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远伟
摘 要:为了研究乘客因素对上下车时间的影响,利用多元线形回归模型等数学工具,建立乘客因素对上下车时间影响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乘客上下车秩序和携带行李的大小对上下车时间影响最大,通过改善乘客上下车秩序和车厢进出口拥挤度对减少乘客上下车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轨道交通;乘客因素;上下车时间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地快速进行,城市居民人口和城市汽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居民的交通出行需求也有了显著地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污染、燃料能源的消耗等一系列交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滞碍了我国城市的经济发展。然而,城市轨道交通以其方便、快捷、舒适、节能、大运量等优点得到了人們的青睐,在缓解城市交通拥护上起到了显著的作用。研究乘客因素对上下车时间的影响关系为上下车时间对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优化客流组织,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乘客因素分析
乘客上下车是发生在站台与车厢连接处的行为过程,在乘客上下车过程中,其上下车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且影响到上下车时间。根据现场观察和总结,本文主要就乘客的个人因素出发分别从上下车人数、乘客携带物品、乘客群体、车厢内拥挤度、上下车秩序、性别构成等因素研究乘客的上下车行为对列车停站时间的影响。
1.1 乘客群体
划分乘客的群体时,以乘客的行动能力为依据,是否因为行动不便影响自身和其他乘客的上下车,从而导致上下车时间的延迟。因此在外观判断的基础上还需要从步行速度、步行频率、步行幅度,反应时间,灵活性等方面来划分乘客的群体,将行动缓慢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身或者其他乘客上下车时间的老、弱、病、残、孕等群体划分为特殊人群。
1.2 上下车秩序
上下车秩序划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良好、中等、较差。若乘客均按规定排队上车且遵守“先下后上”的原则便为等级良好,若乘客均不按规定上下车并造成拥堵、推挤等现象则为等级较差,若乘客排队与不排队现象均有则为等级中等。
1.3 性别
乘客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上下车的时间,成年男性在体型、耐力、行动能力上都普遍优于成年女性。虽然体现在上下车的行为特性上不是十分明显,但是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乘客的性别一般作为次要的考虑因素,虽然男女在体能、体型、运动能力上面存在的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乘客上下车的过程中,这种差异性往往表现的不是十分的明显。
1.4 乘客携带物品
乘客携带物品主要指乘客在上下车时携带的行李和物品,其衡量的指标主要体现在重量、体积和数量上面,乘客携带物品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乘客上下车的时间。为了便于观察和统计,本文将乘客携带物品划分为大、中、小、无四个等级,其中,大型乘客携带物品包括行李箱、编织袋等大体积物品,中型携带物品包括双肩包、公文包等较大体积物品,小型乘客携带物品包括女士单肩包、手持小件轻便型物品等。
2 建模分析
2.1 多元线性回归
本文建立乘客上下车时间模型选取的上下车时间影响因素分别是上下车人数、乘客携带物品、乘客群体、性别、车厢内拥挤度、上下车秩序,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建立各影响因素与上下车时间的关系。
多元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为:
式中,Y为应变量,为n个自变量。为常数项,称为偏回归系数。
2.2 乘客因素与上下车时间关系建模
本文调查了安里车站乘客上下车人数、乘客携带物品、乘客群体、车厢内拥挤度、上下车秩序和列车开门时间、列车关门时间、列车停站时间、乘客上下车时间等基础数据。研究影响因素整体上考虑了6个,但是由于乘客携带物有大型携带物、中型携带物、小型携带物、无携带物四类,乘客群体有特殊人群和普通人群两类,乘客性别分为了男女两类,因此一共有11个影响因素。借助软件SPSS采用筛选变量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与上下车人数有密切联系的其他自变量与其分开进行线性回归,最后比较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多个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度,选择拟合度最好的线性回归方程最为最终的预测模型。经过五次的筛选回归,将各线性方程进行统计比较,得到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上表的比较,选择拟合度最高的模型作为最终的预测模型,其线性方程如下:
其中,表示上下车时间的预测值,为上下秩序,为携带大型行李的乘客数量,为携带中型行李的乘客数量,为携带小型行李的乘客数量,为无行李的乘客数量。
3 结论与建议
从公式(2)可知,上下车秩序越差,上下车时间越长,改善乘客上下车秩序对上下车时间的优化有显著的效果。高峰小时客流量较大,容易出现拥挤混乱的客流现象,对上下车秩序的影响较大,对上下车时间有延长效应。为了保持良好的上下车秩序,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改善。
(1)客流量较大时,增加工作人员,组织客流的进出及时疏散下车客流,减少站台滞留人数,保持站台候车秩序,为排队候车的乘客留足有效的排队空间;为了保障排队乘客的排队秩序,防止下客流造成排队秩序的混乱,将下车乘客通过喇叭或语音播报等方式及时引导出站,必要时可以设置栅栏来防止客流间的相互干扰。(2)客流较大时,每节车门处安排一名志愿来组织上下车秩序或者设置栅栏维持上下车秩序,乘客上下车按照“先下后上”的原则,下车乘客从中间下车,上车乘客从两边下车,候车乘客需要留足下车乘客的下车空间,减少干扰占用下车乘客的下车空间。(3)列车即将到站前车厢内语音进行播报提示,提醒下车乘客做好下车准备并在车厢内车门处进行下车准备。(4)乘客上车后,车厢内语音提醒乘客往车厢里面走,减少车厢内车门附近的拥挤度。
参考文献:
[1]Lee,Y,Daamen,W.&Wiggenraad,P.Boarding and alighting behavior of public transport passengers. In Proceedings of the 86th Annual Meeting.CD-ROM.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Washington,D.C.,2007,
1-14.
[2]王亚娜,赵永翔.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地铁站乘客上下车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7,35(1):105-111.
[3]Aranzazu Berbey Alvarez.A Fuzzy Logic-Based Approach for Estimation of Dwelling Times of Panama Metro Stations[J].Entropy,2015.
[4]韩宇,韩宝明,李得伟.地铁站乘客上下车效率因素影响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7):43-46.
[5]陈伽申,蒲琪,涂颖菲.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上下车行为与停站时间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20(1):61-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