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最大的公益类央企中储粮为例,全面分析做好公益类央企新闻舆论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即国企属性决定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守党性原则,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全面领导;公益定位决定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创新加强社会传播管理;行业特性决定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优化企业社会舆论环境;企业特色决定要坚持守正创新,塑造新时代大国重器崭新形象;业务形态决定要挖掘讲好企业故事,弘扬传承企业精神文化,为做好国企新闻舆论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新闻舆论;公益类央企;粮食储备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174-03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15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1]。中储粮集团公司是规模最大的公益类央企,发挥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服务宏观调控、稳定市场粮价、保障社会民生的重要作用。做好公益类央企新闻舆论工作,需要统筹把握国企属性、公益定位、行业特性、企业特色、业务形态,提升对新闻舆论工作为何做、为谁做和怎么做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水平。
一、国企属性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守党性原则,要加强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全面领导
国有企业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中流砥柱,中央企业更是主要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国有企业新闻舆论战线作为党的新闻舆论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坚定不移讲党性,始终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营造良好社会舆论环境,为更好发挥国有企业“六种作用”、巩固党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关键领域的政治基础做好宣传舆论引导工作。
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提出的新时代中储粮工作“四个坚持”新要求,第一个就是“坚持政治建设为要”,为企业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方向。要坚守党性原则、提高政治站位,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服务宏观调控工作大局角度,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收购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重点改革发展任务中谋划企业新闻舆论工作,展现企业职责使命、创新实践、典型经验、鲜活故事;要积极向社会展示中储粮努力管好大国粮仓的政治责任担当,确保中央储备粮棉油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发挥稳预期、稳人心、强信心作用,努力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2020年疫情期间,湖北粮食够不够吃问题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国内其他一些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对粮食够不够吃、会不会涨价的担忧,甚至个别地方发生群众在超市抢购粮食的现象。中储粮集团公司迅速反应,主动设置新闻议题,组织“粮食够不够吃,看这里”传播引导,宣传介绍粮食储备体系构成,以及中储粮管理的中央事权粮食供应保障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给广大人民群众吃了定心丸。多家重点央媒等主流媒体通过官方微博转发报道,相关话题登录新浪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1.6亿次,取得良好传播引导效果。中储粮系统在迅速复工复产、加紧粮食出库,全力稳供应稳粮价同时,也通过新闻舆论工作稳预期、稳人心,有力促进了“六稳”“六保”任务落实,发挥了服务中心大局的作用。
二、公益定位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要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创新加强社会传播管理
根据《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对公益类国有企业,要把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作为重要监管内容,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1]。这就对公益类国企新闻舆论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益类央企新闻舆论工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要结合公共产品和服务属性,围绕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将新闻宣传同政策宣介、信息公示、服务提示、畅通监督相结合,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便于公众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地获得公共产品和服务,优化信息公开、新闻舆论工作时度效,着力打造“阳光央企”、责任央企良好形象,推动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新时代中储粮工作“四个坚持”新要求,第二个是“坚持主责主业为本”。中储粮主责主业就是要做好中央储备粮棉油经营管理,执行国家粮棉油收储政策和专项调控任务。这也是中储粮区别于其他商业类企业的最显著特征。一方面要为社会供给优质粮棉油储备资源,另一方面关系着亿万农民卖粮增收、保障粮食持续丰产,可以说连接产销两端、攸关人民利益。企业新闻舆论工作就要深入践行“以人民為中心”发展思想,围绕企业主责主业创新加强社会传播管理。针对当前人民群众已从满足吃得饱需求向追求吃得安全放心、吃得营养健康需求升级,就要重点聚焦绿色科技、智慧储粮、严格质量管控等关键议题,奏好“收好粮”“储好粮”“卖好粮”三部曲,切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针对广大售粮农民这一收购服务对象群体,就要将新闻舆论与信息公开工作融会贯通、联动增效,打通与农民信息触达的“最后一公里”,为农民卖放心粮、舒心粮、暖心粮发挥好信息宣传服务作用,讲好讲活政策惠农、收储富农好故事。
夏粮秋粮收购启动前,中储粮及时做好国家收购政策宣传解读,以及收购库点、质价政策等信息的公开,尤其针对售粮农民,积极通过政策问答、手绘漫画、宣传海报等农民喜闻乐见方式,加强防范“打白条”宣传提示,着力保障农民权益,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大力推广“惠三农”APP以方便农民就近就便预约售粮,整合短视频、卡通动画、音乐MV、网络RAP热曲改编等多种创新融媒体方式,加强宣传推介和应用推广,方便农民少跑路、少排队、快售粮、多增收,“农民卖粮进入‘指尖’时代”得到媒体关注报道,传递了有责任的央企形象。
三、行业特性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优化企业社会舆论环境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3]。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舆论普遍关注,涉粮事件容易引发舆论炒作。尤其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加之上半年10余个粮食出口国宣布限制粮食出口、非洲部分国家受蝗灾侵袭,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国际国内舆论热点议题。鉴于粮食行业特殊性,涉粮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负面舆情的底线。
整体来看,中国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的“他塑”而非“自塑”,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以及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等问题和短板,在国企新闻舆论工作中也一定程度存在。尤其对于中储粮来说,企业真实情况和公众主观印象的反差、企业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问题比较突出。加之历史上发生过的负面事件容易被反复炒作,不断强化公众对企业的负面刻板印象。如何优化企业舆论环境、增进公众理解信任是中储粮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新时代中储粮工作“四个坚持”新要求,第三个是要“坚持防范风险为基”,这就要求企业要提升舆情全流程管理、科学化研判、前置化防范、专业化处置水平,切实防范化解重大舆情风险。一方面,要健全舆情处置工作机制,针对易发负面舆情领域和环节完善预案,强化舆情源头治理,打好主动仗。另一方面,要善于设置议题、传播引导、化危为机,将社会关切热点、群众疑虑焦点、企业舆情痛点、经营管理亮点、传播对象特点更好结合,做到破立并举、释疑解惑、消疑增信,消除公众对企业的刻板印象。要优化传播策略、话语方式、沟通技巧,让公众对企业可见、可感,增进公众对企业的理解信赖,为企业在新形势下加快改革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2020年疫情初期,湖北因交通管控导致物流受阻,当地养殖业面临“断粮”危机,数万鸡苗被掩埋引发舆论关注,湖北省家禽业协会向社会发出紧急求援函。中储粮集团公司收到紧急求援后,立即响应,紧急协调所属油脂公司驰援湖北数万吨豆粕,及时缓解当地饲养业燃眉之急。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关注报道中储粮公司在关键时刻保供稳市的责任担当,取得良好舆论反响,也成为把握社会热点舆情、践行央企社会责任的典型传播案例。很多时候媒体关注、舆论监督背后都蕴含着机遇,通过主动应变、危中寻机,就能赢得主动、转危为机。
四、企业特色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守正创新,塑造新时代“大国粮仓”崭新形象
国企新闻舆论工作要深刻把握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规律,推动思路理念、体制机制、形式内容、方法手段全方位创新升级,做优做强移动社交新媒体阵地,着力打造融合互动新媒体产品,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感染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主导权。
新时代中储粮工作“四个坚持”新要求,还提出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为重”,这就要求要有高质量的新闻舆论工作,其中守正创新是关键。中储粮新闻舆论工作特殊之处在于,一方面,负面舆情“燃点”低,个别“点”上问题容易被放大成“面”上问题,引发舆论炒作;另一方面,粮食为传统行业,相较科技密集型、高端制造类等新兴产业缺少聚光灯效应,正面宣传“沸点”高,对创新性、创造力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要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如储粮安全与保障民生密切相关,要善于设置议题形成舆论同频共振;粮食储备历史源远流长,要善于挖掘宣传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储粮智能科技长足发展,要积极探索融媒体环境下精准科普传播策略。总之,做足“创新”这篇大文章,围绕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运用创新思维、打造创新内容、拓展创新載体、丰富创新形式,着力提升正面宣传传播力、影响力,塑造好、传播好新时代“大国粮仓”崭新形象,助力新形势下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储粮集团公司2020年结合全社会倡导爱粮节粮的热点议题,举办了以“科技赋能,爱粮节粮”为主题的第三届公众开放日活动,精心设计了“天南地北看储粮”“粮食储备有奇招”“绿色储粮黑科技”“百年粮仓话传承”“特色扶贫拔穷根”等传播话题,在传播渠道上整合主流媒体与社交媒体,传播形式上联动融媒报道与手机直播,实现线下探访与云端开放同步配合,取得良好效果。中储粮集团公司从2018年启动首届公众开放日活动以来,目前已实现28家分(子)公司开放全覆盖,跨越31个省级行政区,累计开放粮棉油直属库点200家,涉及小麦、稻谷、玉米、大豆、食用油、棉花等中储粮全部储备品种,以及购销、仓储、调运、科研等储备管理全流程。通过邀请社会各界公众代表走进基层库点实地探访,主动打开大门、接受社会监督,让广大公众全方位了解、多角度认知、体验式感受新时代“大国粮仓”,加强了公众对国家粮食储备安全的关注和信心,以及对中储粮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再如,实施移动优先策略,积极拓展移动社交新媒体阵地,着力建设集团抖音、快手、B站、微信视频号、央视频等视频阵地,精心打造系列短视频产品,其单条短视频最高达到近4000万播放量,短视频成为企业对外沟通和形象传播的有力载体。同时,加强社交媒体平台网友留言评论的内容分析,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网民对企业存在刻板印象的症结所在,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播引导和形象建设提供参考,实现传播闭环管理。
五、业务形态决定了新闻舆论工作要挖掘讲好企业故事,弘扬传承企业精神文化
国企故事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国企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2018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九个坚持”重要内容之一。从传播规律看,讲故事最有吸引力,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4]。
讲好国企故事中的“事实”,就要重点讲好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治理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可以说,国有企业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讲好国企故事,要将鲜活实例、真实数据寓于故事之中,并统合于受众便于感知、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和认知框架之中,增强可信度、说服力。讲好国企故事中的“形象”,就要努力挖掘塑造典型人物,有血有肉、有神有魂,张弛有道、拿捏有度,既要杜绝“高级黑”,也要避免“低级红”。讲好国企故事中的“情感”,就要善于提炼传递企业价值文化,在历史传承中把握精神内核,在叙事表达中勾勒价值图谱,在话语建构中展现文化张力,实现与读者共情、共振、共鸣,方能打动人、感染人。讲好国企故事中的“道理”,就要全面展现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丰富实践,塑造负责任、有担当的企业人格,不仅让企业可知、可信,还要让企业可亲、可敬,让企业故事能够影响人、启迪人。
中储粮结合粮食购存调销等储备管理全链条业务形态,积极探索利用短视频等融媒体形式讲好、讲活企业故事。例如,在抗疫保供宣传中,深入挖掘企业基层一线鲜活故事,推出《我的战“疫”故事》系列短视频,反映基层储粮人关键时刻冲锋在前、舍小家顾大家,确保粮食高效出库、稳定供应和存储安全。通过基层人物故事“小切口”反映广大央企人担当作为“大命题”,塑造出一系列个性鲜明、可亲可敬的人物形象,借个体勾勒群像、于平凡中见力量。再如,针对社会公众关心的“储粮品质是否有保障”等涉粮热点话题,策划推出科普视频《储粮知事》,由粮食仓储一线员工出镜讲解、现场实操,真实直观还原粮食扦样检验过程,为公众生动解答“怎样科学判断一仓粮食的品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加强释疑解惑、正面引导,取得较好反响,增进公众对粮食储备安全的了解和信心。
六、结语
做好公益类央企新闻舆论工作,要统筹考虑国企属性、公益定位、行业特性、企业特色、业务形态,提升新闻宣传工作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以高质量新闻舆论工作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企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合力壮大国企好声音、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资委 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061700.htm,2015-12-07.
[2]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67.
[3] 新华社.“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同全国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并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OL].新华网客户端,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67507417665113331&wfr=spider&for=pc,2020-05-24.
[4] 中共中央宣传部干部局.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229-230.
作者简介:朴俊丽(1982—),女,河北承德人,博士,編辑,研究方向:新媒体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