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又军
摘要:目的:体会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效果及价值。方法:行此研究借助回顾性方式展开,研究时段限制在2019.5-2021.1内,选取该时段内我院73例原发性肝癌(病理研究证实)患者,遵从“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CT影像学检查)和观察组(37例,核磁共振技术);观察两组诊断符合率。结果:诊断符合率分析:观察组高达97.2%,对照组仅有80.5%,两组数据对比,P<0.05。结论:与CT影像学检查技术相比,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更具优势,可提高诊断符合率并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影像学;核磁共振技术;诊断符合率
肝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又将其分为原发性、继发性肝癌两类,肝癌疾病会对患者肝脏器官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和破坏,进而危及患者的生存状态。肝细胞肝癌是肝癌的具体病理表现,在发病早期阶段通过有效技术可提升诊断准确性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1]。为体会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效果及价值,特行此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行此研究借助回顾性方式展开,研究時段限制在2019.5-2021.1内,选取该时段内我院73例原发性肝癌(病理研究证实)患者,遵从“电脑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男、女分别为19、17例,年龄45-89(66.41±5.15)岁;肿瘤直径22-95(58.85±8.33)cm。观察组(37例):男、女分别为20、17例,年龄45-88(66.56±5.26)岁;肿瘤直径21-95(58.56±8.56)cm。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两组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CT影像学检查:前期做好宣教,检查时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分别给予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自患者膈肌开始直至趾骨下缘作为扫描范围。CT增强扫描时造影剂注射后进行扫描检查。
观察组:核磁共振技术:前期做好宣教,检查时指导患者取横轴位。T1W1以FSPGR序列进行扫描,层距2mm、层厚为8mm,TR参数180MS;TE参数2/MS,T2W1以FRFSE-X1序列进行扫描,层厚2mm、层距8mm,TR参数7060MS,TE参数85. 2/MS。MRI检查时对患者注射造影剂,注意控制好造影剂用量。
1.3观察指标
诊断符合率。
1.4统计学内容
此研究所用数据均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设计表格并整理,后借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录入数据资料并展开分析。文中计量资料借助( )表示且用t 检验,计数资料借助%表示且用x2检验,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2、结果
2.1诊断符合率
诊断符合率分析:观察组高达97.2%,对照组仅有80.5%,P<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致使核磁共振技术发展成为临床常见且常用的影像检查方式。该技术最早被用于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领域,直至1973年才逐渐被用于医学检测[2]。研究证实,核磁共振技术是典型的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原理开展工作,继而提高临床诊断效率并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目前临床对原发性肝癌进行诊断,方式多见CT和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测相比,核磁共振技术不会产生伪影,继而能够有效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CT检查过程中,X射线的使用会对患者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辐射损伤,所以使用局限性较大。此研究结果示:诊断符合率分析:观察组高达97.2%,对照组仅有80.5%,两组数据对比,P<0.05。证实了在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效果和优势。提示: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原发性肝癌具有以下优势:(1)核磁共振技术是典型的无创技术,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手术病理等有创检查,虽可获得准确结果但会给患者机体造成损伤。而核磁共振技术这种无创方法更值得临床推广[3]。(2)核磁共振技术图像清晰,参数较为典型且分辨率高,因此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可获得较为清晰的图像。
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技术诊断效果显著且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并借鉴。
参考文献
[1]任莉莉, 方婷婷. CT扫描联合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及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估[J]. 农垦医学, 2019, 41(001):34-36.
[2]肖安岭, 王海涛, 张芃芃,等. 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 17(14):74-77.
[3]高艳辉. 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探析[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 031(003):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