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托娅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在生态文明的构建过程中也存在发展困境,譬如文化国际贸易中存在污染转移及异化消费等,一些文化产业的内部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链,致使文化产业存在一些生态问题急需解决,创新文化资本市场的政策成为更新文化消费观念的重要途径,加强创意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调整内部的结构。本文以生态文明为视角,研究了文化产业的主要发展策略。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引言:
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中,各地的文化产业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也使得文化产业的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但也难以避免文化资源泛滥的问题。过度开发文化产业、过度掠取文化资源都会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造成影响,要尊重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从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找到问题所在,研究自然环境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客观规律,寻求良性的循环模式,避免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理念之间存在冲突,可以更好的增强文化产业的自洁性。
一、创新文化资本市场政策
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已经被定位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文化产业对资本的利用和限制成为行业发展面临的研究主题,各地区应尽快的放开对资本市场的文化政策,如中小文化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地区可以设置“文化产业银行”,成为资本市场的中转站,让更多的文化企业有资格进入到资本市场中寻求更高的发展。如今正处于体制改革的文化产业,因为时间短、基础薄弱,所以发展形态尚不成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才能逐渐完成文化资本市场的融资。文化资本市场的投资形式是多样化的,企业要注重投资风险,让公共财政资金成为推动社会资本融入的引领者,可以将申请政策红利作为新的尝试[1]。
二、树立“生态消费”观念
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是应享型,所以现代人将资本的利润追逐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所以消费的目的是被创造出来的,随着人们的追求越来越多,逐渐被刺激成为一种观念,生态消费则指代着人们用某种商品来满足生活需要,能够购买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崇尚简朴的健康生活。倘若消费者没有从个人生命安全的角度出发,用维持生态环境和个人健康的发展观念去消费,就会对文化市场的环保形成一定的压力,也可以通过消费观念来引导文化产业生产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国家有关部门在市场规划中也提出,要在新时代创新商业模式,开发特色的文化产业消费,就要从提供个性化消费和文化产品服务的方面,创造出文化消费的增长点,生态消费本身属于低碳的特色文化消费观念,可以拉动生态文化产业增长的驱动,维持这种消费观念,就能够克服过度开发文化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调整文化产业生产结构
现代文化市场要坚持“走出去”的发展形式,随着软件产品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硬件文化产品已经处于低增长的发展态势中,文化产业系统的各类行业如不作出结构的调整,就必然面临着被淘汰的趋势,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过程也需要文化产业本身能够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才能将文化市场和国际市场衔接起来,文化产业的核心倾向于文化能量的强大,由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影响着社会思想文化的动态,所以文化核心价值观念所具有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核心,发挥带头作用才是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主要途径。生态链使文化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实现文化产品资本化,就要做好生态链的建构,使产品变得完美,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一批新型的静脉产业,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供应链,促进文化资源的再回收,同时也要注重对文化内涵的保护,减少对社区原生态文化的负面影响,所以合理配置资源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要素[2]。
四、注重开发创意文化资源
国内的文化产业多数依靠传统资源,许多历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所以资源型的文化产业需要用生态化的形式进行保护。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生態化的产业,指代着人们有目的开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创意的程度也影响着文化产品的质量,在文化产业增长方式改变的前提下,加强文化产业的推动发展,从粗放式的增长变为集约型的发展,避免因为重视资源而忽视创意。国内的文化产业容易因为重视资源而忽视创意,其他国家对于我国文化资源的借鉴,更像是一种高端的文化撷取,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等。创意产业包括内容产业和精神产业,是通过释放人的创造力而生产的产品,所以将重点放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可以更好的解决文化产品创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生态问题。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各类文化产业趋于融合,所以从中出现的一些生态的问题,引发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相关领域的企业要及时的采取针对性措施,调整发展的思路,发展可持续、更环保的文化产业,才能够使生态文明的现代文化产业得以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魏汉武.生态文明视域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3):103-107.
[2]田新玲.生态文明视域中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解析[J].新闻爱好者,2013(12):35-38.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博物院 01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