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娇蓉
谈到中国人的“飞天梦”,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
事实上,翱翔蓝天不仅是中国人的梦想,更是中国几代航空人用血泪汗水凝结而成的奋斗史。
自主造大飞机,中国的荆棘之旅
国际航空市场一直有个潜规则:100座以上的大飞机是波音和空客的自留地,不容他人染指;100座以下,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年来,在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下,中国只能一点点摸索,由此带来的,不仅是“8亿件衬衫换一架飞机”的经济钳制和国家安全的隐忧,更是關乎国家荣誉的痛楚。
1999年,北约B-2轰炸机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三名记者遇难,运送烈士遗体回国的是美国制造的大飞机。中航工业前董事长林左鸣每每在采访中提及此事,无不气愤:“这对我们航空界是奇耻大辱!”
2017年,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C919客机试飞成功,实现了总体设计的100%自主产权,国产化率达到了60%,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终于在黄埔江边,得到波澜壮阔的续写。
与之相隔不远的金鸡湖边,苏州工业园区就像大飞机的起落架一样,为航空航天产业的长足发展积蓄着动力。
园区航空装备产业起步早、起点高,通用电气航空、新宇航空、赛峰发动机、普美航空、豪梅特等全球知名航空装备企业,为整个行业培养了一批懂管理、懂技术的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在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等方面输出全球领先经验。
随着产业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园区数字技术企业积极参与航空航天工业软件设计、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苏州研究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苏州研究院、微电子所苏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为产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综合实力打底,园区的“夺冠”底气
大飞机制造被誉为“现代制造业体系当中的皇冠”,一架飞机几百万个零件,涉及70多个学科,要达到这些零件精致到毫厘的精度要求,制造难度极大。
作为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工业城市,苏州不仅有制造业优势和传统,而且技术创新主体也是制造业企业。从神舟飞船、天宫空间站到北斗卫星,再到探月工程和火星探测,背后都有“苏州制造”的贡献。而苏州先进制造业的一面镜子,便是中国航空界的“后起之秀”——苏州工业园区。
27年来,园区始终把做大做强产业作为立区之本,大力发展高端高新产业,经过多年招引、培育和扶持,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已成为园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内第一个中外合作的开发区,园区连续数年位居“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榜首。全国领先的经济密度、创新浓度和开放程度,是园区承接并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夯实基础。
2020年,园区航空航天业产值规模已突破100亿元。在园区60余家相关制造业生产企业中,不少和波音、空客等世界主流商用飞机制造商有着长期合作。目前,已有20余家园区企业深度参与到商飞供应商上下游产业链体系中,以满足航空装备产业链的细化和客制化需求,在商飞现有一级供应体系中,园区企业占据了苏州大市供应商总数的近七成。
一条吴淞江,连接了沪苏两地,随着国产大飞机在上海起航,有着雄厚产业基础的苏州工业园区,必将成为中国航空产业瞭望更高水平未来的第一扇舷窗。
通往“最美窗口”,园区的翱翔之路
2021年4月26日,苏州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行,大飞机苏州产业研究中心、大飞机苏州(工业园区)航空产业园同时揭牌,30家园区企业纳入“苏州市航空航天产业优选企业培育库”,8个项目签约落地园区。
作为苏州“一基地、多园区”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将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三年倍增计划,进一步深化产业、科研、区位等方面优势,做大产业集群,全面深化与中国商飞战略合作,加快建设大飞机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园,加速融入大飞机产业链,力争到2023年实现企业和产值双倍增;实施科技攻坚,强化创新能力,推进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苏州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对接模式,实施“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深化制度创新,营造最优环境,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专项投资基金,提高通关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力争到2023年,实现园区零部件一天内抵达中国商飞总装产线。
相信随着园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沪苏同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战略机遇,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并举,积极发挥最强比较优势,全面加快产业集聚、技术研发、人才引育,园区工业,将被注入展翅高飞的增长新动力。而未来园区航空航天产业的跨越发展,也将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生态圈,提供一扇窥得见美好未来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