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育德育体、健身健魂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也是践行“德体一体”全面育人理念的重要目标。在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程中,要将育德育体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基本尺度,将健身健魂作为推动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向度,通过综合学生培养的多元要求,把握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与实施方法,构建协同发力的育人新格局。本文以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为研究对象,从内在逻辑、实施方法等角度对其构建机制进行论述。
为实现体育学科“德体兼修”的育人目标,需要从学生培养的具体语境、实际诉求出发,坚持以融合共享思维引入优势教学资源、以全面育人思维探索教学模式,通过将育德健魂全方位渗透、融入育体健身机制,以实现最佳育人成效。
1 机理阐释: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逻辑
育体健身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育德健魂是体育教学的精髓内涵。在新的育人导向下,通过遵循学生成长、学习的基本规律,利用体育教学的实践场景优势,发挥学生主导的课堂优势,生动叙述体育课堂蕴含的真实情感,实现学生体育技能学习、思想感染与价值同频一体成长的育人目标。
1.1 逻辑起点:育人理念变革的现实需要
传统育人体系多以学科为基准,将育人活动局限于学科之间,缺少跨界延伸、深度挖掘的融合理念,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局限于体育课堂之中,影响了学生对体育精神、行为规范的全面理解。通过以思政教育为方向,推动跨学科融合,拓宽体育课程的价值空间,构建新的育人机制,能够帮助学生以“德体一体”等更加全面、丰富的视角来看待体育学习,实现“内在健魂”与“外在健身”的深度统一。因此,通过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资源、文化认知和行为习惯等思政元素,充分满足、适应全面育人的具体要求,形成了构建“德体一体”育人机制的逻辑起点。
1.2 逻辑必然性: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在新的育人环境下,体育教学从传统的“孤岛节点”向新的“融合支点”升级,传统单一的体育技能主导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体育学科的育人目标。因此,为实现“德体一体”的综合育人目标,迫切需要深度挖掘体育学科的育人资源,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全面的健康观、积极参与的协同观,加深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同与理解。构建体育课程思政体系,正是立足体育学科本质,推动体育教育发展、升级,为实现体育与思政的最大“共效应”提供了现实基础与可能。通过优化教学评估机制,全面增强、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心态,使学生更有精神、更加主动、更为坚定的参与体育学习,真正实现体育学科的育人目标。
2 实践路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变革是对全面育人意识、德体一体目标的综合呈现,通过挖掘思政元素,重塑育人思维,重构教育内容链,重建课程教学生态,进而突破传统体育教育的节点模式,使体育教育从单一技能教育走向“育德育体+健身健魂”的复合教育。
2.1 集中把握“体育+”的大育人观念
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体育+”理念的全面延伸,也是在明确教学目标与育人定位前提下的重要尝试,通过以体育学科平台为基础,将各类能够作用于、应用于体育教学的资源内容融入其中,塑造新的大育人体系。一方面,要坚持发挥体育课程的核心引领作用。体育课程是该体系构建的关键基础和主要载体,也是挖掘思政元素、厚重精神文化的土壤。因此,要重视建设优质体育课程,通过引入智慧体育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体育课堂形态,夯实建设基础。另一方面,要全面拓宽体育课程的思政内涵。思政是该体系建设的重要外延和精髓内容。要坚持以体育教学内容为基础,立足教学内容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实现体育技能传递与思想引领的深度统一。
2.2 重点建好“共同体”的育人载体
建设好体育课程思政体系,需要综合考虑整个体系的层次性、复杂性,通过建设力量多元、专业完善的“共同体”,实现体育教学价值的深度挖掘与有效利用。其一,要深化教師与学生协同机制,通过构建关系平等、及时互动的师生关系,精准收集学生的体育学习诉求,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热爱与关注。其二,要深化教师之间的协同体系,通过推动体育教师与思政、其他学科教师形成常态化的协同机制,共同探讨、研究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提高教学的专业度。其三,要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之间的协同应用,通过利用智慧教学平台,统筹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全面成长提供最丰富、全面的育人资源。
3 结语
从育德育体、健身健魂视角开展体育教学,是对教学体系的内容丰富、优化与全面升级,也是从育人规律视角出发的教学创新。传统体育教学以集体教育为基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多由教师主导,缺少学生个性化因素的有效考量,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面对全面育人的新诉求,应积极承担育人职责,通过以“体育+”为基础,以思政元素为突破,培养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并且形成积极品质、体育精神。
(作者单位:包头医学院)