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探索

2021-09-10 14:44:18张振国张官进杨仕勇
科技研究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双创能力培养新时代

张振国 张官进 杨仕勇

摘要: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探索的问题,重点介绍了我校多举并措、激发“双创”活力的做法,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创”培养的不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双创;能力培养;新时代;安徽科技学院

Abstract: Taking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probl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exploration of ability train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measures taken by our school to stimul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bout the inadequac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cultivation for appli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training;new era; 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抓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然之举,是实现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应然之措[1],也是安徽科技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必然之作。学校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始终坚持“创新是灵魂、实践是重点、专业是基础、教学是核心、能力是关键”的教育理念,已经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全保障、全过程、全覆盖和全方位工作体系。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具体介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经验、存在不足和工作建议。

1 创新创业主要做法

1.1 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能”应用型人才,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多措并举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基本形成了“强化教育、推动实践、提升能力、深化研究”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有效彰显了“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注重基础、强化实践”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2]。

(1)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2010年,学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安排8个学分;2015年,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又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平台。二是结合年级学生接受特点,把创新创业教育分为有机衔接的三个阶段,贯通四年,逐步提升。第一阶段针对一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精神教育为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为主,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课、选修课、创业培训、创业实验班等课程和载体,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素养;第三阶段针对高年级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主,指导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孵化等创业实践活动,为毕业后实施创业奠定基础。初步形成了全过程、有梯度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注于专业教育全体系。一是在课程设置层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課程平台由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核心实训课程组成,其中核心实训课重在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教育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将创新创业基本技能与专业创新有机结合。二是在实践教学层面,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找课题、在实践平台上做产品、在创业实践平台上做孵化,实现了从实践层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三是在综合素质培养层面,通过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增加创新创业素质内容,建立学生创新创业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设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分等形式,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有效融合,逐步建立起跨院部、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3)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于科研实践全领域。学校长期坚持创新创业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中提升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面向地方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各级各类横向课题研究,并以此为平台,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联合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从项目的立项、研究、结题等全程参与,以此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精神,真正实现从原来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师生协同创新的多元实践模式[3]。

1.2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搭建创业孵化平台。为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大力推动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或团队进行实训,并对其项目重点遴选孵化。组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等,为创业孵化团队提供专业的项目论证、融资方案、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创业实际问题和困难。

(2)搭建创新活动平台。一是学校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青春”、“三创赛”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三是开设创业实验班,鼓励“拥有专业方面创新能力或创业资源”的大二、大三和研一学生申请成为实验班成员。

(3)搭建产学联动平台。学校充分利用校地校企共建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学校联合驻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众创空间联合创建“蚌埠江淮创业大学”,有效整合了创新创业资源,形成了产教融合“创新创业训练”的立体化格局。

1.3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开展

(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以校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及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纳入学校“十三五”、“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综合改革方案的重要内容,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扎实推进。

(2)优化工作机制。学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负责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整体规划与组织实施工作,下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创业模拟实训中心,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设备“四个到位”。

(3)注重理论研究。学校依托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唯一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围绕创新创业工作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等突出问题,学校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推广性和示范性研究。

1.4 构建外引内培机制,强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1)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培养“双能型”教师。学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业教育元素,促使教师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嵌入专业课程。同时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使創业课程教师结合专业讲授创业知识,提升创业技能,使其既重视专业知识、能力的凝练,又关注与创业理论、技能的融通。

(2)将创业教学与创业实践融合,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通过“聚焦课堂,研磨教法”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成员定期集体授课研讨,将所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如创业大赛、创业园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作为教学案例供观摩研讨,引导成员在共享创业知识、分享经验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方法。

(3)将师资培训与创业实训融合,培养“双创型”教师。学校鼓励创业课程教师兼职创业,促使他在创业实战中获得真实体验,在实践中提升从教能力,促进创业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融合。

2 存在不足

2.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端与社会需求对接需进一步加强

学校将以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们为起点,以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重点,促进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端与社会需求实践模块化课程改革,探索在专业教育课程中加入行业创新创业案例,积极整合和开发现代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2.2 创新创业面上项目建设管理的专业化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学校获批的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省级众创空间等面上项目建设,要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大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探索适应“互联网+”发展新形势,多渠道、多形式促进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形成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众创空间平台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格局。

2.3 创新创业面上项目建设管理的专业化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学校专业特色、行业发展趋势、学生实际需求,深入开展个性化辅导与咨询。积极寻求社会优质资源投入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实验室、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和各类学科特别是优势学科孵化功能建设,为学生提供平台支持。

3 创新创业建议

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着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建设[4]。一是从省级层面解决“高校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的落实问题,形成政府、社会和高校齐抓共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良好局面;二是省级层面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鼓励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参考文献:

[1]杨仕勇.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18, 20(4):62-65.

[2]林涛.基于协同学理论的高校协同创新机理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9-12..

[3]许礼刚,周怡婷,徐美娟.“学、练、竞、践”四位一体“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07):17-22.

[4]蒋兰陵.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科技风,2021(21):159-161.

基金项目:安徽省级教学示范课(2020jyxm676);安徽科技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集体项目(Xj201549);安徽科技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X2015038)。

作者简介:张振国(1981-),男,山东寿光人,博士,主要从事GIS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双创能力培养新时代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28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42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46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03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9:12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双新双创
新农业(2016年21期)2016-08-16 11: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