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渗透 风化于成

2021-09-10 09:55:05黄经纬邹洪昀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劳育劳动活动

黄经纬 邹洪昀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0-333

2019年6月23日,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下,“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这既是对社会主义一贯育人目标的延续,又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和公民的迫切需求。

“劳育”在“五育”中拥有基础性地位,以劳培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劳育”成为“五育”融合的关键点。但在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脚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的大环境下,“劳育”曾一度被学校教育弱化。

一、困境中的困境

伴随着党和政府对“劳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加强“劳育”方面的教育投入,但是收效一般:许多学生对劳动课程缺乏热情和投入,劳动教育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许多课程方案在实践中逐渐流于形式。

本为解决时代之需的劳动教育,在实践中却遭遇新的困境,症结在哪?笔者所在的课题研究团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我们针对厦门市部分一类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对象为初、高中两个学段,共10个年级;发放了5000分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844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0.2%的学生表示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论述;82.57%没有了解或者很少了解过新中国的“劳动模范”;在未来职业选择上,选择脑力劳动的比例(66.57%)要远远超过选择体力劳动(1.35%)和两者均可(32.08%)的比例。可见学生对于劳动的内涵、意义等存在浅层认知和缺乏认可的情况。

二、反思、应对与实践

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对劳动形成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学校课程体系和其他教育活动中对劳动内涵的深刻解读。因此,寻求改变必须从劳动的思想意识开始。研究团队在学科渗透、专题活动、研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加强各学科对劳动意识的渗透。

中学阶段的许多学科都有很强的现实性,加上情景化的教学任务设置走向,使得在学科中渗透劳动意识教育成为可能。在“五育并行”理念下,教师要树立跨学科整合教学、多学科交叉教学的新理念,要以全面促使学生的素质成长为基本目的,充分整合各学科的资源优势,据此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在劳动教育下,我们也要从各学科教学实践入手,让学生时刻都能接受劳动精神的熏陶、劳动技能的培训指导,有效端正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否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将直接关系着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教师为人功利、做事只看重自身利益,对学生的态度不够温柔、尊重,反而时常抱怨,那么学生也必然能感知到教师身上的负面情绪,丝毫感受不到教师的敬业精神,那么也必然会使其丧失亲近教师、学习教师的意愿。因此,为了渗透良好的劳动教育,教师必须要时刻呈现出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态度,而且还要学习工匠精神,在教育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如此,教师才能去告诉学生,一名合格的劳动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学生应该如何要求并约束自我。另外,教师也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利用各学科的文化发展历史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懂得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使其明白新時代的劳动者不仅要爱岗敬业、踏实努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敢于突破、革新,勇敢地向权威挑战,永远保持坚持不懈、乐观拼搏的精神。

(二)举办讲座、观影等专题活动

讲座宣传、观影教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讲座宣传是一种团体性的特色教育活动,每一轮讲座都有明确的主题,中学生可以倾听专家、一线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具体看法,了解新时代对劳动人民的具体要求,接受最新的劳动思想,思考如何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劳动人民。另外,观影活动则属于一种娱教活动,国内外都有丰富的影视剧资源,其中不乏有一些劳动教育主题的优秀影片,学生可以观察电影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人生阅历,由此思考自己的劳动理想,学习他人身上优秀的劳动品质。

比如,关于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本校便组织了主题教育讲座活动,展现了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特征,创新型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人才竞争中所处的优势等等,让学生明白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那么便要努力成长为一名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人才。另外,为了让学生去寻找成功人士身上所共有的特质,我就组织学生观看了《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通过电影主人公一次次的受挫经历告诉学生,每一个人的成功都必然是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基础上才取得的,而只有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永远保持着不抛弃、不放弃的毅力与精神,才能赢得人生成功,而轻易选择放弃与退缩的人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为了让学生思考劳动精神,我还让学生写观影感,让学生尽情地阐述自己的观影感受,使其明白《幸福来敲门》这部影片所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诉说自己对于实现个人梦想的看法。如此,也就能让学生释放自己的心情,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适当组织课外研学活动,真学真做。

渗透劳动教育的关键是不断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并传承劳动精神,掌握关键的劳动技能。为此,中学教师也要组织适当的劳动体验课,让学生在课外参加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劳动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比如,中学生普遍缺乏生活常识,他们很少参与农业劳作活动,除了通过科学学习去了解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之外,几乎从来没有亲自种植过农作物。对此,学校则可开设生态园区,让学生在校园内参加劳动体验活动,使其在实践中认识各类农业劳作工具,了解各类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并亲自参与农作物种植劳动。在此过程中,学生就能形成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劳动水平,也能逐步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另外,学校也可与当地的一些社会公益部门、服务部门合作,让学生在校外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

总而言之,在中学学校中渗透劳动教育可以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而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也非常看重学生的智力发育、劳动能力发展状态。因此,中学教师要全面渗透劳动教育,多让学生参加劳动体验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学生自主传承劳动精神。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城市普通中学开展劳动育人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19-040)研究成果之一。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劳育劳动活动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活动随手拍”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大学生劳育观培养系统构建研究——以大学生劳动实践示范基地为抓手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