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芳
不妨先重温一下那个著名的“赶考”故事。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启程离开西柏坡。毛泽东望着魏巍太行山,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周恩来答:“我们都应当考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能当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这批“进京赶考”的“考生”及其后来人已在京城牢牢站稳了脚跟,建党已百年,这场旷日持久的“赶考”似乎可以尘埃落定,至少是自豪地打个高分,阶段性歇一口气了。是吗?
答案是:未必。毛泽东之后,他的继任者一再重提“两个务必”,并以此警醒全党。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到西柏坡考察时提出,“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又说:“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也就是说,“赶考”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
是啊!长期执政,就意味着驾驶“国家”这艘大船在惊涛骇浪的茫茫大海上持续航行,而你永远无法预料前方会出现怎样的风浪和暗礁。你要面对的不是一场“一考定终身”的“殿试”,而是源源不断的考题,是层出不穷、永无止尽、无法预料且来自四面八方的滚木礌石。所以,不可能只靠一时的“灵机一动”、眼疾手快来侥幸过关,而必须时刻睁大眼睛,永不松懈,哪怕曾是“状元”,也需日日夜夜持续“苦读书”。
然而,一个“学霸”,历经十年寒窗、考场搏杀,好不容易终于胜出,为什么还要绷紧神经,时刻备战,长期持续做考题、答考卷?人都是有惰性的,若无外力督促,谁又会自己逼自己一直处于黑夜驾车长途走险路的状态?换言之,我们都知道应该防止懈怠,可如何防止懈怠?
如何让“状元郎”头悬梁锥刺股,如临如履,慎终如始,继续忍受寂寞寒窗读书苦?药方也不是没有。
请看“窑洞对”。1945年,黄炎培等应邀飞赴延安访问,毛泽东问他观感如何,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
毛泽东庄重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番对答,后来被不断重温,至今尚未过时。
如何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就看毛泽东开出的这一剂猛药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并且持续坚守。说白了,若能“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做到“打铁自身硬”,何愁不能笑对未来,见招拆招,不断取得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