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彬
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近二十年,“幼小銜接”却步履维艰。究其原因在于中高考的学习压力早已下移到幼儿阶段,尽管幼儿园坚守着以幼儿身心健康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但小学的学业压力却与日俱增,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衔接坡度越来越陡。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各具特点,两者之间如何顺利对接、观念如何向实践转化、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一、“双向衔接”的双主体责任
1989年6月,国家教委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首次明确规定:“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由此,实施幼小衔接的主体不再是幼儿园单方面向小学教育的迎合,而是转向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对接,这也奠定了此后我国幼小衔接实施主体的基本面貌,即由幼儿园和小学共同承担实现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顺利过渡的责任。但是其中却并未对小学如何落实其主体地位做出明确具体的规范。
2008年4月,上海市颁布《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作为第一部专门针对幼小衔接阶段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地方性教育政策,它的颁布对于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科学开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份政策文本对幼儿园作为幼小衔接实施主体作了详细规范,同时也对小学以开展“学习准备期”综合活动的方式实现其幼小衔接实施主体地位进行了规范。
2010年至今,中央和地方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幼小衔接政策,进一步夯实了幼儿园和小学作为幼小衔接实施主体的地位。在幼儿园方面,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12月和2018年7月发布的《关于实施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从课程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环境师资能力等方面提出要求,旨在进一步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和树立科学的入学准备观。在小学方面,2013年8月教育部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明确提出小学起始年级实施“零起点”教学的要求;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则提出“小学一年级设置过渡性活动课程”的要求,这为小学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和如何落实主体责任指明了方向。
二、《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的实践启示
2021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减缓教学进度。强化小幼协同,通过实施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为儿童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幼小过渡。通过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完善共育机制、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科学导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推动科学衔接、有效衔接。
《指导意见》明确了两个阶段双向衔接的任务,即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的入学适应。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言,各级学校在课程内容方面应当是逐级向上衔接的,而从人才发展的连续性规律而言,各级学校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是逐级向下衔接的。为此,《指导意见》对入学准备的内容和入学适应的教学方法做了提示:小学的教学方法应当向幼儿园靠拢,不是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向小学靠拢,而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内容应为有助于小学的学习而奠定基础。
《指导意见》坚持以儿童为本,从保护儿童的成长利益出发,明确提出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针对幼儿园,要求帮助幼儿做好生活、社会和学习等多方面的准备。针对小学,要求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针对教研部门,要求建立幼小联合教研制度,指导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加强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与研究。
三、强化教师主体意识,做好师资能力建设
1.幼儿园教师应树立全面准备观
首先,幼儿园教师应树立全面准备的教育观。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几方面的有机融合和渗透,不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准备,更不用小学知识技能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替代全面准备。
其次,幼儿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同时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幼儿园应从小班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同时,应根据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的特殊需要,围绕社会交往、自我调控、规则意识、专注坚持等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提出科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实施有针对性的入学准备教育。
第三,幼儿园应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把入学准备教育目标和内容要求融入幼儿园游戏活动和一日生活,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积累经验,逐步做好身心各方面的准备。
2.小学教师应树立科学衔接意识
首先,小学教师应树立衔接意识。转变让儿童被动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积极倾听儿童的需要,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特点,调整一年级的课程教学及管理方式,创设包容和支持性的学校环境,最大程度消除儿童的陌生体验和不适应,促进儿童以积极愉快的情绪投入小学生活。
其次,充分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为每个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指导和帮助,通过正面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儿童不断获得积极的入学体验,促进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和方式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切忌提过高的统一要求或进行横向比较,以免挫伤儿童入学的积极性。
第三,小学一年级上学期作为幼小衔接适应期,教师要关注新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创设与幼儿园相衔接的班级环境,适度调整作息安排,提供一定数量的图画书、玩具和操作材料,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游戏活动为主向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第四,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活动。实施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合理安排一年级课程内容,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每个儿童搭建成长适应的阶梯。改革一年级的教学评价方式,重点聚焦教师是否熟知儿童身心发展状况和特点,课程实施是否能有效帮助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3.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联合研修,加强教师衔接合力
将幼、小两个主体中教师的衔接重心引领到“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教育回归生活”上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加强合力教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研究衔接的育人模式、课程内容、年段进阶的实践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和研训计划,帮助儿童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教师是幼小双向衔接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是幼小双向衔接工作科学开展的保障。
(课题:“幼小衔接”师资专业化培养之校企共育模式探究DS2019JG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