务平台焕发新生。

3、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引入旅游服务区域

在各种各样的原因影响下,国内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其布局和建设经常难以契合旅游需求,同时旅游经典与旅游区公共服务点建设也很少考虑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与质量,文旅融合则为二者相互结合和促进搭建了桥梁。国外已有一些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如日本图书馆内可以找到该地的详细旅游信息,并提供旅游地图等,图书管理员也会为游客提供相关信息;学者刘晓苏认为政府在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普及中有首要责任,文化、旅游等公共服务有着主体独立性较强的特点,因此他建议在提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中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激励机制,鼓励竞争,只有良性发展才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提供单位的根本追求和基本趋势。

从目前来看,各地已经出现一些公共文化设施融入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成功案例。如北京市海淀区的宾馆和景区、浙江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以及广东省博物馆这些一线城市和旅游发达城市的公共文化场所已经开展行动并取得一定成果。有的采取信息的定点投放,在景区以及宾馆增加旅游指南,并结合公共的数字阅读终端,游客可以根据需求自行下载电子版攻略和介绍指南;有的选择在机场航站楼引流,在航站楼设立各类体验馆和旅游指南投放;还有一部分选择与新兴的民宿结合起来,在民宿设立公共文化服务,当下年轻人在旅行时多会选择彰显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的民宿,由此可以让年轻人体验到文旅融合带来的新鲜感。综上所述都是让公共文化的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区域紧密连接的有效途径,但总体来看,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服务区域,公共休息区的公共阅读、文化展示和体验等设施设备仍然不算普及,公共文化设施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4、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教育作用

研学旅行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形式和重要形式之一,文化研学旅行可借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因此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是发展研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博物馆、非遗传习基地是得天独厚的文化研学旅行基地的公共文化设施,可以考虑将这些博物馆和基地利用起来。

南京博物院、福州的三坊七巷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南京博物馆会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非遗馆进行现场展示,并配展演活动,活动形式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形式展示当地特色。非遗技艺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与研学旅行相结合,显示了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服务融合的良好发展趋势。博物馆、非遗传习场所的研学旅行服务不能仅限于“游”,还有“学”需要重视。研学旅行帮助中小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文化自信,学习书本上接触不到的知识,促进书本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融合,这是博物馆和非遗传习场所等公共文化机构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面临的一大挑战。

5、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品牌打造

高水平的文旅融合不能光在一些特定区域做工作,更需要融合的全面性和渗透性。城市文化元素贯穿城市每个角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星罗棋布,文化活动随处可见,种类丰富。城市包围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下,游客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这是高水平文旅融合通过城市文化品位的外在显化。城市的群众文化活动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增加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哈尔滨久负盛名的“街边音乐节”强化了其“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浪漫城市印象;近年来成都和深圳异军突起,市属文化馆组织和推动的街头艺术表演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有专家认为街头艺术表演是现代城市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展示城市文化形象,激发城市文化的创造力,丰富当地市民和外来的体验。虽然严格来讲街头艺术表演本身不能算旅游项目,但在显化城市文化品位时间接实现了提升公共服务的目的,由此可见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产业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有时是直接的,更多是间接实现的。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反过来对公共文化服务观念创新和拓宽思路也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可以理解为何强调不能把文旅融合简单地理解为旅游景点简单增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变成游客服务。

6、重视影视对旅游的影响

影视对当地的旅游起了很大的带动作用,文化影视作品或城市形象宣传片可以作为载体宣传城市旅游,如拍摄了众多影视剧的横店影视基地,精良的建筑群和影视场景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大红灯笼高高挂》和《乔家大院》等文化影视作品播出后,以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晋商文化旅游基地变得热门起来,游客在影视基地这些当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可以时刻感受到文旅融合的乐趣。

三、结 语

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产业与旅游文化服务融合是重点但不是不能克服的难点,因此可依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宏观上持续产业模式创新,基于地方文化特色,强化区域城市文化标签,在新形势下追寻公共文化服务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中街道文广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陈慰、巫志南:《文旅融合背景下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改革”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9年第4期,第36-43页。

[2] 李国新,李阳:《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19年第38期,第29-33页。

[3] 金武剛、赵娜、张雨晴、汪岩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建设途径》[J].《图书与情报》,2019年第4期,第53-58页。

[4] 马艳霞:《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年第57期,第137-143页。

[5] 柳英:《文旅融合:高校图书馆助力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9年第4期,第55-58页。

[6] 陆和建,姜丰伟:《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创新性动力机制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年第32期,第5-14页。

[7] 周沫:《关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年第7期,第156-157页。

[8] 陶丽萍、徐自立:《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年第38期,第85-90页。

[9] 李文秀,李美云,黄斌:《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模式和效应》[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4期,第73-78页。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