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观念日渐多元化,同时商业建筑模式也在不断创新改革。基于其功能日趋复杂、规模日渐增大,封闭式商业综合体在中国取得了蓬勃发展。此外,以开放、半开放建筑形式出现的街区化形态商业建筑,持续扩大了我国的商业市场,发挥了其自身灵活性的价值。
关键词:商业建筑设计;街区化;发展形态
中图分类号:TU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903(2021)01-0000-00
我国商业建筑街区化形态发展历程短暂,与西方国家相较缺乏一定的成熟性,国内商业建筑建筑中,存在多数非理性成分,由于处于市场经济建设阶段,商业建筑处于探索时期,因此应从客观理性层面进行分析。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商业建筑街区化形态研究力度。
1商业建筑街区形态发展诱因
1.1提高商业价值
为进一步增强商业价值,将商业街区内部面积予以划分,形成内部街道,增强商业价值同时,交通空间舒适度更佳。以步行立体空间组织,将室内外形成一个整体,从购物向餐饮、休闲以及娱乐方向演化,不同业态布局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
1.2消费观念及心理变化
伴随经济水平提升,人们收入持续性增长的同时,街区商业循序渐进的改变了人们消费观念,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仅将核心放置于产品自身,对消费环境、体验等提出新的要求。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发展背景,社会消费方式从传统“两化”转变为新“两化”,即从大众化、理性化到感性化、多元化。
1.3城市更新
城市化进程各类建筑扩建、改造中,城市与建筑形成良好关系十分重要。商业建筑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接触频次较高的区域,不仅满足本地消费者购物休闲需求,而且为外地游客提供了感受本土商业氛围的途径。因此,商业建筑是城市的一个标尺,反映城市文化氛圍、社会发展历程等。
2商业建筑街区化形态的设计方法
2.1总体规划
2.1.1与城市文脉关系
街区化形态商业建筑物,核心特征是以聚合形式存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项目进行初期规划设计阶段,应系统性分析项目所在城市的原有机理、文脉等,确定新建建筑与两者关联性。遵循原有城市文脉原则下,从整体层面控制新建建筑,并合理布设相应的交通,最终确定其与周围道路关系,保证与周围环境共存的和谐性。
2.1.2商业利益角度分析
沿街面实际长度直接关乎商业利益,通过将街区进行合理划分,适当将临街面进行延长,形成多个小尺寸街区从而提升商业价值。街区化形态商业中心,以开放空间布局成内外商业面,构造多个吸引消费者元素,将顾客吸引至街区内部,从而提升内部商铺经营效益。
2.1.3与客流客源关系
周边消费者高档次消费水平,是街区化形态商业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而其实现自身价值,需找寻更多消费群体,因此出入口需面向人口流动性密集区域。街区化形态商业需投入较多资金成本,档次定位更倾向中档以上,易将中低档消费者去除。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更多顾客仅停留于在“看看”,消费定位过低会丢失部分具有消费能力的顾客。街区化形态商业街区若想从本质提升顾客流量,适当加入地方特色商业形态,融入中档商品等,以此满足多元化消费者实际需求。
2.2交通形态
2.2.1外部交通组织
街区化形态商业,对城市交通依赖性较强,四面均与道路进行衔接有助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交通途径,但此种受交通影响较大。基地与周围道路的关系、到达商业中心公共交通方式,直接影响消费者最终前往街区到达性。因此,街区化形态商业实际设计过程中,建议出入口朝向人群的主要来向,可有效保证商业中心到达性。图1为大宁国际入口示意图。
2.2.2停车系统组织
停车场不仅作为集中性停放车辆的核心区域,而且不同程度影响人们对街区商业的整体感受。停车场布设过程中,应保证车位合理布设,以及满足多元化停车需求,行车空间符合要求。立足商业战略发展层面,应不断加大城市公共交通,以地铁、公交系统与商业中心做好有效衔接,不仅可解决停车瓶颈,而且节约土地资源。
2.2.3内部交通组织
内部交通组织合理布设,是交通通畅的重要保障,一般内部交通组织包含消费者步行流线、私家车流线等,应确保交通通畅,且具有良好的便捷性。因此,建议应选取人车分离,或根据时间进行分流,降低其各方主体间的相互干扰。
2.2.4动线组织
时序性作为动线核心,若整个空间属于单线式,空间属于串联式关系,可基于一条动线完成整个街区的参观,但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主体不具备良好的选择性,不利于消费者中途离开或休息;若空间动线组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动线缺乏明晰性,引导方向较为模糊,不利于商业环境。因此,动线组织需保证功能明确且满足流畅,构成整体组合。
2.3空间形态
2.3.1街道尺度
首先,街道宽度。其与人体视觉感受密切相关,不同视觉距离形成视觉体验感存在差异性,距离持续性增大,便会形成排斥感,人们更希望拥有舒适感。街道宽度布设在10~20m范围内,若超过20m人们目光便只能停留在一侧,影响整体内部店铺经济收益,所以尺度合理设计十分关键。其次,街道横断面分析,直观体现街道空间等关系,其作为街道空间设计核心内容之一。最后,街道长度。根据实践调研分析,项目街道步行长度控制在500m以内为宜,依托小尺度长度布设丰富性路网,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捷性。
2.3.2广场尺度
广场形状与尺寸直接影响空间场所氛围,以及人们的方向感掌握,商业建筑街区化商业广场,不仅是聚集人流量核心区域,而且具备较强的引导性,有效将人群动线引入更深远区域。广场横断面整体占比,直接影响整合空间,适当将相关要素予以调整,可实现空间氛围控制调整。
2.3.3空間序列与层次
商业中心核心空间之一是入口空间,其是整个商业中心的标志,作为引导消费者重要通道,以及引领视觉核心。指引空间承担商业分区指引作用。譬如三里屯village南区在入口空间,布设相应的开放性入口广场,以形体倾斜与切削形成动态空间,具有一定的标示性;利用体块间连廊形式通透的空间,将消费者人流引导至广场方向。图2为三里屯village南区空间序列变化。
2.3.4空间与边界
街区化形态商业建筑中,建筑与城市空间形成良好的交流,不仅停留在街道、广场整体布局层面,且以建筑空间多元化层次变更,形成商业中心内外良好互动,有助于增强商业场所与城市空间交流。边界空间是室外转化为室内核心介质,形成丰富空间形态,有助于营造空间活力,图3是蓝色港湾外檐空间。
3商业建筑街区化形态设计理念
3.1基于构建与城市环境和谐发展
一方面,文化认同。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商业建筑逐渐从大规模建设转向不断趋于注重文化品质层面,因此其应满足当地区域文化精神需求,展示建筑物生命活力。将整个城市环境中提取具有代表性元素,与消费者产生共鸣,选取合适方式传输精神,提升消费者对环境认同感。另一方面,整体性。街区化形态建筑是城市核心构成,其整体结构与城市存在密切相关性,应从城市空间格局等进行设计,保证其与城市存在和谐。
3.2创造商业活力
街区化商业设计应强调三方面内容:其一,多样性。街区化商业不仅是现代人们消费场所,更是休闲娱乐区域。通过建筑群体创设空间序列,构建多元化格局,体现街区化形态商业多样化。其二,可达性。可达性直接影响空间活力,外部交通组织具有便捷性、通畅性;车行系统保证货流与客流的畅通;步行人流系统组织畅通,是商业街区经济繁荣昌盛必备要素。其三,开放性。开放式商业街区促使消费者与自然接触机会增多,其开放性体现在布设多个室外、廊道等过渡空间上,街道间相互贯通,连续且更具灵活性[1]。
3.3人性化休闲体验
第一,参与性。商业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考量人们多种消费需求,设计复合性空间,这可提升空间灵活性,减少空间浪费。第二,舒适性。舒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尺度。人们在商业街区间步行舒适感十分重要,应合理把控其宽度,满足消费者步行和回游需求,根据人们行为及心理特征,确定合适的步行长度,创设舒适的街道空间。(2)气候调节。由于商业内人流量较大,舒适的气候是挽留更多消费者重要举措,可根据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实现内部气候适宜性。
4商业建筑街区化形态发展趋势
首先,主题体验式场所感营造。主题体验式商业,通过整体规划布局、设计、材料等构建商场主题,对主题事物发展趋势把握,以多元素、多种表现手法,为人们创设良好的商业环境;其次,自然生态与商业空间融合。将自然生态园林景观融入商业中,享受多项娱乐,同时增强商场观赏性,满足体验自然生活消费者需求;最后,立体化设计提升上层商业价值。街区化形态商业建筑,构建开放式体验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匮乏,如何利用商业价值十分关键,通过设计提升顶层商业吸引力,加大对场地开发利用十分有必要。
5结语
商业建筑形式不断创新改革,单一大型封闭式商业综合体难以满足现代发展需求,街区化形态的商业建筑凭借自身优势,不仅可提升地块商业价值,而且与城市各项功能发展达成统一,成为商业建筑发展主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消费水平及观念不断变更,更注重消费体验感,街区化形态商业中心自身特征成为大众享受生活、休闲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金虹,崔鹏.哈尔滨中央大街商业街区形态要素与温度关联性研究[J].建筑科学,2019(8):14-20.
收稿日期:2020-11-05
作者简介:尚飞(1980—),男,河北辛集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学。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lock Development Form of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
SHANG Fei
(Shanghai No. 1 Branch of China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00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eople's consumption level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consumption concep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commercial building models a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reforming. Due to its increasingly complex functions and increasing scale, closed commercial complexes have achieved vigorous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block-shaped commercial buildings in the form of open and semi-open buildings have continued to expand my country's commercial market and exert their own value of flexibility.
Keywords: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 districtization; development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