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娆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也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创新,进而实现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就“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进行探索,推动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064(2021)01-040-02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01.017
进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都开始积极地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融合,进而提升管理效率以及管理的实际效果。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作用,大力推进我国知识型社会的建设,推进文明型城市的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1 互联网+“与公共图书馆的概述
公共图书馆属于典型的公共服务行业,其创建目标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图书阅读服务,其服务对象涵盖所有年龄段的居民,公共图书馆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1]。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可以概括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如果将“互联网+”技术与公共图书馆服务进行有效融合,就可以为公众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服务,促进图书馆的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智慧型知识型社会的建设。
2 公共图书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也实现了改革和创新。具体来说,公共图书馆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工作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升书籍借阅的智能化
“互联网+”技术可以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图书馆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书、报、文件等转换为数据信息,并以电子信息的模式传播,使借阅工作更加简单,使阅读习惯更加深入人心,全方位提升全体公民的综合素质。另外,“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公共图书馆资料的利用率,加快了智能化进程。
2.2 提升工作人员的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简化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公共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工作流程复杂、管理难度较大,这也导致一些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借助“互联网+”技术,公共图书馆可以将大数据平台和图书资料管理进行有效融合,降低图书归档、管理、查询等工作的难度,有利于对工作量进行具体把控,全方位提升图书馆内部管理质量,满足公众对于知识服务的需求。
2.3 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下,公众图书馆的服务可以更加丰富和深入。图书馆可以根据大数据平台来掌握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进而实现个性化服务的需求[2]。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读者信息和读者需求进行梳理、分析,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让更多群众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3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策略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其存在的价值是为广大群众提供知识服务。实际上,为了有效融合互联网技术和公共图书馆资料管理,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促使其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
3.1 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为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智能化管理,需要满足读者移动阅读的需求。在信息化时代,碎片化阅读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基于此,公共图书馆需要加强图书馆资料的数字资源建设,推动优质馆藏资源转换为数字资源,建立网络数据库,丰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实现公共图书馆工作的创新和应用。
首先,公共图书馆可以将优质图书资料转换为数字资源。公共图书馆内的文献材料通常为纸质书籍,数量有限,且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损毁,一些地方志、人物志、家谱、年鉴、特色馆藏纸质资料等比较珍贵的文献,一旦造成损毁,会给图书馆带来非常严重的损失。利用利用扫描、压缩、光学字符识别、音视频捕捉等技术,可以将这些珍贵的图书资料转换为数字化、电子化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图书资源,在有效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为特色个性化服务创造条件,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其次,在信息化时代,用户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公共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网络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可以设置相应的搜索引擎,读者可以利用标签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及时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源信息。通过研究相关站点的信息含量和相关度,可以对图书资料进行合理地划分和应用,为读者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个性化专业服务。
再次,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针对特殊群体特殊需求,进行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他们的阅读活动提供便利。比如,针对老年人群体,除了利用大数据为其推荐养生保健相关知识外,还需要为其提供电脑入门、移动设备入门等相关学习内容。对于视力障碍的群體,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语音输入和声音输出的方式满足他们的需求。
3.2 提供多样化的文献检索和获取途径
公共图书馆最传统的检索途径,就是读者通过登录公共图书馆的书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搜索引擎,但是这种检索方式效率比较低,容易出现错误。借助“互联网+”,图书馆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统一的知识检索平台,读者利用移动设备便可访问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提升了检索工作的效率。相关部门积极开展图书馆移动App的研发,读者利用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资源。
另外,图书馆纸质以及非纸质载体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并把资源上传到相应的数据库中,保证大部分资源都可以在移动终端下载。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移动终端存在不同的阅读方式,需要对数字化文献进行自适应加工,保证读者行阅读时收获最佳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一些读者自身存在特殊性,还可以选择物流递送的方式进行文献阅读,进一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便捷化。
3.3 重新建立图书馆资料管理的业务流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变革和发展,信息技术在图书资料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图书馆的经营管理观念,对资料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
首先,公共图书馆的办馆理念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以“馆藏”为核心变成了以“读者”为核心[3]。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的转换可以优化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
其次,现代读者以及用户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信息需求也发生了变化,碎片化阅读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进而顺应信息需求的变化。
最后,“互联网+”的图书馆资源管理模式导致图书馆的泛在化现象十分明显。目前,我国有一部分省级图书馆已经将“读者需求”作为发展导向,将信息技术作为图书馆发展规划以及创新的突破口。公共图书馆的业务流程需要随着服务模式的创新不断推进,并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实际上,公共图书馆需要以读者或者用户为服务核心,利用互联网以及其他相关数据信息对公共图书馆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管理效果的最优化。
4 结语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及大数据平台对自身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公共图书馆知识服务的主动性和专业性,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进而推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石晶.新时代一流学术期刊建设——第二届全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期刊高峰论坛在苏州举行[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06):16.
[2] 陈明璇,唐良凤,新吉乐.高校图书资料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以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为例[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8):58-59.
[3] 傅桂玉.探析“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如何实现图书资料管理的有效性[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